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踞在心中的岳阳楼
2019-12-02李燕
李燕
初春时节,寒气尚且料峭,我们由北蜿蜒南下,从秦地入潇湘。
车子驶进潇湘,雨就迎面跟了上来,一路绵延不绝。当地的朋友告诉我们,这里已经下了两个多月的雨,当真是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入夜后更是雷电交加,让不惯奔波的我们感觉有些疲惫。
但想到明天就要拜访天下闻名的岳阳楼,心里涌动着三分憧憬、七分向往,旅途的劳累也就淡了许多。
枕着这种期待又兴奋的情绪,我昏昏然进入了梦乡。
清晨五点多钟,被滂沱的雨惊醒,神志尚不清爽。看着窗外的雨,对今天的行程不免有些担心。
长沙到岳阳大约3个小时的车程。一路上,雨似乎都在和我们较劲,执着地追赶着我们的车轮。雾气将车窗笼罩得朦胧一片,同行的小莹伸出纤细的手指在车窗上划动,希望看看窗外的风景。我抬手顺着她的划痕在玻璃上草草添加了几笔,一朵郁金香便盛开在车窗上。我们相视会心一笑。打破沉闷的旅途,从心底盛开出花朵来,此刻的我们也算得上潇洒了。
中午十一点多钟,车子缓缓停了下来,岳阳楼就近在咫尺了。我们惊喜地发现跟随了一路的雨居然变得很细小,零零散散有如水雾。但毕竟在洞庭湖边,风从湖面吹过来,依然感觉凌厉刺骨。
抬眼只见一幅书写着“巴陵胜状”的门匾赫然在目。岳阳古称巴陵,坐落在湖湘文化的发源地——洞庭湖畔。以岳阳楼为主的景观群自然是洞庭湖百美毕集的精华所在了,因此这里自古就有“巴陵胜状”的美誉。唐、宋、元、明、清不同形制的岳阳楼模型陈列在园中,围着它们细细地观赏,觉得宋朝的更为端庄秀美,最合我心。
沿路前行一百多米,一座雕梁画栋的楼宇雄狮般高踞眼前,这便是岳阳楼了。“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如今的岳阳楼是1983年大修竣工后的样子,它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1880年)所建时的形制。导游介绍:“岳阳楼顶为层叠相衬的盔顶式结构,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构造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独一无二。”
在我八岁那年,从小接受私塾教育、饱读诗书的爷爷就教我背诵了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每每诵读,我都会想象这座中华名楼是怎样的风貌。在想象中,它的筋骨清瘦却坚韧挺拔,如同岳飞、文天祥、戚继光、史可法这些“留取丹心照汗青”“吾头可断,身不可辱”的爱国英雄。
今天,推开了重重遐想的门,站在真实的岳阳楼前,我心里却有些诧异,因为在心中曾无数遍温习过的岳阳楼与想象中不尽相同。眼前的楼色彩艳丽、雕梁画栋,华贵有余而古拙不足。我知道众口难调,如果此时的岳阳楼是古迹斑斑的旧模样,或许有人会不满当地政府的不重视;但如果修葺得太过光鲜,我又觉得它失去了古色古香的韵味。
于是,我阖上双眼,去寻找那座雄踞在心中的岳阳楼。
一位手持绿玉杖,凤歌笑孔丘的“楚狂人”且行且吟,他是唐朝诗仙李白。一生游历的李白走过很多地方,看见过很多种类的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黄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桃花潭,“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的宣城宛溪河,“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长江。
据导游介绍,在唐开元二十七年的某一天,李白漫游到岳阳,洞庭湖进入了他的视野。登楼远眺,只见水天白茫茫的一片,天即是水,水即是天,他发现自己竟然分不出天与水的界限,于是惊奇地泼墨写下了“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赞叹。当李白用清澈纯真如孩童般的目光注视着洞庭湖时,湖水和他晶莹剔透的心交融在了一起。
唐大历三年,诗圣杜甫也来到了岳阳。杜甫一生都在兵荒马乱中沉浮,在他五十七岁的这一年,终于得偿多年夙愿,站在了岳阳楼上,感叹“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他举目四望,湖水浩茫,波浪掀天,可谓“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此时的他以舟为家,漂流湖湘,前途茫茫,感受到的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苦楚;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他对身世的感慨,于是发出了“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悲叹。这篇《登岳阳楼》,被后人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
洞庭的湖水流淌不息。在北宋庆历四年的那个春天,一位叫滕子京的官员被贬为巴陵太守。第二年,在他的勤勉下,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他“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并邀请好友范仲淹为楼作记,共享“一时盛事”。這件在当时看来只是一种同僚和朋友之间相互鼓励的风雅举动,却无意间为无数的知识分子树立起了一座信仰的丰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思想被发扬光大。
我随着人群从底层拾阶而上。木质楼梯在脚下发出轻微的“咯吱”声,楼道里光线昏暗,行走其间,仿佛在时光中穿行。“一、二、三、四……”我心里默默地数着,不知不觉到达了楼的顶层。
站在窗前放眼望去,洞庭湖的波澜壮阔尽收眼底,当真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风阵阵吹过来,扑打在脸上凉凉的、潮潮的。这风也曾掠过李白的眉梢,撩起了他浪漫的诗兴;这风也曾吹得杜甫老泪纵横,让他尽诉愁苦;也是这风,吹进了范仲淹的胸怀,让“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他写下了一曲千古绝唱。
而此时,这风却让我非常思念我的爷爷。他只是一位默默无闻的旧式知识分子,教会我认识了第一个横平竖直的汉字,教会我诵读《岳阳楼记》。他将知识分子正直、宽容、谦逊、表里如一、富于责任感的种子撒播在我幼小的心田,让它们茁壮成长、开花结果,成为今天郁郁葱葱的模样。
凭栏远眺,感觉三国、唐、宋、元、明、清不再是历史书上一个个方正的古旧汉字,它们幻化成了一段段鲜活的故事,一台台难以描述的精彩演出。登楼怀古,感觉时间竟如此的坚固。几千年来,一代代人在时间里离去,一座座楼宇在时间里坍塌,唯有时间不紧不慢,横亘而久远,这一头是遥远的历史,在那一端是无边无尽的未来。
我们无数的祖先就矗立在那些遥不可及的历史里,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曾患得患失,也曾铁马金戈建功立业,也曾执子之手儿女情长。他们如明灯,为我们在黑暗中带来光明;他们是标尺,让我们测量人生的得与失;他们是铺路石,引领着我们从混沌洪荒走向文明繁华;他们是脊梁,让我们在软弱和怯懦时能够挺直腰背。
站在楼前,再一次仰视岳阳楼,将它的壮阔与雄伟收藏在我的心里。举步前行,身后有谁在高声吟诵:“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心中略略一怔,脚步有些凝滞,但我没有再回头,继续昂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