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用综合外治原发性失眠的疗效观察
2019-12-02周颖,苗芬,曲哲,高甲
周 颖,苗 芬,曲 哲,高 甲
(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 康复科,江苏 沛县 221600)
失眠,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随着现代快节奏生活,发病率逐年增高,研究显示:我国睡眠障碍患病率达42.7 %[1]。失眠,中医称“不寐”,早在《内经》中记载,称“不得卧”“目不瞑”。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睡眠质量降低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2]。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大类,临床排除由躯体疾病、精神障碍、药物滥用以及睡眠呼吸紊乱、睡眠运动障碍等引起的相关失眠称原发性失眠。长期失眠易致免疫力下降,内分泌紊乱,患病风险增高,且易导致焦虑、抑郁、自杀等情绪障碍[3]。西医治疗失眠主要是催眠药物,但长期使用,可致药物依赖、心理依赖、反跳性失眠、戒断症状等,还会使人记忆力及反应力下降,严重威胁人体健康。中医针灸治疗失眠能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具有经济、安全、有效和无副作用的优点[4],但因临床所用方法、穴位、联合方式等不同,效果不同,难形成较认同的高效方法,笔者总结我院近年来采用的针药并用综合外治,即耳、体穴埋针联合穴位注射辅以涌泉穴贴敷治疗原发性失眠,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失眠患者8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ISI评分、PSQI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失眠的诊断标准[5]。①以失眠为主症,其他症状包括难以入睡,睡眠浅,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入睡,白天疲乏困倦。②上述失眠症状每周发生3次以上,持续大于1个月。③失眠造成苦恼,或精神障碍,影响日常生活。④不是任何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失眠诊断标准;②病程在1个月~20 a;③年龄18岁~75岁者;④治疗前均停服一切具有镇静安神的中西药物1周以上。
1.4 排除标准
①器质性疾病引起失眠者;②妊娠或哺乳者;③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穴位注射辅以涌泉穴贴敷。①穴位注射:常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安眠,每次选取同侧穴位,用一次性注射器分别抽取丹参注射液1 mL、参麦注射液1 mL,局部常规消毒,左手固定穴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快速刺入腧穴,得气后回抽无血,分别于足三里、三阴交穴各注射丹参注射液1 mL(山东华信制药产,2 mL/支,国药准字Z 37021120);安眠穴注射参麦注射液1 mL(四川川大华西药业产,15 mL/支,国药准字Z 20053303),出针后按压针孔止血。隔日1次,每周3次。②涌泉穴贴敷:中药吴茱萸、肉桂打粉,用醋调匀后,每穴取约5 g,睡前泡脚擦干后选取双侧涌泉穴贴敷治疗,晨起去除,局部清洁,每日1次。
2.2 治疗组
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耳、体穴埋针治疗。埋针:耳穴常选取交感、神门、皮质下、心、肝、胆、脾、胃、肾、失眠、脑点。体穴常选取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百会、神门、印堂。操作方法:探棒按压所选穴位敏感点,耳穴碘附消毒后用75 %酒精脱碘,体穴碘附常规消毒,左手拇食指固定穴位,右手用消毒镊子夹起揿针对准穴位刺入,按压2 min,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常有胀痛、灼热、麻木感,然后用无菌脱敏小胶布固定,留针期间经常按压埋针处,以加强刺激,增强疗效。每天按压4次~5次,每次2 min。睡前按压30 min。埋针时间秋冬季2 d~3 d,春夏季2 d,避免感染,每周2次~3次。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以4周为1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①临床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失眠的疗效判定标准[6]。痊愈:睡眠时间正常,或夜间的睡眠时间≥6 h,睡眠深,醒后精力充沛;显效:睡眠质量明显好转,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增加超过3 h;有效:症状缓解,睡眠时间较治疗前增加不足3 h;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或者无改善。②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量表评分。用于评价近1个月的失眠症状严重程度、睡眠情况。共涉及7个问题,每个问题的评分从0~4共5个等级,评分范围为0分~28分。分数越高说明失眠程度越重。③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包涵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等7个方面。评分范围为0分~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3.2 统计学方法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SI评分、PSQI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ISI评分、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评分比较
由表3可知,穴位注射辅以涌泉穴贴敷治疗原发性失眠临床有效,可降低失眠患者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延长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联合耳、体穴埋针有效率高,ISI评分、PSQI评分下降明显,是值得临床推荐的针药并用综合外治原发性失眠的方法。
4 讨 论
中医学认为,不寐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及病后体虚等因素引起。病因虽多,但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治疗宜补虚泻实、调理脏腑阴阳为原则。大量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失眠症有较可靠的疗效[7]。但传统针法需要反复多次针刺,疗效持续时间短,易复发[8]。
穴位贴敷疗法将腧穴、经络、药物融为一体,既能对穴位产生刺激,又能使中药透皮吸收,是中医常用的一种外治疗法。中药吴茱萸,《本草纲目》记载可“开郁化滞”;肉桂,可引火归元,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两者均有明显的镇静作用。涌泉穴,足少阴肾经腧穴,人体位置最低,功擅主降。合用共奏宁心安神、引热下行之效。穴位注射疗法综合了针刺、药物和腧穴的双重效果,其治疗效果优于肌肉注射、静脉注射以及单纯的针刺治疗[9]。通常小剂量间歇给药,就能起到良好而持久的刺激治疗作用[10],减少了针刺留针时间及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三阴交,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治肝、脾、肾经疾病;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循行所过,主治所及,可治神志病;两穴均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衰弱症状,从而改善睡眠质量[11]。安眠穴,经外奇穴,位于脑部,有镇静安神、协调阴阳的功效,主治失眠、神志病。丹参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丹参,丹参。《日华子本草》记载可“养血定志”,《滇南本草》记载可“补心定志,安神宁心”,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丹参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参麦注射液中红参、麦冬可益气养阴,生津清心,除烦安神[12],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能改善心、肝、脑等重要脏器的供血。合用可调理脏腑阴阳,阴阳平衡则睡眠改善。
埋针法属于皮内针疗法,又称皮下留针法,是通过将针具固定于腧穴部位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的留置,给皮部以长刺激,临床多适用于需久留针的慢性顽固性疾病。虽然针刺部位表浅,但能通过皮部络脉的传导,调节卫气,调整经络脏腑气血,营卫调和,阳入于阴,达到防治失眠的目的。耳、体穴联用,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郭均有相应的反映区(耳穴),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通过刺激耳穴可调节迷走神经纤维兴奋性,影响内脏分泌褪黑素的水平以调整失眠状况[13]。体穴选“原俞配穴”为主,脏腑之气皆上输于背[14],通过对背俞穴来调整人体脏腑功能,原穴来调整机体阴阳平衡,调和脏腑气血,养心安神。合用优势明显。
失眠的量表测评较多,本文选取ISI评分、PSQI评分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失眠质量评估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综上所述,我院临床采用耳、体穴埋针联合穴位注射辅以涌泉穴贴敷治疗失眠疗效显著,能有效延长患者睡眠时间,改善睡眠质量,是一种简单、便捷、省时、有效、安全、无副作用的自然疗法,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后期随访1个月余,远期疗效好,复发率小,为失眠的中医针灸治疗提供了一种较为高效的联合方法,适用于基层医疗单位,值得推广。但治疗中还须注意患者的精神因素,良好的情绪控制、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当的体育锻炼,规律的作息生活,这些都是防治失眠的有效方法。另外本文选取的失眠量表多是患者对睡眠状况的自我评估,容易出现偏差,后续研究可以采取客观评估手段,比如睡眠监测整夜多导睡眠图(PSG),也可以采用边缘系统稳定性检查事件相关诱发电位等,为将来失眠的研究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