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巨轮深海行
2019-12-02金雅银
金雅银
夜幕下,濒临黄海的大连香炉礁码头上,几艘巨轮正静静躺在船坞内,等待着工人们为它们裹上“盛装”。巨轮两侧的高空车内,焊工师傅们作业时溅出的朵朵焊花,照亮了整个码頭,美过年节里最绚丽的烟火。
正是在这个码头,驶出了新中国第一艘出口船、第一艘VLCC(超大型原油油船)、第一艘航空母舰、第一艘国产航母……这些巨轮船型不同、功能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的“母亲”——中船重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作大船。
大船始建于1898年,翻开百年大船发展史,历史的洪流,曾在这里掀起一次又一次波澜。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伴着徐徐海风吹到了香炉礁码头,按照国家“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要求,大船扛起了挺起新中国船舶制造脊梁的重任。
“那时候我们设计一艘船都得一年多时间,要拿着铅笔、尺子在画板上画图,还要描图、晒图。要说出口,真是纸上谈兵。”老一辈大船工人回忆起当年技术落后的被动局面,仍唏嘘不已。
直到1980年,香港爱国船王包玉刚、包玉星兄弟,把原计划到日本去造的一艘2.7万吨货船订单给了大船,大船终于拿到了第一笔出口订单。群情振奋之余,随之而来的无数尝试、无数未知,则让大船人吃尽苦头。
“当时船东提出的各项国际标准,我们根本不知所云。”老一辈工人们回忆,除技术上的攻关,仅刷漆,过去国内只要不漏刷、不漏油就行,船东却要求用日本油漆,还要符合瑞典标准。钢板上的锈,除不净不行,除得太光也不行;冷天刷漆不行,潮湿天刷漆也不行……“不行就重来,那时候我们憋着一股劲儿,玩命也要把船送出去!”正是靠这股子轴劲,大船人轴出了新中国第一艘按国际规范和标准设计建造的出口船——“长城号”,叩开了中国船舶出口国外的大门。
现在说到大船,最为人称道的,是从这里驶出的“辽宁舰”和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大船已被誉为“中国海军舰艇摇篮”。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共有46个型号、827艘舰船驶向了祖国的万里海疆。
2019年6月,随着一声长笛鸣响,大船又诞生了一艘新的巨无霸——排水量达到30万吨的“凯征号”。
“凯征”身长超过了300米,高度相当于20层高楼,船体单涂装面积相当于170个足球场。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首艘智能VLCC油轮,实现了船舶航行辅助自动驾驶等五大智能功能。它的成功建造,不仅在世界大型远洋智能船舶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也代表中国开启了全球超大型油船智能航运的新篇章。
放眼渤海湾畔,坐落在葫芦岛的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渤船重工),这个曾经大船的姐妹,如今也已走过属于它的风雨37年。
渤船重工是新中国第一艘鱼雷核潜艇和第一艘导弹核潜艇的诞生地,也驶出了我国第一艘苏伊士型原油船、第一艘中国最大吨位的32万吨超大型原油船、第一艘中国最大吨位的38.8万吨超大矿砂船……被誉为“新中国第一造船厂”。
10年前,渤船重工建成了中国科学院第一艘大型小水线面双体新型综合科考船,也是当时我国最大的综合科考船。现在,国内最大的6000吨级小水线面双体深海装备综合试验船,依然在这里开工建造,它是一艘国际领先的全方位海洋探测船。
近年来,在船市低迷的市场环境下,渤船重工仍创造了一单未撤、一船未弃,年造船量保持在百万吨以上,手持订单占国际市场总份额的2%以上。
2019年3月20日,渤船重工宣布正式整体并入大船。面对日韩在造船工业上的强势包围,辽宁两大造船业巨头告别单打独斗,转向并肩作战,共同担起冲击世界造船工业固有格局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