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期海南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
2019-12-02黎同柏
鴉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内外危机的逐步加深,中国社会各阶级为救亡图存而开展的各种“自救”和改良也逐渐走入绝境。到了十九世纪末期,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通过武装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成为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和唯一出路。辛亥革命,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一次伟大变革,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狭义上的辛亥革命专门指辛亥年爆发的武昌起义;而广义上的辛亥革命则指的是清朝末期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历次民族民主革命的统称。本文所说的辛亥革命,主要是从广义上来说的。
辛亥革命期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形势,整体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态势,南方的广东广西湖南等地一直是革命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与广东广西一水之隔的海南在其中的表现和地位比较特殊。海南岛位于祖国的南部边陲,虽然位置交通都比较重要,开埠通商的时间也较早(琼州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被辟为通商口岸),然而海南社会的进化一直相对较慢。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后,在孙中山先生的直接推动下,海南的革命活动蓬勃开展。到1911年前后,海南也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和社会变迁,是广义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南,有以下一些团体或多或少参与到这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社会变革之中。
海南三合会的活动及其意义
首先,我们有必要提及当时海南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海南“三合会”。“三合会”(又称“三点会” ),天地会组织的一个分支,是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在“两广”一带发展起来的“反清复明”组织(又说是洪秀全发动农民运动期间产生的反清组织)。后来,在太平天国运动的推动下,“三合会”进一步壮大并向其它地区扩展,海南岛上的“三合会”组织就遍及琼山、文昌、琼东、万宁、澄迈等许多县市,支系比较庞杂。
1853年,海南“三合会”在首领李家俊、符老发的领导下,举行大规模起义,声势浩大,波及海南多个县市。此后,海南各地以“三合会”为组织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在后期海南各地开展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很多都是与“三合会”等组织联合起来进行的,或者说有一定程度的配合。所以,“三合会”的斗争客观上打击了封建统治的基础,增强了海南资产阶级革命的力量。1911年,“琼崖民政总长”林文英受命接管海南政权时,其宣慰文告就有“革命即三点,三点即革命。”此后,各县的“三合会”更是以革命党自称,发展势头尤其迅猛。
然而,海南“三合会”的力量虽然比较大,组织的武装斗争也比较多,但是它的成员复杂,“其中有些是流氓地痞”。它们的目标也主要是“反清复明”,还不具备民主革命组织的性质。即使到了辛亥革命成功以后,一些“三合会”组织仍然与亚五花等“匪众”合流,聚众资扰,为患乡里。后来,在巡防队、各地民团的打击,以及都督府和安抚使的调处之下,才恢复“宁静如常”,海南“三合会”的活动受到控制。
海南励志社的反清活动
另外要提起的一个组织是海南励志社。海南励志社是由一些青年学生和进步商人等于1905年前后组织成立的,创立者主要有徐成章、徐天炳、梁秉枢等,活动地点主要在当时琼山县的演丰(墟)。励志社的成员表面上以研究学术、互帮互助等为活动内容,实质上仍然是以“倒清兴汉”为主要宗旨,具备了一定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性质。他们以学术等作为掩护,相互联络、积蓄力量,准备发动武装斗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虽然励志社没有提出明确的民主革命纲领,但是它同前期的秘密组织已经有了很大不同。一是从参加励志社的成员构成来看,一些较有觉悟的社会阶层已经成为该组织的主体,如知识分子、年轻学生、进步商人等,从而使励志社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农民会党的性质;二是从励志社与同盟会的关系上看,励志社的创始成员有一些就来自早期的同盟会,后来同盟会琼崖支部的会员也有很多来自励志社,这反映了励志社在性质上具有向民主革命团体过渡的特点。其实,从励志社成立的时代背景就可以看出,励志社就是当时全国各地成立的革命团体的一种初级形态,他们在积极的进行武装斗争的准备,为海南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做出了一定贡献。武昌起义期间,武昌的革命者就是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组织开展活动的。励志社成立后,海南推翻清朝专制统治的斗争具备了一定的组织性,在随后的革命活动中与新民社、同盟会等组织互为呼应,积极参与了各种形式的革命宣传和斗争,扮演着重要角色。
新民社的创立与夭折
新民社1908年创立于广州,1909年冬迁回琼山县的金墩,以海口市的冯氏宗祠为主要联络地点。新民社的创立者主要有冯济民、陈得平、冯熙周等人,冯济民曾将其建会的宗旨表述为“我国今日,最切要者,不过教育实业二大端。改良教育,使其普及则民智;振兴实业,使其发达则民富。民富而智,则国强而安,易如反掌。此不为也,非不能也”。从其建会宗旨可见,新民社主要关注教育与实业,似乎与改良派有某种默契。其实不然,他们或者以此为掩护,伺机起事,推翻阻碍社会发展的制度才是其根本目的。
冯济民早年就读于两广高等学堂,后来因“资用不继”赴暹罗(泰国)投靠族人冯裕光。在泰国期间,冯济民加入了同盟会。接受冯裕光的资助以后,冯济民回国继续学习。因有感于社会的诸多弊病,遂发起成立新民社,他本人和冯熙周被推举为正副社长。1909年新民社迁回海口后,又在文昌、乐会、临高、儋州等地设立分会,会员发展到一百多人。冯济民感觉到人事已备,开始着手进行秘密的分工和计划,筹备发动革命。然而,由于事不机密,起事的消息传给了琼崖兵备道刘永滇。普遍认为,刘永滇对于晚清的革命和革命党人是比较明智的,他虽然“不以为意”,但还是派人劝诫冯济民等不要轻举妄动。冯济民对事机泄露感到失望,当然主要是出于安全考虑,遂解散了新民社。其部分会员北上广州继续参与革命,部分加入了“三合会”等其它组织。
二十世纪初,全国各地革命团体在革命形势的鼓舞下,纷纷组织武装起义,新民社的兴起和夭折只是其中的一例。新民社的夭折不是偶然的,和同时期许多失败的起义一样,革命力量的脆弱始终是其致命的缺陷。其时,百人左右的队伍都让冯济民感到“窃喜”,认为“其事济矣”,不能不说这些革命者对革命的过程充满了盲目的乐观。
同盟會琼崖分会的革命活动
当然,这一时期海南最重要的革命活动还是以同盟会琼崖分会为核心展开的。辛亥革命前期,至少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海南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才是比较完整的。一是大量琼籍革命者积极参与各地的革命活动。海南是闻名全国的华侨之乡,旅居海外的琼籍侨胞就有200万人之多,而且主要集中在东南亚诸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革命奔走于世界各地,东南亚是他一以贯之的重要战略基地,他的身边就有很多琼籍革命者。据吴陆荣同志整理,有据可查的早期琼籍同盟会会员就有王斧、王鸣亚、陈侠农、张云逸、徐成章、林文英等近四十人。大量的琼籍革命者一方面舍生忘死冲上前线,直接参与国内的武装斗争。另一方面通过在东南亚等地大量募捐、演讲论战、创办报纸、开办学校等方式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
二是中国同盟会琼崖支部的革命活动。孙中山先生一生领导和组织的十余次武装起义,多是在祖国南方沿边地区进行的,海南在他的革命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孙中山先生对海南反对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民主革命,给予了高瞻远瞩的指导。1908年,孙中山在致符树兰等“海南各位同志”的信函中就提出:“琼州形势,最有可为,而又得诸兄伟力合持,为本地方之领袖,将来粤省地方大动,琼州为之后援,则尤为事半功倍”。可见,先生既对海南的革命活动寄予厚望,同时也对海南的革命战略做出了具体的指示。1909年,遵照孙中山的指示,一直跟随他的琼籍“职业革命家”林文英等回到海南,积极筹建革命团体,在海口成立了琼崖第一个同盟会支部。此后,又在陵水和万宁地区秘密成立了同盟会组织,其它地方的组织也相继建立起来。海南各地的许多热血青年加入了同盟会组织,革命党人的影响力迅速在海南得以扩大。各地同盟会组织成立后,他们积极发展会员,广泛宣传发动,并开始组织反清的武装斗争。从此,海南的民主革命进入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的新阶段。
但是,在同盟会琼崖分会的成立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据《海南近志》记载,除了以上提到的林文英在海口设立的同盟会支部,当时海南的其它同盟会组织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一为琼籍同盟会员黄健生(澄迈县人)、林学海、王敬三等筹设的澄迈同盟会支部,他们与儋州的“四方山贼”结成同盟;其二为琼籍同盟会员吴攀桂(琼山县人)、吴少农等人发起成立的琼山同盟会支部,吴少农被推为首领,该会招来“雷州亡命阿七哥”等一百多人潜伏在海口,伺机起事。其三为郑里铎、陈继虞、郑开球、王鸣亚等人筹设的琼州同盟支会。遗憾的是,以琼崖同盟会为代表的海南几个同盟会组织,没有形成统属系统,协调行动。更有甚者,他们“各自争雄,恶声时闻,人皆以乱党目之”。这不能不说对同盟会的社会声誉造成了负面影响,对海南的革命事业也造成了一定损害。实际上,正是由于以上尴尬的情势,加之各自内部复杂的结构和对地方势力的依赖,故在辛亥革命前夕,海南的革命团体未能造成全琼武装夺取政权的局面。
(作者简介:黎同柏,男,河南信阳人,法学博士,海南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学、中国近现代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