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鱼·腊肉·牛肝菌
2019-12-02解黎晴
解黎晴
“湘西的(酸)鱼湘西的(腊)肉,湘西的牛肝菌你等不到熟!”因为太好吃了,以至于等不到弄熟,你就味蕾大开。不信,你走在武陵山中,步入湘西神界,无论在州府吉首,边城凤凰,还是古镇王村,无不让人感受到湘西的正宗滋味——酸辣。
在王村牌坊,沿著女主角当年拍摄《芙蓉镇》走过的通幽曲径一级级延伸向下亲近酉水,回头仰望这座古风犹存的八百年土司王城,脚下铺垫的青石板路陡峭、险峻。在王村的月亮朗照猛洞河冲入酉水的“瀑布”酒店,我们一行临窗而坐,将一条条酸鱼连肉带骨狼吞虎咽。
酒店老板笑嘻嘻地介绍说,湘西酸鱼的腌制,源于先祖从荆楚江汉千里迢迢的避难与迁徙,水祸旱魃的肆虐与横行,历朝历代官兵的围剿与匪患,注定着湘西的饮食定位在酸辣上,才能使食物得以不变质贮存,成为大灾大乱时的救命粮。苗寨土家主要以食酸为主,酸鱼即是湘西待客的上等好菜。
制作湘西酸鱼的最佳鱼种,是德夯苗寨稻田间的一尾尾活蹦乱跳的鲤鱼。立秋后晚稻抽穗灌浆时,将一块块稻田里的水放干,将鱼捕入背篓背回家,剖肚、洗净、晾干,在鱼肚填满糯米粉,拌入花椒、生姜、大蒜、五香粉等配料入坛,一层鱼,一层盐,一层糯米粉或玉米粉掺和干辣椒粉,重重叠叠密封放置在装满水的木盆中,也有连坛埋入泥土里的做法。这种以水土隔住空气的酸鱼,少则可保鲜一两年,多则可保持八九年不腐,开坛时一阵阵馨香酸甜的气味直冲五脏六腑,出坛后清蒸、油炸均可。
湘西腊肉的贮存比湘西酸鱼更为便捷。宰杀年猪后,将切好的猪肉放在陶缸里一层食盐一层猪肉地腌制,并在每块肉上均匀地抹入酒糟和糯米饭,有的还掺入辣椒粉或花椒粉,融入了一些麻辣的味道。
湘西腊肉的香美之味,不在腌制,而在熏烤的功夫上。将腌制好的一块块腊肉悬挂在木楼横梁用葛藤绑紧的树杈、铁钩上,日夜接受着火塘里冷烟文火祭祀般的熏烤。历经松果、茶壳、柏叶、桔皮、谷糠等燃烧、熏烤,干透了心的腊肉更具腊香,虽外观布满烟尘,有的甚至长出了一层绿霉,但洗净后仍香味浓郁,切片、入锅、上桌,宽厚的肥肉不腻不腥,黑紫的瘦肉越嚼越香,随着悠悠飘荡的热气满屋弥漫……
湘西的崇山峻岭,深涧溪流,牛肝菌便是湘西大山里的珍宝。
在隆冬雪飘的土家苗寨,木楼中,火塘边,土陶里,煨着一罐喷香、可与嫩软鲜香的“红烧寒菌”媲美的牛肝菌。湘西菌类中的极品当数经深加工后的菌油,可谓菌油点点透罐(瓶)香。其制作方法是:将鲜菌阴干,放入茶油中用文火慢慢煎熬,渐渐将鲜菌中的水分炸干而不焦糊,然后将菌油倒入罐中贮存,下面条或米粉时浇上一勺菌油,其鲜香绕梁三日而不绝。试想严冬降临,在炭火上炖一只乌黑的牛耳陶罐,倾听罐中的鲜汤咕咕地欢唱,欣赏罐口的牛肝菌上下翻腾,深深地呼吸好像湘西大山飘起的晨雾似的菌香,该有多美。
我以为,真正品味湘西的饮食文化需要慢慢地咀嚼与回味,想到此,我的嘴唇不由自主地轻轻蠕动,舌头上的每个味蕾也似乎饱含着令人神往和心动的湘西酸鱼、腊肉、牛肝菌——久不褪去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