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祛风清热”中药外洗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研究*

2019-12-02甘凤坤秦会青

中医外治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体温家属小儿

甘凤坤,李 原,秦会青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中医医院,广西 玉林 537000)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功能不固,故常感外邪;小儿又为“纯阳之体”,故上邪又极易从阳化热,具有热证多寒证少、年龄愈小兼证愈多的特点。若邪热炽盛,心火肝风肺热交相煽动,变证遂生[1~3]。因此,外感发热是中医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一般起病急,变化快,容易诱发惊厥、昏迷而并发一系列后遗症,严重威胁着患儿的生命安全,并有可能引发医疗纠纷。目前针对本病的治疗,临床上多采用抗感染、抗病毒以及对症处理,近些年,局部雾化吸入及滴鼻剂型也广泛应用[4~5]。张璟等[6]研究表明,中药药浴作为一项中医护理技术,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疗效满意,是一种基本无医疗风险的护理操作,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提高患儿的舒适度。但“祛风清热”中药外洗方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研究报道鲜见,现将我科多年临床应用的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我科收治的200例外感发热患儿,其中男122例,女78例;年龄3个月~4岁,平均(1.8±1.2)岁;入院时超高热36例,高热142例,中度热22例;急性热面容98例,伴恶寒、寒战82例,咳嗽、咳痰56例,头痛、头晕47例;证型:风热犯表证148例,风寒束表证31例,暑湿袭表证12例,卫气同病证2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病情、证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患儿家属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

①小儿外感发热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医辨证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辨证标准;②体温≥38 ℃(腋温≤41 ℃);③年龄在3个月~4岁;④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正常或偏高。

1.3 排除标准

①发热由疱疹性咽峡炎、化脓性扁桃体炎、肺炎等引起;②伴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全身性疾病者;③哮喘者;④过敏性体质者;⑤有大范围感染性病灶并已化脓破溃,或软组织损伤48 h内者;⑥出血性疾病者。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遵医嘱实施物理降温:包括温水擦浴、冰敷或者垫降温毯;观察组实施“祛风清热”中药外洗法治疗。方药组成:青蒿10 g,旱莲草10 g,虎杖12 g,苦参12 g,柴胡4 g,薄荷4 g,羌活15 g,冰片2 g(后下),风寒型用上方加用荆芥5 g,由我院药房打粉,塑料袋密封包装。

2.1 操作方法

按中药药浴法的操作步骤进行:①环境准备:光线充足,空气新鲜,避风;室温24 ℃~26 ℃;相对湿度50 %~60 %。②物品准备:退热药粉1袋,专用恒温药浴盆套一薄膜袋,水温计1支,大、小毛巾各1条;③洗浴:浴盆内加入温水10 L,开水2 L加药粉后,拌匀,倒入浴盆,水温控制在38 ℃~40 ℃,患儿泡于药液中,以浸过腋窝为度,取小毛巾,从颈项起自上而下擦拭双肩、双上肢、背部、脊柱和双下肢,以皮肤潮红为宜,在进行药浴过程中随时询问或者观察患儿有无不适,以便及时调节药液温度或停止洗浴,并注意观察了解患儿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感受;浸泡擦洗10 min~15 min;④浴后温水清洗,大毛巾擦干,穿衣服或盖被,卧床休息,并嘱多饮温开水。每天外洗1次。

2.2 护理方法

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基础治疗以及常规护理干预,包括保持病房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流通,指导患者有效咳嗽及正确擤鼻的方法,观察体温、头痛、咳嗽等病情变化。根据病情、证型指导饮食,同时加强情志护理。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中的相关标准判定。痊愈:治疗后24 h~48 h体温降至正常(腋温37 ℃,不再回升),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显效:24 h~48 h体温降至正常,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或消失;有效:48 h~72 h内体温降至正常,其他症状、体征减轻;无效:72 h后体温及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

3.2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后0.5 h、1 h、2 h、4 h用水银温度计测腋温5 min~10 min,再用自制的表格做好记录,表格内容包括:两组治疗前的体温和症状,以及治疗后0.5 h、1 h、2 h、4 h的体温、症状和不良反应。

3.2.1 两组患儿半小时的退热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半小时的退热率90.00 %;对照组患儿半小时的退热率81.00 %;观察组半小时退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退热时间比较 例

3.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7.00 %和84.00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例

3.2.3 两组患儿体温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0.5 h、1 h、2 h后体温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表3 两组患儿体温变化情况比较

3.2.4 安全性分析

包括腋温<36 ℃,冒冷汗,四肢凉,体温反弹。观察组患儿治疗过程中2例(占2.00 %)出现体温反弹;对照组12例出现(占12.00 %)腋温<36 ℃、冒虚汗、四肢凉,7例(占7.00 %)出现体温反弹,伴恶寒、寒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讨 论

中药外洗疗法历史渊源,《金匮要略》曰:“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熏洗之。”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深受历代医家重视,是中医外治疗法的具体体现。外洗疗法[9]借助中药的药力与热力,透过表面皮肤作用于机体内脏,给药途径特殊,起效快,安全性高,具有非常广的适用性,不良反应少,花费低廉等独特优势,能够达到疏通腠理、调和脉络、使气血周流、治疗疾病的目的。临床研究显示[10]:中药外洗可以加快皮肤吸收药物,促进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加快血液以及淋巴液的循环,能够解热,促进消散血肿以及水肿。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属“感冒”病症范畴,病因病机主要因感受外邪,其中尤以风邪为主,整体出发,辨证论治,临证之际立“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益气解表、清暑解表”等治则[11]。本临床研究中,风热犯表证占74 %,风寒束表证占15.5 %,暑湿袭表证占6 %,卫气同病证占1 %,与曹义斌等[12]研究结果显示小儿外感发热常见中医证型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风热犯肺、风寒束肺、暑证发热、燥邪犯肺、寒邪直中相符合。“祛风清热”外洗方中,青蒿、虎杖、荆芥为君药,有祛风解表、发汗消炎、降温解热、助汗解暑之功效;旱莲草、苦参、柴胡薄荷为臣药,协助解热镇痛,清热燥湿,疏散风热,止血凉血,收敛止痒;冰片清香宣散、开窍醒神、清热散毒,君臣佐使,突显祛风清热、辛凉解表、解毒凉血的功效。全方配伍严禁,标本兼治,共奏祛风清热之功。配成汤剂洗浴时,水与小儿肌肤有很好的亲和力,操作者的搓揉促进血液循环,皮肤毛孔开放,中药的精华被吸收,由表入里驱逐风邪、清热解毒降温,收到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双重疗效,半小时退热率90 %,达到立竿见影、快速退热的目的,迅速缓解患儿的症状,也缓解了家属的焦急情绪,降低医疗纠纷风险,临床疗效确切,取得家属的信任,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应用外治法,避免了药物性肝肾功能损害;方剂中的中药外用时无毒副作用,可反复使用,且价格低廉,符合患者及家属的消费观念;外洗操作简单,患者及家属易于掌握,无创伤、无痛苦、安全性高,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治疗,患儿及家属乐于接受。综上所述,该法具有标本兼治、效果显而易见、操作简便、价格低廉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体温家属小儿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小儿涵之三事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小儿难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