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绘葫芦的艺术星群

2019-12-02杨乃远

旅游 2019年10期
关键词:烙画葫芦艺术

杨乃远

1火绘葫芦。

2逼真得自己都惊讶。

3招财鼠。

4季顺在工作室。

5异形出彩。

6季顺夫妇共同绘制的作品。

7招財鼠,你看到了什么?

8火绘的疆域远远不止是葫芦。

火绘艺术的风景画廊

静静地看着那些画,那不是毛笔绘出的水墨画,不是钢笔、铅笔绘出的硬笔画,不是水彩笔、油画笔绘出的西洋画,越看越感到惊奇。惊奇的不是它的用笔特殊、画种的独具一格,它早已不再是寡闻鲜见的绘画艺术品种,全国各文化名城、游客云集的老街老店,都能与它相遇。惊奇在从面前的这些画中所发现和所感受到的神奇。它们叫火笔烙画。作者是北京京城百工坊的艺术大师季顺。

我找季顺老师,本是奔着他的火绘葫芦来的。

9季顺火绘葫芦创作风格非常鲜明。

看到坐落在体育馆路百工博物馆的牌子时,心情总是免不了有些激动的,这座被称为“中国的卢浮宫”的京城百工坊,收藏展示的中华民族的百工绝技、传世之作的诱引力总是那么强大。其实,几层高的楼就是普通的楼房、厂房改造的,现代式的简朴,与豪华壮观无缘,但这里是珍藏国粹、盛产传奇的地方。

我进楼寻找季顺的工作室。

百工坊的看点之一是工艺大师。季顺,艺名牧云,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京城百工坊工艺大师、中国火绘葫芦艺术领军人物之一。

是朋友介绍的他。在见到他之前,他于我,只是一种神秘。我写过一篇介绍葫芦的文章,朋友便想到季顺大师的火绘葫芦,通过大师,能帮我打开中国葫芦文化的新视界,助我走进葫芦艺术的新领域。

季老师的工作室很好找,是楼道里靠门南侧的第一家。工作室的房间并不大,满屋都是葫芦工艺品,我一眼看到多宝阁上的一件火绘葫芦作品时,突然有一种熟悉的气息袭来,再看季老师,立即被一种亲切感笼罩了。我见过他,对他作品的风格印象深刻。初见他时,他还年轻,是个沉稳的小伙子,当时他已形成了独立的、符号鲜明的火绘葫芦创作风格。对艺术家来说,个人符号是非常重要的,那是匠与家的分别,在没有形成个人的艺术符号之前,只是个艺术复制者,走在前人的艺术之路上,水平再高,也只是重复着前人的成就和辉煌,个性风格一旦形成,成为独立的符号,才会是艺术之林上展翼高飞的雄鹰。个性符号属于非我莫属的独特艺术语言,是区别于他人的艺术品性、艺术风骨,是让人一眼就从众多精华艺术品中辨出艺术作品的独有艺术元素。

与季老师攀谈,使我对火笔烙画、火绘葫芦都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

1火绘群星会。

2火绘群星会。

火绘,就是用电烙笔绘画,它是独特的绘画艺术品种,也叫烙画、火笔画、烫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季老师说,烙画古称火针刺绣,亦称烙花、烫花。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不用任何颜料,用火笔绘画的绘画艺术。相传起源于先秦,但查找相关史料很难,没有史料支持,得不到证据,只是个传说。民间传说,有记载的,那记载就成了史料。这样的史料披露,火针火笔画是始于西汉时,那时南阳城里有个叫李文的烙花工匠是烙花高手,因与落难中的刘秀有交往,刘秀称帝后封他为“烙花王”的称号,他的名气在当时甚大。烙画火针,最早是铁针,油灯上烤热后,在尺子、筷子、手杖、扇面、扇坠上烙烫作画,人物、山水、花鸟皆能烙烫出来,烙烫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为众喜爱,还成为贡品。由于战乱,时局动荡,东汉以后,这门技艺失传了,直至清代,才又被挖掘出来,重有了自己的江湖。辗转流传,形成以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为代表的几大派系。初为烙花,渐成烙画,题材以山水、花鸟、走兽、吉祥图案为主。烙画的传承范围很广,南阳城的烙画广誉天下,到20世纪20年代时,天津、西安、浙江、江苏、安徽、广东、云南等地烙画艺术也分外活跃,高手辈出,创新不断,精品荟萃。火绘作为一个独特的绘画艺术品种,其载体并不囿于葫芦,扇坠、扇面、筷子、手杖,木板、烟杆、竹器、皮件,都可以用来烙画。

3福之韵。

4福之韵。

5兔。

葫芦是火绘艺术的重要载体。用葫芦制作工艺品,从明朝起就有文字记载。清朝的刻制葫芦、范制葫芦曾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成为朝廷貢品。火绘葫芦是工艺葫芦的重要一支,将葫芦材料与烫画技法结合起来,随着烫画工具的革新与改进,表现力越来越丰富,毛笔在宣纸上的很多技法,火笔都能在葫芦上体现出来,且比宣纸多层次,渲染效果独具韵味。不施色彩,焦、黑、褐、黄、白已极富感染力,名家作品,收藏价值、观赏价值都是很高的。

季老师引领着我走进了他的火绘艺术画廊,徜徉在其中,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我曾经是看过不少火绘画的,有绘在木板上的,有绘在木质小器物上的,也有绘在竹器上的,更多的是绘在葫芦上的。火绘艺术,是中国非遗传承项目中的一朵奇葩,传统文化基础博大深厚。

小艺术殿堂赏美录

6借形发挥的艺术。

7借形发挥的艺术。

8借形发挥的艺术。

题材上与众不同。季老师的火绘画、火绘葫芦给我的印象深刻,主要是源于他的个人符号感太强烈,那是独属于他的艺术。火绘葫芦是中国的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选用传统题材,借鉴中国画的传统技法,都在情理之中。我们习惯了看大小写意画,习惯了看工笔画,习惯了看白描,习惯了画上的散点透视,用笔不同,用材不同,火绘、烙烫技法必然会与国画效果有区别,但万变不离其宗。季老师的火绘画更像素描,而素描画风中又不全然是素描的感觉,也重线条勾勒,线条中有中国风,也有西洋的几何装饰风,素描风严格说受其材质影响是中西合璧的。山水、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人物都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取材范围,季老师的火绘葫芦有以人物为主的感觉,他的人物造型与中国传统画人物造型技法相去甚远,是素描写实的感觉。人物的时代感强,形象多取现代人物,还刻意地追求细节特写,细节的描绘刻画还有着后现代的风范。他也绘花鸟,也绘走兽,也取吉祥之意,但技法上、构图上既具有独创性、又有多灵感的闪光。更重要的特点是他的火绘葫芦因材施艺,因形发挥。形,是指葫芦之形。葫芦之形,因品种多,无论自然生长出来的,还是经过人加工的,天然与人工巧妙结合的勒扎葫芦、范制葫芦、押花葫芦,都使葫芦有着不同的形貌和风采。在季老师手上,不同大小、不同长短、不同形貌的葫芦,火绘不同的画、不同的图案装饰。这种不同,体现了强烈的针对性、创意性和独特的艺术,他抓住了每一个葫芦的独有特征,借题发挥,给了它们新的形、新的美、新的魂。

1萌萌的葫芦狗。

2《热吻》。

《背身的女郎》,用材是普通的亚腰葫芦,它经季老师火绘之后陡然生辉,紧紧抓住人的眼球。猛一看,是觉得那姑娘特别的美,亭亭玉立,纤腰楚楚,仪态端雅而动人。细一看,就不能不佩服艺术家的巧思妙构了。姑娘的纤纤细腰,是葫芦的本身之腰,臀上短裤,是葫芦腰上部,火绘的短裤利用了葫芦的天然线条和凸曲,使人物有极强的立体感、真实感。而双腿,只在葫芦头上略绘出有明暗的块面和线条便凸显出来,腰以上的上身和头部绘在葫芦的下部大肚上,那大肚仿佛是一轮圆月,人在月中立的浪漫诗意由此而生,巧借了葫芦的形体而又不着痕迹,浑然天成,就是这件作品的高绝之处。

几乎没有腰的一尊上小下肥的矮葫芦更普通,它的形貌只能作瓢,都不在观赏葫芦的范围内。季老师用它火绘了一个姑娘的半身像,这葫芦的身价陡然而升,成为一件别开生面的艺术品。其实只是在葫芦短短的上部绘了姑娘的发际和眉眼,口部绘了条围脖,围脖双头下垂于胸,葫芦下肚两端绘出了姑娘胳膊的纹线,一个深冬季节寒风刺骨甚至雪花飘飞中穿着肥棉袄在外行走的姑娘形象便跃然而出,提升了小瓢葫芦的价值。姑娘的身形都是对葫芦形体的巧用。

那只可爱的萌萌的葫芦狗制作者太有才艺了,形借得超出人们的意料之外。略有起伏的、有腰的大葫芦横着摆放就撞击出艺术家灵感火花,他把它绘成了含着福禄寓意兴旺的狗头。狗头曲线自然天成,眼睛里透着顽皮,似有点向主人讨好、邀宠、卖弄的神态,呼应着口吞之物。画面构图简洁明了,却内涵丰富,颇具神韵,是充满张力、诱人想象、趣味盎然的一件作品。葫芦价值的升华尽在艺术家的智慧之中。

3《背身的女郎》。

4别开生面的艺术品。

5鼠与鹰。

6福运。

7马到成功。

8火绘鸣虫葫芦。

9葫芦手把件。

《热吻》,也是横放的创意摆件,这是正经的亚腰葫芦,葫芦肚上下差不多大,上部略长一些,下部有一面不是太圆,有点儿偏方。艺术家把这葫芦设计为两个头,男人头和女人头,眼绘在腰部,看不见嘴,嘴和半边脸紧粘在一起。这不是绘出来的,是巧借了葫芦的天然形状,男人的脖子巧借了葫芦不甚圆的一面,凸显出脖子的粗硕,女人头部则巧借了上部葫芦肚的略略细圆,除了显示出女性的头部柔美之外,还通过绘出的眼部细节突出了女性的热烈,她是主动伸脸过去的,而男人眼部的一笔勾勒,让措不及防、惊悸、窃喜的神态跃然而出,把女性热吻的神韵又狠狠地渲染烘托了一把,成为作品中的神来之笔。此作品用巧借与火绘呈现出了幽默风格。

那件《鼠》的作品是季老师的得意之作。葫芦在生长期中像是经过了勒扎,形属特形,茎弯曲而悠长,不火绘也是件很有趣味的观赏作品,但那观赏性只在它的特形而已,也说不上太出众。季老师将之变成了招财鼠的形象,锦上添花的创意作品,萌态昭然,可爱动人,而且摆放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形神与审美效果,形借得奇巧,尤其是那条甩翘的尾巴。

《鹰》也是小巧精妙的借形施艺妙笔生花之作。

季老师还有无数拇指大的火绘手捻儿葫芦,笔笔传神,都不知是怎么用那看上去很粗的电烙笔火绘出来的。

永无止境的创新之路

随形发挥,因材施艺,并不是一个轻巧简单的创作过程。看似材和艺、形和术之间有条奇巧勾连顺理成章的鹊桥,它们的距离可能就是一条天河,本不搭界,艺术家有心、精心、细心地观察,去捕捉葫芦的形态特征,以特征为突破口,才有可能找到连通它们的“虫洞”,使天堑变通途。季顺选葫芦是不定性的,随便什么葫芦,拿在手里总要反复地端祥、观察,熟稔葫芦的特点,从特点上开启灵智,翔入联想与创意的天空,找到自己認为最惬意、最恰当、最完美的艺术题材和表现手法,把独具创意、魅力多多的火绘葫芦作品烙制出来。而照亮联系彩带的那道灵感之光,也不是天赋的凭空而来的,它是艺术技能、艺术眼界、艺术水平与血汗的长期积累。艺术是一个温柔的陷阱,甘愿陷落进去,还不肯自拔,才能有那样的机遇和成就。季顺正是这样。

季顺从小受母亲的熏陶,喜欢上了画画,小学四年级,老师就常常把他叫进办公室,单个儿教练,让他画黑板报的插图,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出类拔萃的绘画天才,而是他有心、有志、肯努力,让自己显示出了才华。他插过队,进过兵工厂,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和爱好;当过美术编辑,进过美术创作组,开过画馆、画社,在艺术圈子里摸爬滚打。他不是科班出身,画技学艺很杂,集作家、收藏家、艺术家于一身,文化艺术的甘露多层面、多渠道地浇灌与培育,使他一入火绘葫芦这行便游刃有余。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又有一双富于表现力、创造力的双手,他利用火绘葫芦自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不断创新突出自己的个性化、符号化,体现了这门艺术永不枯竭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烙画葫芦艺术
烙画映照时代
火笔生花
葫芦瓜
烙画的流变与创新
张守福:潜心弘扬千年烙画
纸的艺术
宝葫芦
画葫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