呼和浩特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调查
2019-12-02张晶晶
摘要:随着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城市化进程以及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在享受着幸福、便利的同时,不能忽略城市中的残障群体、老年人及其他身体不适或行动不便的人群。身为社会成员的一份子,他们有平等的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力,但现实却是他们在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都面临着极大的限制,这一群体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城市辅助其日常生活的无障碍设施。基于此,本文从呼和浩特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出发,实地走访、调查了呼和浩特市区的城市道路、主要公共场所及公交出行系统,整理出呼和浩特市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探寻解决对策,以期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到呼和浩特市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中来,创造更加和谐有爱、以人为本的城市环境。
关键词:呼和浩特市 无障碍建设 现状调查
一、呼和浩特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状况
据呼和浩特市残联统计,截至2014年,我市各类残疾人的总人数为16.49万人,残疾分类情况如下:视力残疾2.29万人;听力残疾2.89万人;言语残疾0.32万人;肢体残疾6.38万人;智力残疾1.28万人;精神残疾1.47万人;多重残疾1.86万人。但是,在此次调查走访过程及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看不到残疾人外出活动,主要是因为这一群体受到种种条件限制,只能“足不出户 ”。
(一)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建设现状
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残障人士和老年人不愿意出门的最大原因在于:本该方便人们出行的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欠缺或不完善。以针对盲人出行的盲道和安全岛等辅助设施为例,在呼和浩特的街道上,常常出现盲道被道路隔断;盲道被下水道井盖隔断;盲道停放非机动车、共享单车等情况,甚至有些人行道压根没有设计盲道,这无形中给盲人出行带来极大不便,抑或是一种无视。视觉残疾者在不熟悉的街道或地域行走,没有正规的盲道指引会出现摔倒、受伤,甚至车祸等情况的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二)主要公共场所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呼和浩特市的一些文化场所,如博物院、科技馆、美术馆等,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比较完善,特别是博物院,建有专门的残障人士通道,在卫生间和公共饮水台等细节方面也有很人性化的设计,基本上能够满足残障人士入馆参观的需求。其它许多公共场所则只考虑到普通人的通行,并没有考虑到行动不便人士的需要。例如,残疾人也渴望去电影院、商场娱乐购物,融入社会生活,但我们在这些场所很少见到他们的身影,就算见到也都是有家属陪同,无法独立出行,这造成极大的不便。
(三)公交出行系统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
出行时,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很关键,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平常小事,但对于残障人士来说却很不容易,因为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意外。我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起步较晚,基础也较差,虽然近几年有所改观,但还亟待完善。例如,在国外和国内一线城市较为常见的公交车无障碍停靠设施、智慧公交站、盲文站牌、残疾人专用按钮等在呼市几乎没有见到过。公交车内虽设有爱心专座,却常常被其他人士占用,车厢内也没有可供轮椅停靠的空间及锁扣设施等。残疾人依靠公交独自出行几乎不可能。
二、呼和浩特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对于无障碍环境建设意识淡薄
1.相关法律制度少
2012年国务院发布了《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至此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发布了各自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内蒙古自治区于2018年5月31日发布了新修订的《内蒙古自治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办法》,实施时间为2018年7月1日。至今该办法发布已十月有余,但从贯彻执行方面来看,实施力度确有不足。
2.社会关注度较低
据2018年人口普查,截至2017年年底,呼市常住人口数为311.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呼和浩特市90%的人对无障碍环境的了解少之又少,基本都还处于只知道盲道、斜坡、手语的阶段。60%的人认为无障碍环境建设只是帮助少数残疾人的事情,不用太过在意。大多数的人对无障碍环境建设并不关心。
(二)前期設计缺乏系统化与科学性
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没有更好地方便残障人士出行,其原因在于前期设计缺乏系统化与科学性。无障碍环境不是一个坡道、一条盲道、一些无障碍厕所就能涵盖的。无障碍环境应该是系统的、科学的集合城市整体布局所形成的安全的、稳固的、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一些主干道路没有盲道,一些道路虽有盲道,但这些盲道却极有可能成为残障人士的“送命路”。在现行条例规范中,虽对盲道、通道门、楼梯、电梯、电话、洗手间、扶手及标志物等建设内容做了规定,但是细部构造并不十分细致,有的部位被遗漏,形不成系统,影响了无障碍工程的连续性。
(三)缺乏有效的维护、管理与监督
1.维护周期过长
道路维护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每年政府会在道路养护方面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收效甚微。每年无障碍设施都会有损毁,但是缺乏专业的团队来维护这些无障碍设施,导致无障碍设施破损比例每年都在升高,无法正常提供服务,残疾人士出行越来越不方便。
2.管理力度不足
在《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发布前,盲道的占用、拆毁、私自改建等现象司空见惯,相关部门没有相应惩罚措施和惩罚权限。自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发布《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无障碍设施的法制化正式纳入管理中来。内蒙古自治区2018年5月31日发布了新修订版的《内蒙古自治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办法》,但因发布时间短,呼和浩特地区的无障碍设施仍不完善,盲道被占现象比比皆是,屡禁不绝。
3.缺乏有效监督
自规章制度建立以来,关于无障碍设施的监管涉及到多个部门,如残联、公路局、环卫局等,具体的监督手段缺乏,没有专业的管理部门,无法做到有效的管理,发现问题无法及时反映,没有畅通的检举通道,这些都是监督管理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呼和浩特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对策
(一)政府重视,推进立法工作
政府应推动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工作,制定配套法规、法律与政策,建立相应的机制,以法制为依据,以标准为准绳,向多元化扩散,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的制度。强化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不断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制体系,加强无障碍环境的立法建设,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常态化。据研究发现,无障碍环境建设比较成功的国家或地区,都特别重视相关方面的立法工作。事实也证明,完善的法规与制度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全民意识
利用大众传媒为载体的电视、报刊、广播、网络以及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主要社交平台,多渠道、多形式宣传。主要宣传内容涵盖无障碍设施的使用方法及建设意义,让公众进一步认识到无障碍环境设施的重要作用,进而能够自觉地对无障碍环境设施进行保护。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的宣传,对杰出贡献的组织或个人给予表彰嘉奖,对违法违规的组织及个体进行处罚和曝光。不断提高全民意识,做到全民参与,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为无障碍设施环境的建设奠定良好的群众基础。
(三)建设前期统筹规划,科学设计
发改委、城市建设管理局、民政、人社等相关部门在城市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各类群体,在城市规划前期制定出合理的统筹规划方案,确定重点建设的部分,形成一个系统、科学的体系。在施工前可参照《无障碍建设指南》中的各项标准,制定完备的无障碍设施系统,避免重复性与破坏性的二次建设。
(四)相关部门加强维护、管理与监督
政府成立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维护的专门机构组织,培训相关方面专业人员,对城市各类无障碍设施进行定期维护、运营、管理,让他们参与到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规划的工作中,明确部门责任,细化分工,片区划分,责任到人,完善管理体系,确保无障碍设施的正常、有效使用。
(五)充分利用好现代科技手段
科学技术手段是无障碍环境长远发展与建设突破的重要支撑。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VR技术、手机APP等现代科技手段,向残障人士提供帮助,同时可对无障碍环境进行实时监察控制,保障设施的正常运行。这样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加以解决。我们还可以尝试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公民诚信体系建设,使破坏无障碍环境设施的不法分子无所遁形。依靠多层次多方位的技术支持,形成科技在无障碍设施环境建设方面的强有力支持。
四、结语
在这个讲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时代,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需求理应受到社会的关注。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的首府,它的城市发展水平应当代表整个自治区的最高水准。希望能够在全体社会成员的关注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呼和浩特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能够更加人性化,达到一个更高的城市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文博.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5.
[2]王博.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问题调研及对策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7.
[3]彭湃.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现状及建議[J].法制博览,2017,(09):69.
[4]敖利华.阳江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分析及发展对策[J].居舍,2018,(22):200-201.
[5]潘沁.兰州市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3.
(作者简介:张晶晶,研究生在读,助教,单位: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从事公共管理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