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名画欣赏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2019-12-02陈晓艳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名画创作幼儿

陈晓艳

美术欣赏活动是引导幼儿感受美、体验美,提升幼儿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名画欣赏因为具有独特的视角、丰富的价值、鲜明的情感表达等特点,深受幼儿的喜爱。因此,我园在各个年龄阶段开展名画欣赏活动,进而梳理出有效的方法策略,促进了幼儿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创造的发展。

一、幼儿园名画欣赏活动的选材策略

幼兒对不同类型名画的审美偏爱是一种重要体验。当幼儿不喜欢某些作品时,就很难产生审美兴趣,欣赏活动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幼儿的审美体验也难以增强。因此,在分析和筛选适合幼儿欣赏的名画作品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 基于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和生活经验

3~6岁的幼儿喜欢形象生动、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有视觉冲击力、有故事情节的画作。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可以根据小、中、大班幼儿不同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绘画表征能力等,以由抽象性作品导入—具象性作品过渡—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作品进行延伸的名画名作欣赏的“脉络”,为不同年龄段幼儿选择不同的名画作品。有时也可以让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欣赏同一幅作品,因其发展情况不同,欣赏的侧重点也不同。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更多的是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在游戏中发展能力。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也指出,艺术欣赏的对象主要来源于幼儿生活。而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正因为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而成了经典名作。当名画名作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关,它们就不再是“高高在上”了,欣赏创作时能引起幼儿内心的共鸣,使他们的审美想象得到充分释放。所以,选择一些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进行欣赏,能带给幼儿最真切的感受。如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引发幼儿回忆自己的双休日生活;德加的《舞台上的舞者》让幼儿想到了自己在舞台上舞蹈的情景;塞尚的《静物苹果》鼓励孩子们对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进行更细致的观察,等等。

2. 挖掘名画作品中蕴含的审美元素

名画作品有其特有的绘画语言,它是将材料工具、技巧形式、知识内容、文化背景、思想情感等融合为一体而形成的。在选择时,教师应该先充分解读作品,了解作品的特色和内涵,挖掘作品中蕴含的审美元素(点、线、形、色彩、构图、创作材料、表现手法、情绪情感等),将其和幼儿兴趣经验等进行嫁接,选取合适的作品和幼儿一起欣赏。但值得注意的是,每幅作品呈现的审美元素往往不止一个,有的可以相互衬托、共同选取,有的则要有所偏重、适当取舍。如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我们可以引导幼儿感受作品的渐变色彩和点彩画的创作手法。而莫迪里阿尼的人物作品中有特点的人物造型比起作品色彩更适合幼儿欣赏,因此我们重点引导幼儿欣赏感受并尝试创作纤细、瘦长的人物造型。

3. 关注主题活动中的内容与目标

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选用和主题相关,特别是引导幼儿欣赏和主题目标联系紧密的名画名作,既贴近幼儿在主题学习中已获得的经验,也能丰富并拓展他们的新经验。如小班主题“白天和黑夜”——米罗的《星空》,让幼儿在自由欣赏创作中感受星空的广阔;中班主题“我在马路边”——吉田胜的《人行道》《树》和《明亮》,鼓励幼儿运用鲜明的色块表现马路边的景色;“在秋天里”——齐白石的《菊花》,引导幼儿尝试用水墨表现菊花,感受水墨的独特韵味;大班主题“我自己”——梵高的《自画像》,使幼儿在观察比较中积累关于自画像的经验;“有用的植物”——欧姬芙的“花系列”,帮助幼儿了解表现不同的花……

二、幼儿园名画欣赏活动的实施方式

幼儿对名画有一种独特的感受力,他们会从自己的角度去欣赏、感受与理解作品。作为教师,要梳理出让幼儿更好地走进作品,和作品之间产生共鸣的有效方式,进而激发幼儿的欣赏兴趣,逐渐促进幼儿审美心理的构建,提高幼儿的艺术创作水平。

1. 故事配合——体现作品内容,尽情表现创作

故事对幼儿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将故事与美术欣赏活动融为一体,能使名画“活”起来,让幼儿随着故事与名画“对话”。故我们可以根据活动需要选取名作中已有的故事进行加工设计,也可以就名画内容创编故事,帮助幼儿感知理解作品,激发幼儿的审美创造力。

案例:鹬蚌相争

基于幼儿已有的绘画能力,我们和幼儿一起欣赏中国优秀水墨动画代表作《鹬蚌相争》。在欣赏过程中,通过PPT的演示讲述故事《鹬蚌相争》的开头,引发幼儿的兴趣。接着,播放视频引导幼儿欣赏故事高潮,观察鹬吃到泥鳅后各种得意的动作,并尝试创作表现不同动态的鹬。最后,在展示交流幼儿的作品后继续讲述故事耐人寻味的结尾,进而引出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一波三折的故事使幼儿始终沉浸其中,他们既欣赏感受了水墨画自然渲染、意境深远的美,也把握住了鹬的各种姿态,创作出了生动的作品。

感悟:名画名作欣赏中以故事配合、延续,让欣赏变得更为生动,但要注意的是故事起辅助作用,不可喧宾夺主。

2. 游戏再现——再现作品形式,体验创作情趣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中指出:“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都对游戏有着极大的兴趣。同时,幼儿的感受是敏感而丰富的,但有时他们的语言和绘画水平还不足以表达他们丰富的感受。运用游戏再现的方式可以让幼儿在愉悦的心境下更轻松地传达对形式美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方法适用于形式感较强的名画作品欣赏创作中。

案例:波洛克的艺术

波洛克的作品风格鲜明,他喜欢用泼、洒、甩等方式进行创作,在画纸上留下看似不经意的痕迹,形成一种自由、抽象的美。也许孩子们还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但用这样独特的方式来进行欣赏与创作却充满趣味。弹珠滚一滚,毛笔甩一甩,颜料泼一泼……一幅幅个性十足的作品就此诞生了。

感悟:艺术是高雅的,有时也是充满趣味的,幼儿用游戏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形式美”的理解,这种再现式的游戏比语言表达更生动,比绘画表现更有趣。游戏中,幼儿会发现原来艺术离我们那么近。

3. 多媒体运用——突显欣赏重点,巧释作品难点

多媒体的出现让原本静态的画作开始发生变化,让欣赏更有针对性,更富层次性。我们可以运用PPT、FLASH、绘声绘影等软件,带领幼儿从整体全面感受,局部重点观察,加深幼儿对名画的审美感知理解。我们可以通过PPT将作品中的审美元素进行梳理,还可以尝试用动画小结名画的作画方法、步骤等,解決幼儿单一欣赏静态的作品而难以理解的问题。

案例:和吉田胜一起走在街道上

日本画家吉田胜喜欢运用鲜明的色彩,以取得强烈、刺激的效应,让人震撼。这种色彩的运用,配合粗重、蛮横的笔触,尽兴而为、一气呵成的画法,造成一种不可一世的气势。这些特点和幼儿的作画风格是何其的相似。于是结合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我们选择吉田胜的三幅关于城市街道的作品,和幼儿一起欣赏。运用PPT的动画功能,局部放大,引导幼儿关注街边的各种风景。三幅作品循环播放,整体欣赏,给予幼儿一定的视觉冲击,激发创作欲望。将作品的主要色块用PPT进行演示,帮助幼儿梳理提升。多媒体的有效运用帮助幼儿充分了解画面内容,感受画面的色彩美,为之后的想象创作奠定基础。

感悟:只有教师对名画名作有充分的了解、解读,才能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进行制作,突显欣赏重点,巧释作品难点,真正把孩子和艺术作品联系在一起。

4. 音乐融入——烘托作品意境,引发情感共鸣

艺术有其共通的特点,《指南》中艺术领域没有将美术和音乐作为子领域,而是分为“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与创造”。可见,艺术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表现是美术和音乐共同指向的目标,“感受与欣赏”是“表现与创造”的前提。因此,我们可以在欣赏名画时配上合适的音乐,通过多感官体验,增强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引发情感共鸣。

案例:盲女

欣赏密莱的作品《盲女》时,我们选择班得瑞的《迷雾森林》作为背景音乐展开对画作的欣赏。《迷雾森林》表现的是大自然发出的美妙声音,这与名画《盲女》所呈现的宁静的自然风光之美相吻合。一开始,幼儿蒙着眼睛,轻柔的音乐似乎把他们带入了美妙的森林里,那里有花有草、有潺潺流水、有唧唧鸟鸣,幼儿只用耳朵去静静聆听、细细感受。这既能引发他们在音乐情境中想象,又能帮助他们体验盲人的感受。在活动的主要部分——欣赏部分,这段优美纯净的音乐更是烘托出一个浓浓的艺术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幼儿再次用耳聆听、用心感受、自由想象、充分体验盲女感受宁静的自然之美时所流露的情感。

感悟:音乐的融入是为了更好地烘托名画名作的意境,带给幼儿美好的视听感受,因此,教师平时要多收集各种类型的音乐,结合画作的特点进行选配,不要让音乐变成欣赏的干扰元素。

5. 技法变通——保持作品风格,拥有成功自信

“技法变通”是指对原本有难度的创作技法进行变通,使之符合幼儿的绘画表征发展规律。技法是大师们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但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并不是以学习美术技法为主要目标,传统的技法经过智慧变通处理,就变成了一种游戏,可以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感受作品的风格,收获成功的喜悦。

案例:树林

冬天来了,孩子们发现许多树上的叶子纷纷落下,树枝变得光秃秃的,怎么表现冬天的树的美呢?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画家吴冠中的国画作品《树林》,感受点、线、面组合表现的树林的美。该作品讲究笔墨线条韵味,但是中班上学期的幼儿对于毛笔、水墨的掌握控制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很难理解甚至表现出作品中蕴含的美术元素和意境。于是,我们改变材料和技法,让孩子们在宣纸上先用记号笔、炫彩棒表现不同造型的树,再用刷子给树林里的树“喝点水”。这一新的尝试,推动幼儿更加大胆自信地创作表现,简单的点、线、面在幼儿的笔下似乎也有了生命力,体现出吴冠中水墨作品的风格特色。

感悟:运用技法变通,教师要结合作品不断尝试多种材料的组合表现方式,这样才会发现问题,才会为幼儿提供更为合适的工具材料和创作方法。

6. 情境化分享——再次欣赏比较,激发审美情感

欣赏、创作后的分享交流是对幼儿审美感知、体验的进一步提升。在整个作品情境中的分享,改变了以往对幼儿作品“像不像”的评价标准,更关注幼儿欣赏创作中的审美情感体验,有效提升了幼儿在欣赏比较中发现美的能力。

案例:舞台上的舞者

孩子们欣赏了德加的作品《舞台上的舞者》后,将自己跳舞时的优美舞姿也画了下来,于是在分享交流时我们鼓励他们用动作表现作品,在给自己舞蹈起名称的同时画作也自然而然有了名字。

感悟:分享交流的时间看似不长,但要把握好却不是那么简单。教师和孩子一起用心感受发现每幅作品童心童趣的内容,新颖独特的表现,并给予最真诚的鼓励,以此激发他们对美术欣赏活动更大的兴趣和更强的创作欲望。

三、幼儿园名画欣赏活动的感悟与思考

1. 欣赏中的平等性

欣赏名画名作时,平等的师幼关系是幼儿乐于欣赏的前提。作为引导幼儿与大师作品对话的中介,教师不应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幼儿,强求他们接受某一固化的结论或教师的看法。因为大师的作品是开放的,每个人的艺术经验也是有限的,个体不可能完全掌握大师作品的全部意义,而平等互动可能引发双方主动地去建构新的经验知识。所以,教师在提问时应提出以思考为中心的问题(开放性、操作指向),在倾听幼儿回答时,进行不带价值判断的回应和追问。

2. 欣赏中的突破性

在实践中,我们已梳理了开展美术欣赏活动的有效方式,积累了许多活动案例,而如何增强美术欣赏活动的生命力,将其真正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相融?教师应在环境中布置名画作品,引发幼儿在自由欣赏中感受作品传达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使欣赏成为幼儿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而深化欣赏内涵,拓展欣赏途径,是我们接下来需要不断突破的。毕加索曾经说过:“我花了一辈子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画画。”而作为教师,也要多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看、去想,和孩子一起感受欣赏艺术、体验创造艺术。

猜你喜欢

名画创作幼儿
名画欣赏
名画欣赏
名画欣赏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一墙之隔》创作谈
与名画撞脸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