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旧观念 开创美育新模式

2019-12-02张华利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美育教学活动美术

张华利

摘 要:美术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和“术”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美术教育,既使其掌握基本知识,能认识和欣赏美,又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能够表现美和创造美。其中,审美教育比技能技巧的培养更为重要。

然而,目前的美术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轻视美育,片面地理解“术”育,为画而画,忽略儿童的心理特点,光注重基础教学而不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则容易禁锢学生思维,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产生依赖心理,缺乏表现的愿望,机械地画,对自己没信心,从而失去绘画兴趣。这就势必造成美术教育上的偏差。因而,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应以激发兴趣、培养愿望、提高自信心为主要目标,把愿望与感知、动作活动、再现能力有机结合,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美育在素质教育新课程的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激发兴趣 提高自信心

“美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美育人的审美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自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美学领域专家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首提“以美育代以宗教”的思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普通中小学教育中全面推广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重的一项内容后,体现了美育在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文艺理论家周扬同志曾经说过:“我们要实现人类最崇高理想——共产主义,要培养自觉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人,就不能不发展审美教育。”可见,培养少年儿童对美的认知与热爱,提高我国广大青少年的审美素质,不仅能使个体充满生命的朝气与活力,有利于人的长远发展,也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需要。在日渐开明、民主的政治环境下,美育迎来了发展的美好时期与重大机遇。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美育正以形式的自由性、丰富性、情感性以及可操作性、可塑性、可渗透性……对青少年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还有高尚情操、健全人格、乐观精神的培养和提高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然而,中国目前的教育现状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应试教育依然大行其道,美育无法引起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到了中学和高中阶段,从学校到家长,唯分数论的现象严重制约了美育的实施与发展,违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美育多数流于形式,成为摆设。由于美育课程的不健全或缺失,使得我国青少年在各种美育活动中,普遍缺乏自信心、创造力及表现欲,依赖心理严重,只会抄袭机械的临摹,从而失去探寻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兴趣。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美育人,应引起美术教师的关注与思考。在此,就如何转变旧观念,开创美育新模式,实现轻松教与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趣味性”

1、把游戲带进美术课堂

席勒说过:“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人应该同美一起只是游戏,人应该只同美一起游戏。”

喜欢游戏,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他们的成长总是伴随着各种游戏的活动进行的,由简及繁,由易及难,循序渐进,其演变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体现着典型性,因而,依据少年儿童成长不同时期的身心、智力发展情况,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课堂教学过程的气氛自然会生动活跃了。过去,我们受各种非自然因素的影响,美育的发展路程是崎岖坎坷,甚至被长期的打压与忽视,导致我国以往很长一段时间美育步入误区,最明显的是学校在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时,很多人认为美育就是教孩子们画画,教学评价的标准单一片面,狭隘地认为学生只要画得像就是好的。一本教材,一句“大家照着画吧”,美术课成了人人可教,可有可无,甚至枯燥乏味的鸡肋课。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只会抑制儿童的思维发展,束缚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无法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和美育效果。因此,从儿童入学甚至是入园开始,我们就有意识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些有针对性的审美、创造美的游戏活动,不光可以使课堂气氛生动活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在游戏教学过程中锻炼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最终帮助学生在潜意识里形成 “不畏难,我可以!”的自信心。例如,在教学《我喜欢的鸟》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摹仿自己喜欢的鸟的外形、动作、声音等特点,并一起进行表演。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游戏中熟悉了鸟的特征,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课堂教学实效颇佳。

2、把音乐带进美术课堂

音乐,是人类在生产劳动中的一项伟大发明,也是反映人类情感的伟大艺术,不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能对听者产生强烈的情绪感染作用,从而调动听者的情绪反映。我们将音乐引入美术课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宜地插入轻松愉悦的音乐,调动学生视觉与听觉的和谐活动,丰富学生的视听感受,在优美的乐曲中冥想,在潜移默化中加以启发,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将更好地辅助教学。如在《学画中国画——山水》一课中,让学生一边听《高山流水》等古典名乐,一边欣赏名家名作。优美的乐曲无形中将学生引入了高山流水的意境中,感悟着画中的精神,画中的韵律,在润物无声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释放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最终呈现的学生作品自然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了。

3、把诗歌带进美术课堂

美术是门造型视觉艺术,诗歌属于文学艺术,虽然表现手法各异,但在传播文化思想上两者的目的相同。在美术课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优秀的灿若星空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等),将优美的文学语言与绘画艺术相结合,采用诗配画;画喜欢的经典诗词歌赋,品读感悟诗歌的优美意境,积极调动学生的创意思维,由此培养学生在创意实践及文化理解上的核心素养。

二、美术教学活动中的“灵活性”

传统的美术教学内容单一,形式成旧,无外乎绘画和手工两大类,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临摹范画为主,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学生从小以来习惯照葫芦画瓢,想象力、创造力匮乏。核心素养下的美育课堂,教学应当积极培养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能力。因此,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通过自由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比如:在《俯视的房舍》一课中,为了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贴近生活,笔者带着全班学生一起走出教室,从操场再到走廊上观察,一边看,一边讲解透视原理。再回到教室,通过课件播放图像资料和学生们一起归纳整理各种俯视的房舍的透视状态。如此一来,每个同学都对房舍的透视现象有了深刻的理解,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调整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在机动灵活的教学新模式下感受美术课堂的乐趣。

三、美术教学活动中“多样性”

教学活动中内容的选择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基础与保障,在选择教材上可以采取三种做法。

1、拓宽临摹概念

临摹是一种传统的学画方法,能较快地帮助学生掌握绘画技法。但一味临摹易使学生的思维受束博,不会独立创作,作品千人一面,没有特色,不能画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好作品。我们应拓宽临摹的内涵,以优秀范画为主,在画面内容、表现形式、组织构图、表现对象上进行取舍,使教学过程由学生被动机械模仿转化为主动积极创作,从而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求异思维的培养。

2.补充生动有趣的内容

约定俗成的教材内容有时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创作需求,通过补充选择贴近学生生活、迎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内容,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美育效果。如:《亲亲密密的一家人》、《我的书包》、《放学了》、《出壳了》等,这些课题孩子们都能设身处地地挖掘一些自己的生活情节,或者一段有趣的经历,通過学生自己生动的讲述,激发他们把这生动有趣的画面画下来的愿望。这种由言语描述到产生表象,再到美术表现的过程,丰富了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除了设计上面的“情景添画”内容以外,还可以设计“找错改画”内容。如:《大树的故事》一课教师故意把小鸟的家画在草地上、地洞里,让学生纠错,寓教于乐,生动有趣,充分调动了低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新课程时代的美术教育肩负着文艺强国的重要使命,需要千千万万改革者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总结经验,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相信只要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能在教学中,多学习、勤思考、多积累,勇创新,积极开创美育新模式,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新课程的时代就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合肥市少儿艺术学校     安徽合肥)

猜你喜欢

美育教学活动美术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