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伤胶囊外敷联合常规治疗蜂蜇伤51例
2019-12-02施婉玲王世军李文豪
施婉玲,王世军,李文豪,杨 旭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0)
蜂蜇伤属于中医学“毒虫咬伤”的范畴,常见于蜜蜂、马蜂(也称黄蜂或胡蜂)、土蜂等蜇人蜂叮咬人体后,将蜂毒通过毒刺注入人体从而引发一系列毒性反应[1]。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灼痒、刺痛、皮肤红肿,少数引起水疱、局部皮肤坏死,严重可引发全身中毒症状,会出现胸闷、心悸、头晕、头痛、昏迷、抽搐等,甚至是过敏性休克、急性喉头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症状,最终导致死亡[2]。因此,临床上要重视蜂蜇伤的患者,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控制病情。蛇伤胶囊内服加局部外敷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但相关文献较少,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对其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6年4月~2018年12月蜂蜇伤患者,排除已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收治住院的患者,将门诊患者共102例随机分为两组,51例。对照组51例,男30例,女21例;年龄18岁~60岁,平均(42.8±8.3)岁。观察组51例,男28例,女23例;年龄20岁~64岁,平均(43.9±9.1)岁。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2.1 常规治疗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处理。第一,对蜂蜇伤的局部进行处理。将被蜇伤的位置暴露出来,将蜂的毒刺去除,清洗蜇伤点(蜜蜂用肥皂水等弱碱性液体清洗;黄蜂用食醋等弱酸性液体清洗)[3]。第二,使用破伤风抗毒素注射剂,即将1 500 U药物加入2 mL生理盐水中,进行肌肉注射。第三,三草汤(白茅根30 g、车前草30 g、鬼针草60 g)水煎代茶频饮,1 d 1剂。
2.2 对照组
患者使用蛇伤胶囊口服治疗:蛇伤胶囊由山慈菇、京大戟、雄黄、重楼、冰片、山豆根、白芷、黄连、大黄、芒硝、杨梅根皮、土木香等药物组成,每次服用4粒,每天3次,饭后使用温开水送服。疗程为7 d。
2.3 观察组
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蛇伤胶囊加温开水调成糊状外敷蜇伤处,1 d 2次。疗程为7 d。
3 疗效分析
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消退时间。
3.1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症状具有典型性的标记为10分,临床症状较为明显的标记为6分,症状比较轻微的标记为3分,无明显症状,则标记为0分。伴随症状持续出现或是比较严重的患者,则标记为5分;间断性出现伴随症状或是时轻时重,则应标记为3分;伴随症状比较轻,或者是偶尔出现,则可以标记为1分;无伴随症状的标记为0分。观察患者的舌象脉象,具有典型特点的标记为6分;症状比较明显的标记为4分,勉强能够进行判断的标记为2分,不能进行判断的则标记为0分。计算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即治疗前后积分之差和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值,最后按百分比进行计算。
3.2 疗效标准
痊愈:患者的临床症状、阳性体征完全消失或是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比例在90 % 以上;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阳性体征有显著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比例在70 %~90 %之间;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阳性体征有所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比例在30 %~70 %之间;无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比例低于30 %,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症状没有改善迹象,或是病情加重。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8.04 %,其中治愈率68.63 %;对照组总有效率88.24 %,其中治愈率41.18 %(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消退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局部灼痒、红肿、疼痛消退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消退时间比较
4 典型病例
吴×,男,43岁,蜂蜇伤右侧头面部,伴皮肤瘙痒难以忍受,精神差。查体:生命体征尚平稳,心律齐无杂音,双肺呼吸音清,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右侧头面部可见风团红肿、呈暗黑色。来我院后在常规清洗患处及注射TAT后,蛇伤胶囊加温开水调成糊状外敷蜇伤处,连续治疗7 d后,患者被蜇伤处红肿消失,无瘙痒感,痊愈出院。
5 讨 论
现代医学认为,蜂蜇伤是由蜂尾部的毒刺刺入人体并注入毒素引起的全身变态反应,若毒刺未及时去除,可以继续释放毒素而使病情加重。蜂毒由多肽类、脂类、活性酶类、生物胺类、糖类和各种游离氨基酸以及其他挥发性物质组成,其成分十分复杂[4]。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局部皮肤损害,严重可出现全身症状,甚至死亡,治疗上多以抗炎抗过敏及对症治疗为主[5]。
从中医角度分析蜂蜇伤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出局部瘙痒、灼热疼痛、或刺痛、皮肤红肿,皮温高,严重者有瘀斑或是斑点,甚至出现皮肤破溃、腐烂,胸闷、心悸、头晕、头痛、少尿、舌红、苔黄等症状。初期多表现为“火毒证”,因此在治疗时可重视泻火解毒、消肿止痛止痒等。遵循中医外科学的治疗指导思想,内外并治取得了确切疗效。本次临床观察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8.04 %,其中痊愈率68.63 %;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8.24 %,其中痊愈率41.18 %。
蛇伤胶囊是福建省人民医院院内制剂,系由全国黄氏蛇伤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黄小宾主任研制的中药复方制剂。蛇伤胶囊含有的中药有京大戟、冰片、重楼、雄黄、黄连、白芷、大黄、芒硝、土木香、杨梅根皮、山豆根以及山慈菇等。山慈菇为该药方的君药,味辛、寒、甘,有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的效果,并且经过现代医学的研究,山慈菇还拥有抗血管活性成分生成的作用。雄黄、京大戟、冰片以及重楼都是臣药。冰片味辛、微苦,微寒,能够清热止痛、开窍醒神,具有引经作用,冰片中的异龙脑、龙脑能够抑制急性炎症。雄黄能够化痰、解毒、辟秽。重楼,味苦、微寒,具有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山豆根和白芷能够消肿止痛;土木香具有和胃止痛的作用;杨梅根皮味辛、微酸,性温,具有解毒疗疮的作用;黄连、大黄和芒硝则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这几种药物均为佐药。蛇伤胶囊一直以来应用于毒蛇咬伤的治疗中,近年来逐渐被应用在蜂蜇伤的治疗中,并且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单一使用蛇伤胶囊口服治疗,对于局部症状体征的改善效果不够理想。因此,临床上将其内服外敷并用,在蜂蜇伤治疗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提高治疗的有效性[6]。
此外,蜂蜇伤导致急性肾损伤较常见,有报道1091例马蜂蜇伤患者中发生率约为21 %[7~8]。但本次纳入观察的102例患者中未发生急性肾损伤病例,可能与临床常规使用三草汤有一定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三草汤由白茅根、鬼针草、车前草等草药共同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淡渗利水之功效。经临床研究证实,对于毒蛇咬伤患者早期口服三草汤治疗对防止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意义重大[9]。鬼针草,系福建民间常用草药,始载于《本草拾遗》,味苦,甘淡、微寒,无毒;具有清热、解毒、止泻和消肿散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急性肾炎、腹泻、痢疾、蛇虫咬伤等。白茅根味甘、性寒、无毒,其中空有节,能宣通脏腑、畅达经络,能凉血止血、清热利尿,以利周身之水;其味淡,淡渗利湿故善利小便淋涩作痛。临床药理显示,其作用主要在于缓解肾小球血管痉挛,从而使肾血流量及肾滤过率增加而产生利尿效果;同时肾缺血改善,肾素产生减少,使血压恢复正常。车前草,味甘寒、无毒,为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通淋之功效,临床药理研究证实,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及红细胞膜的通透性。
综上所述,蜂蜇伤对患者的健康将构成很大的威胁,甚至会危及生命,故而需要在被蜇伤时送医处理,降低蜂毒对患者造成的伤害,确保患者能够快速恢复健康。蛇伤胶囊内服外敷并联合三草汤治疗能够针对蜂毒引起的症状进行控制和治疗,疗效确切,起效迅速,且经济方便,适合参加户外活动、旅游、野外劳作时遇到蜂蜇伤时的紧急处理,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