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峪城堡槐树古

2019-12-02

旅游 2019年10期
关键词:石碑城门槐树

1上峪村城门外古槐。

2上峪城东门。

3上峪长城文保碑。

古槐长老更难寻

上峪城堡门前的槐树古老。京城以槐树多而著称,具体有多少棵槐树,难以统计,大街小巷,星罗棋布,排排行行。因槐树而名的胡同有双槐树、龙爪槐、东槐里、西槐里、中槐,还有槐柏树街等;不以槐树命名的胡同里,槐树更为茂密,两侧枝叶搭会空中,宛若天棚。五月的京城弥漫着槐花的香气,酷暑之季,樹下走过,有着“中夏贮清阴”的舒坦。遍布京城的槐树,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北京的市树。

古槐随处可见,高大粗壮,枝繁叶茂,感叹灵性,生出敬畏,人们爱护,强势的公路也要绕道而行。数量不好求,长老更难寻。谁是长者,于槐花飘香的季节,漫游全市,在密云的上峪村见到一株,高大之余,还有不同。树身有了空洞,中间做了填补,依旧多处扭曲隆起。岁月压弯了古槐的腰,向一侧倾斜,几根长长的铁棍支撑,似拄着拐杖,老态龙钟。这一侧长着粗大的树杈,唯恐主干担负不住,保护性锯掉,留下巨大的疤痕。树腰围缠着多条红布,村民已经把古槐视为一地长者,寄托着美好愿望,保佑家人平安。此槐生于宋代,已有千年高龄,被列为北京市一级古树。

古槐并非长在荒野,近旁伴着一座城堡。城墙特别,包着的条石竟有13层之多。6米多高的墙体,条石占去大半,之上的青砖显出可怜,这比仅有几层条石的城墙多出了许多。用条石做建材,造价昂贵,取材、搬运、打造,费时费力,而垒砌起来,也就格外坚固,极为罕见。

城门也有不同,门洞凹进城墙体很深,约有四五米,战术作用明显,想攻打城门,代价极高,如同瓮城,利于防御。城门内也有特殊,建起两道大门,之间一道铁闸,晚上关闭两道城门,放下铁闸,漫说土匪坏人,就是战争来袭,敌人也别想进来。城堡长方,东西长约一百五六十米,南北宽约一百二三十米,只设一座东门。城墙四角建垛子,结实。城门上建有门楼,殿宇三楹,内供关帝塑像,旁边站着关平,还有拿着大刀的周仓。这样的城堡从物质到精神,做到了极致,谁人能够攻破。

4上峪村古堡城门。

5上峪村城堡民居。

城门外立着长城文保碑牌,上写“上峪城堡”,说明这里是古时军事防御重地。而今城门处的条石已不完整,上面拆掉许多,门楼也已不在,新挂了一块“上峪古堡”的匾额。墙头用水泥砌着青砖,明显看出了修复。墙上原有垛口、女墙、射孔、望孔、马道,早已无存。20世纪40年代,为了进出方便,在南城墙上开了个豁口。四面墙体还在,只是参差不齐。南墙北墙还有较为完整的地段,能看出墙体的结构,内侧是大块毛石垒砌,外侧依旧包着13层条石。这样的城堡于现存中并不多见。

城内南北一条主街,两侧多是新房。有处门脸阔大、门下铺着6级宽大石阶,应是老房子。院内敞亮,正房三间,房基的条石也是旧物。房屋的门窗瓦顶做了修建。果然这是城内最早的住户。院子角落存放着一块石碑,已经破碎,拼凑在一起,能看出形状。石碑长方,四周有纹饰,内容已不整,大致为重修城堡的时间,修建的人等,能看清“万历二十五年河大营秋防……原议城工七十四丈三尺,北接春防山东营……营房八十间。遵昭原式修筑。本年十一月初八日”等字样,之后列出众多军政要员官职。照此分析,城堡是重修,成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形制按照原样,不能妄加改动,而石材的多少不在限制范围,成为如今看到的样子。

6上峪村东城外白马河支流。

城堡分出上下峪

最初城堡建于明永乐年间。冯家峪关是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京城的道路选择之一。上峪距冯家峪关很近,向西北约两里,城堡用于守御关口,应与关口同时建造。这里距关口近,所以称“上”。坡下东南约三里是“下峪”,后来觉得“下”不好听,改称冯家峪。上峪随着冯家峪关口而名,是“上冯家峪堡”的简称或俗称,与“下峪”形成一个防御体系,守住这条通道。

石碑位置放在城门上,就是城门匾额。这又与众不同,门额处放着重修碑,果真如此,看来城堡以碑为额。石碑还有一段经历。日本鬼子侵略中国,占领过城堡。20世纪40年代,这里打过仗,很激烈。城堡结实,八路军白天攻不进城,便趁着黑夜打,终于把鬼子打跑了。城堡里有些房子也在打仗时被鬼子烧了,梁柱也残了。后来找来木料,接好了这所房子的梁柱,依着原样修建,重新做了门窗。房屋山墙还是旧物,上面现在还留着弹孔。三花山墙上,留有三个黑洞,当是速度很快的子弹,可能是“三八大盖”的。

石碑在与日本鬼子打仗时砸坏,散落民间,村里人拿它做了磨刀石。20世纪70年代,碑已残破,拼凑成现在的样子。前些年曾有人想把石碑运走,放到别处保存,村里人反对说:石碑是这座城堡的,拉到别处就不在原位了,要对这个城堡负责,把石碑留了下来。

上峪现在是个自然村,有六七十户,100多口人,城里住着不足20户,大部分住在城外。近些年,来这一带游览长城,观看城堡的人多了起来。人们有了文物保护意识,修复了东城门,并准备开发旅游,城堡整体改造。

城墙在20世纪50年代初级社时就有拆毁。60年代修半城子水库,拆走了大量条石。城门楼也在那时拆毁,塑像被砸了,周仓拿的那把关公大刀也被搬到邻村,之后不知去向。城西是座小山,上有一座敌楼,用于瞭望,站在那里可以看到远方,发现敌情。敌楼下面条石,上面砌砖,以前十分完整,一块砖都不缺,现在只剩很矮的一截残楼了。

又有疑问,明代的上峪城堡,为何建得如此固若金汤?石碑上记的“营房八十间”应是重地,屯兵不少。城堡还是屯粮、屯积军饷的重地。关口设有水旱两门,一走人一走水,因地理位置重要,常有北方骑兵侵扰。关口上发现过铁箭头、石雷等兵器,还曾有两门铁炮,附近别处关口没有,足以说明这里的重要程度。

1上峪村娘娘庙后墙。

这里还是宝地。东山上有金矿,日本人掠夺,挖了好几年。20世纪70年代,那时乡里也组织过人开采。城堡东门外有娘娘庙、土地庙等。娘娘庙算是现存最早的建筑,庙有鼓楼、钟楼。娘娘塑像有金身,20世纪40年代把塑像推倒。现在还有三间正殿。城内西侧有井,后来有人跳井,便不用了。城门外200多米有凉水泉。吃水到城外,或饮用河水。解放后,在泉旁边挖了口井,井水奇怪,冬暖夏凉,肚子疼,喝了就好。

城非正向,随山就水而建,背倚小山,面临小河。水是白马关河的支流,犹如护城河一般,自城东流向城南。如此好的形制,选址之前,建造者一定考察过。当地人传说,先有核槐后有城。河边的槐树及旁边的核桃树,一定进入建造者的视野。地形的原因,城堡与河水保持了距离,核槐得以保存,算是巧合。核桃树在約10年前死掉,有人在原位种了一棵,长得并不好。旧时,北方门前院内,常植核槐,有着吉祥寓意。于是冥想,古人讲究堪舆,此城于无意中,是否因古槐而得到重视,修复得如此特殊。槐树也因城堡有了依托,村民视为神物,成为崇拜,载入人文历史。槐与城相得益彰,也就有了京城之古,不同凡响。

2上峪村三花山墙上留着弹孔。

3上峪村娘娘庙。

TIPS

·上峪村古槐好找,就在城堡大门口,而核桃树较难找到,自城门向南,在城堡的东南角处。

·逛城堡后别忘了到东门外去看娘娘庙。

·城门外有河,是白马关河的支流,水很清,可以观赏山水美景。

4完美楼下白马川河绕小山流过水关。

5完美楼内。

猜你喜欢

石碑城门槐树
黑夜过桥
消失的亚特人之黄金山谷
“晨钟暮鼓”怎么敲
槐树的秘密
“失踪”的南纪门重现
槐树
雷公奇遇记之石碑说话
古诗里的叠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