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雾语
2019-12-02乃夫
乃夫
1白云洞一景。
雨雾西樵湖与谷
天下着小雨,雨点细碎轻盈,像浮尘,恍惚间,有点人在云里的味道。恍惚就是恍惚,理智明确地告诉我,真正在云里的,是伫立在湖岸的群山,云像烟,苍灰的烟,缥缈中把远近诸峰化为层层叠叠的岛。葱绿清新的树林疲了,柔了,软了,慵懒地顾盼着青碧深沉的湖水,迷蒙着人的视线,却迷蒙出物我两忘的情怀,让思绪在濡染的水墨中缥缈。
这是我第二次游西樵山天湖。
西樵山的天湖,在阴雨中,越游越读越有味道,如嚼橄揽。伸进湖中的半岛、甬路,沿岛沿路水中生长的水杉和奇形怪状的短根,在雨洗和雾罩中别具风采。
幽谷溪音是西樵山雨雾中的妙景。游过的几条谷都有溪,都有泉。谷和谷不同,溪和溪不同,泉和泉不同,雨和雨也不同。
九龙岩的溪曲折,是随谷而曲,但少跌宕,两峰夹峙的这条谷算不上宽,谷的平阔感却十分强烈。竹木成廊,叶冠宽厚的植物如地衣,地衣间的小溪,流得从容而沉静。谷中还可读丰饶的峰景,雨雾缭绕的层林叠岭间或竹或木,从雾空中凸显出来,透出一种傲气;亮丽的叶片,抹着油似地闪闪发光,绿出洁净和清新,玉珠儿在上面滚着,使叶难以承受地发出沙沙的声音。
九龙岩是火山岩,一岩自成九孔,各个形状怪异,构成一幅奇特的图案,在雨的洇润中别具风情。九洞通连,登入其内如入肠中,又如在螺壳中蠕动。从孔洞中向外望则是另一种风貌,洞洞都是奇特的瞭望孔,而那规则不一、奇形怪状的孔又是画框,框出涧谷中崖壁、岩山、绿亭在雨中的神妙来,若有游客恰好打着彩色的雨伞在谷中望洞,则相互都望出惊喜,洞中人、谷中人,各为对方目中之景添彩增辉。
2幽谷溪音。
3白云殿中的殿宇。
4洗砚石题刻。
5云坳。
1栈道古亭。
2山中房屋一角。
翠岩的泉和溪都要比九龙岩的有趣得多。涧谷中溪流滚滚,听音看路,都觉发虚,不敢向难测的深邃幽暗中迈步。进捍门,下谷,眼前豁然开朗,谷景溪景越来越漂亮。谷中遍生阴地植物,叶阔如荷,溪在谷中蜿蜒,傍溪而走,渐进渐宽,水景变得繁闹起来。谷中有石室,据说是清代画家黎简和何丹山隐居作画的地方,石室近旁的高崖上,黎简题的“天然图画”四个大字旁古藤成网,垂须摇翠,崖底一对石马,四周矮石高岩遍刻的题诗题字,经雨一洗格外红艳,衬着蓝蓝的“天然图画”摩崖大字筆笔生寒。右侧有小潭,小潭之上有一阴柔一阳刚的泉水,称阴阳水,此处瀑声嘹亮,前望飞珠垂烟。其上飞瀑旁有听瀑楼,听瀑楼上的葫芦井,怎么看都是葫芦。顺珍珠径穿过街洞,再向上则是湍溪长谷,溪中茂盛芳草中有怪石如盆景。
朦胧竹絮四方园
西樵山四方竹园,晴天雨天完全不同。四方竹这种竹的竹茎看似圆,摸则方,或圆中见方,属稀有品种。在云雾中进四方竹园,见云雾在峰岱林荫间弥散成烟,氤氤氲氲地让整个西樵成了仙界。仙界的四方竹园虽然依旧是低矮的竹丛竹圃,却密闭在神秘中,目光透不出去,能清清楚楚看到的,只有近在眼前的经雨洗过还在被雾擦拭的竹。竹叶滴翠,清雅的葳蕤中吐纳着魅惑。身在园中,园的整个形貌要凭揣测或回忆,脚步和眼睛都帮不了什么忙,总是局部地展现,步移、景换,不换的是奢侈飘渺的空间,目光扫过去,内心很有羽化成仙的感觉。四方竹园之上是百竹园。穿过了月亮门,穿过了让意识恍惚的藤萝架,看到佛肚竹了,光线里有了橙黄的颜色,节短而粗,而节节鼓着肚子的丛立的佛肚竹唤起了人的亲切感,它们就像一位位老相识笑眯眯地迎候在那里。但很快,我就又被推入了更深的迷茫,这是一片新奇的竹林,一片不敢贸然深入的竹林,有一种东西在流动,无色无声无味,但很坚韧,很顽强,你明明感觉到它的存在,它叩击着心门,让你忐忑,让你振奋。哦,是深度朦胧的竹的物语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悸动。
3迷蒙幽谷。
4雾织的仙境。
5康有为立像。
6雾中楼台。
云烟雨雾厚重着宝峰残寺的沧桑感。这里的沧桑又随云雾弥散到整个西樵山,那缥缈的云雾就有了厚积着时间的感觉,它仿佛从另一个时空飘来。西樵山如今已有了新的宝峰寺,规模超常宏盛,阴雨中被一级一级高台崇举着,云中的宫殿一般。登寺步道每层丹陛都有青石浮雕的长卷,都是佛国仙界人物,每一层丹陛浮雕便是一个故事,敬仰着、观赏着一步一步上去,感慨佛国禅事在人间盛世时的繁忙,又慨叹着云梯般的步道踏跺既高又多。好不容易走到顶了又有怎么看都不会少于百米之长高达丈余的台壁佛雕横陈眼际,佛界圣仙不可胜数,个个高出自己几倍,仰望中不能不生敬畏。上高台又有高台,每层高台俱是平阔宏大的广场,山门寺宇再雄耸也难显其伟,西天世界的恢宏有了形象的诠释。此寺又与观音坐像毗邻,那尊方圆几十里外都能看到、一显西樵之小的观音坐像下的文化广场,依山道与新宝峰寺连为一体,身在其中的哪一个点上,都会想:若下得山去,世间是否已过千年?
叠湖翠鸣白云洞
多少次到南海西樵山的人,都要再游一游白云洞的吧。游客对白云洞有着深深的眷恋。
西樵山所有被称为洞的地方实际都是峡谷。白云洞谷,从洞口进来,过魁星楼,右有一泓平湖,湖堤垂柳依依,花径陈芳,湖中水榭长台,像公园。傍平湖,向谷深处走,不几步便到会龙湖。会龙湖右上方是枫林白塔,有林则徐的题匾,雕着康有為立像和展陈着康有为诗作史料的三湖书院。会龙湖比之白云湖要小得多,但也有意趣得多。榕荫覆湖,石耸如鳖,湖的左岸,便是成排结棚的连理树。白云洞有大小云泉,两泉流汇于此湖。傍入湖之溪穿幽趣横生的溪畔小径,再向上,有鉴湖,再再向上,有应潮湖。一湖比一湖小,一湖比一湖高,这时再麻木之士,也排不去白云洞层湖叠谷的印象了。若以天湖算起,直到最底的白云湖,这该是几层几叠之湖?湖景再单寡,凭这几叠也是令人翘指喟叹的奇景了,何况层层湖叠叠湖都是拥绮抱趣的胜景呢!
细雨烟霭中的叠湖是化魂化骨的温柔乡。最让人如痴如醉的是环湖绿树芳草的翠色和湖的翠色,翠湖凝幽谧静,静得深沉,而感触却来自翠的幽鸣。无翠无绿不在飒飒沙沙作响,水面、叶冠都在激动地颤抖着。
叠湖是白云洞的看点,云泉仙馆也是白云洞的看点。白云洞自明代开发以来,就不再单纯的是天然生幽发潜之处,亭台、庙宇、书舍、廊榭错落其间,与天然胜景巧会巧谐,引得多少名流游子乐不思归。几百年的人文积淀,使它成了西樵山风景名胜的经典版,梁启超、康有为、董必武、郭沫若、关山月都留下过珍稀的墨宝。
1山中村舍。
2湖堤的杉木。
云泉仙馆在鉴湖上方,入仙馆,空间显出狭窄、局促,方池、石桥是规整的,殿宇也是规整的,秩序的建筑组合中能转的地方似乎不多,但就此止步一定会后悔。殿后的古典高楼之后还有更让人激动的胜景,譬如古亭古桥古道和小山窝里的摩崖石刻。一定要居高回望,层层错列,交相辉映的建筑风采攒簇出的古典艺术美很是激动人心的,还有在雨洗之下的苍黑色楼脊、顶瓦、山墙、石路竭尽渲染之能事弥放出的苍古气韵。
白云洞的最高潮在应潮湖上的飞流千尺瀑。记忆里这里本是个内膛很大的竖井,现在变得宽阔了,惊险度壮观度差了,但飞瀑看得方便了,能看出好高。雨使瀑的激流增大,委实如天上飞来之水,未见琼瑰倒泻,晶花雪雾的神姿却分毫不差,而且有种飘逸之美,跌泻的声浪也很了得。这处被豁开的敞亮了的井洞,三面峭壁上的摩崖石刻也是最多最密的,黄染红漆地涂描出来,让敞洞生花。大字都好读,游龙入怀、应云、银河倒泻、衮雪奇观、清难直达、泻月、悟空、醉眠之类即可知道前人读瀑的感怀,又可知道他们赏瀑的视角。
佛山梁园
天半阴半晴,浅阴薄雾中易生忧郁感。忧郁感适于怀古。
梁园门楼前有牌楼,牌楼背面有罗哲文的题词:岭南第一园。那座牌楼很怪,是我见过的众多牌楼中唯一的,像个巨型的瘦高瘦高的书档,与其说是牌楼,还不如说是纪念碑更贴切些。入不起眼的“部曹第”门楼,进到梁园,最惹人注目的是左手边的一片“梳房子”,靠近门楼,有佛堂,佛堂的右手,是客堂,相隔着一条深巷。宅第区就是一条条深巷,一溜溜高房大宅组成。每趟高屋大宅至少得十几套房子吧,一个个小四合院式的,每院南北两面各有屋,屋高屋阔。每面一般是三间,一明两暗,门楼内,两面房屋之间的院,和北方的院的概念并不同,它们是一个个天井。这一片宅第区,巷的深,房的高,屋子里的采光好,豁亮,都让人印象深刻。印象更深刻的是房屋装饰上的素,就没见有什么砖雕,木雕之类。真是一地一俗,佛山旧时的大户很讲究实惠什么的。这种排列方式雅名叫“梳篦”式,巷的一头是封死的,一头是敞开的。整体朝一边微微倾斜,不积水。
“部曹第”表明主人是做官的,有导游王建玲,不难了解部曹的含义。房主梁久华,官至大理寺主事,后赠礼部主事。明清时期,朝廷各部的司官通称“部曹”,梁久华家,是爷爷辈开始发迹的。爷爷梁国雄,祖籍顺德麦村,雍正已卯年(1735年)出生,兄弟6人,他排行老五,家境贫寒。嘉庆初年从农村跑到佛山来经商,小买卖,走街串巷,卖香烛,后来开了专营香烛金粉的店铺,一跃而成为中产阶级。梁久华的父亲梁玉成,是盐商,“数年积资累锯万”,作为长子,有了钱,鼓励资助两个弟弟读书,参加科举。大弟梁蕴如,殿试二甲第86名,赐进士;二弟梁可成,官至布政司理大夫,号赠资政大夫。对自己孩子,梁玉成更是着力培养,子梁九章做过四川布政司和知州。梁久华未能考取功名,以贡生的身份就任大理寺评事,后晋升主事。“部曹第”是梁久华的家,三房媳妇,一房占一趟房,每趟房子长幼有序依次往后排着住。
3新宝峰寺一角。
出了宅第区,到了刺史家庙,由不得一阵兴奋。古民居建筑的精华一般都在祠堂,历史文化的韵味也更足一些。刺史家庙正是这样,硬山式的封火墙,正脊上一组灰雕,四组人物故事。廊下有两根白石柱子,石柱上端与山墙之间,左右各横一道石梁,石梁正中卧石狮,墙墙有砖雕,溢着古雅的文化气息,这当是家祠的山门了,没有窗的,除了门,完全是封闭。走到里面,见整个祠堂被量身定做的玻璃钢屋保护起来,所有的展品,都摆挂在玻璃钢屋内,原建筑只能透过这玻璃钢屋去看,心里就更感到原建筑的珍贵,那是文化遗产啊!控制不了好奇心,我宁可放弃听王建玲的讲解,搜寻玻璃钢屋的门,找到后立即走出去,直面裸露在眼前的原建祠堂的每一个细节。细节并不怎么辉煌,只是老旧,经历过岁月风尘洗礼的景象。当后来得知这座花了重金保护起来的祠堂并非梁家原祠堂,它是同代的另一家祠堂移迁来的原建筑时,心里陡地漾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滋味儿。梁家叔侄四人,经40余年陆续建起的占地200多亩,享有岭南第一园之誉的梁园,复建前竟已毁到连祠堂都要去借用别人的了,是树大招风的缘故吗?
4梁園庭院。
5草堂内景。
6窗即画框。
祠堂里的展品,有梁氏家族的族谱,有建园主人和后代重要人物的生平介绍、历史照片,还有相关的文物。文物中最多的是他们的书画作品和主持编纂或刊印着他们诗文的书籍。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世家。出现了梁后甫的名字。这个名字立即把梁园和自己距离拉近了,有了种亲切感。但就是想不起读过他写的什么书。经王建玲提醒,知道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主席很赏识他,他的一些文章是一字不差在参考消息上照登的。还是不能满足,总觉得他应有大部头的著作曾在大陆问过世。
梁园的精彩,是群星草堂,是十二石斋。为什么取名草堂,没有问,揣想是文人的自谦,或是雅好。群星草堂,清道光年间建起来时究竟是什么模样,不好说了,十二石斋也难描其旧,现在的群星草堂是一套有前厅、正厅的砖木结构的房子。梁后甫于民国时在草堂里住过,做过卧室的正厅现在陈列着各种石玩,群星草堂、秋爽轩船厅、日盛书屋、回廊、小湖围起的庭园,被称为石庭,与祠堂后的山庭相接相照。庭园里或立或卧着一些体量较大的太湖石,都是原主人的遗物。
梁园的出名与石有关。梁久华建起的群星草堂,奇石巧布,野趣盎然,引人垂涎;其弟梁九图又建十二石斋,更是声名远播。那十二石,是梁九图在游览衡山湘水南归,船过清远时购得的。据说,色泽纯黄,有的像峰峦,有的像陂塘,有的像溪涧流瀑,有的像峻岭峭壁,有的像丘壑险隘,不少文人墨客,聚来赏石,以十二石为题,吟诗作赋,才让十二石斋声名大噪的。这十二石大概也是因太有名的缘故吧,都散失了。后花园山庭,船厅旁的石庭,小湖和围湖的丘壑,建筑组成了一个细巧幽谧的小园林景观。出了轩月亮门,是更大的一个园林,那里被称为汾江草芦,为梁九图所建。水域开阔,气势恢弘,内中有不少建筑,包括韵桥、石舫、书舍、汾江草路、汾江吟馆等等。湖中石,旧有的已失,替代的“腾王峰”石,虽不及旧物,却也是十分难得的一块奇石了。
梁家建园的一代人大体上属于官僚文人,官僚文人拥奇拥美于私,达到的规模比京城的王公大臣只有过之而无不及。据说,这恢复了的也就是旧规模的六分之一吧。由于是佛山的郊区,梁园的园林才如此疏阔,它更接近北方园林。
7刺史家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