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抓三个维度 推进乡村振兴
2019-12-01曹爱珍
曹爱珍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背景下,深刻把握国情农情,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基础上,对“三农”工作作出的新的战略部署,成为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七大战略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近年来,大余县认真贯彻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奋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初步成效,着重在三个维度上下功夫:
一、咬定五个目标任务,把握乡村振兴推进方向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的总要求精准发力。
一是围绕“产业兴旺”全面推进三产融合,实现乡村“三变”。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以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省级试点示范县为契机,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利用本县生态环境好和旅游资源多的优势,在全县建成以大余丫山为代表的46个高档乡村旅游精品点,连点成线形成百里乡村旅游长廊,每年吸引约800万人次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创新多种利益联结和利益共享模式,推进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房屋租赁、景区务工、农家旅馆、门票收入等十多种方式获取经济收入,乡村旅游产业收入成为大余村民最生态、最稳定、最可持续的收入来源。80多岁名的贫困户黄立才每天在乡村旅游点卖土特产品,旅游旺季一天收入高达1.3万余元,一天就实现了全家脱贫。大力做强生态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了新城稻虾基地、黄龙花木产业园、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长廊等200多个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形成产业集聚集群优势,并将全县农户尤其是贫困户捆绑到2-5项产业上。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建设了占地达2000亩的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做大南安板鸭、多味花生、天华山黄酒等40多种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引导农民在家从事黄元米果、红薯干、芋荷、腐竹等100多种土特产加工,完善集产地、批发、零售为一条龙的农产品三级运销系统,形成“家家有产业、人人有事做、个个能挣钱”的良好局面。
二是圍绕“生态宜居”全面优化乡村环境,促进“三生”协调。重点实施“三大工程”,促进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协调发展,建设生态名县。抓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扎实落实中央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部署,实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实现了全县饮用水源水质、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Ⅱ类、Ⅲ类优质水质标准,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二级标准。抓生态城镇建设工程。采取拆除改造与整治提升相结合的办法,倾力打造城市景观工程。近年来,投资10亿多元,打造市民森林公园、牡丹亭文化园、中央公园、沿江公园和国家湿地公园等五大生态景观。抓生态村庄建设工程。成立乡镇卫生管理办公室,实现机构、编制、人员、经费、职能“五到位”。在全县开展“违建违章大拆除、景区景点大提升、堆积杂物大清理、建筑立面大改造、绿化亮化大行动、村容村貌大革命、乡村路网大畅通”七大专项行动,大力消除视觉污染,打通每条“毛细血管”。农村垃圾处理率达100%。在乡村开发规划中,尊重农村自然、人文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延续乡村肌理,营造出具有归属感、辨识度的生活空间,传承原有的乡愁气息和乡情氛围。大余荣获“中国宜居乡村典范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等称号。
三是围绕“乡风文明”全面强化精神文明,塑造乡村“三美”。乡风文明建设是一场革除陋习的大行动,更是一场净化灵魂的大洗礼。大余坚持从群众根深蒂固的“痛点”入手,以铁腕之举,向陋习“宣战”,着力建设“环境美、道德美、风尚美”三美农村。大力整治殡葬陋俗,深入推进绿色殡葬改革,推行教、堵、疏、管、转“五步工作法”,实现了遗体火化率、县乡村三级生态公墓覆盖率、骨灰入葬公墓率、“三沿六区”可视坟墓搬迁入公墓率等“四个百分之百”,实现由“开门见坟”的山变成乡村旅游区,由“人鬼混居”的村变成和谐秀美的景观,由“抬棺游街”的城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由“风水先生”变成乡风文明带头人,昔日“堆放棺木”的祠堂变成村民的读书房等“五大转变”。大力开展“百善孝为先”“八个一”活动,以家庭为单位,通过表彰一批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先进典型,曝光处置一批不善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的反面典型,确保不再出现因子女不孝导致老人独居和遗弃虐待老人事件。此举在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掀起尊老敬老新风尚。集中整治了农村“黄赌毒”、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封建迷信、薄养厚葬、争当贫困户等与乡风文明格格不入的乱象,农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四是围绕“治理有效”全面加强社会治理,促进乡村“三治”。构建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体系。自治为本。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在每个村(居)建立“一约四会”,即修订村规民约,建立完善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德治为范。各村(居)建立道德讲堂,开展“群众评、乡贤论、榜上亮”的道德评议活动,设立耻辱榜、进步榜、光荣榜,有效弘扬先进、鞭策后进、激励上进。率先创新发展“时间银行”社会服务模式,实现志愿服务向共享服务升级。法治为纲。推进法治工作网络、机制向基层延伸。针对群众“信访不信法”的问题,在各乡镇成立访前法律服务中心,大大降低了上访率。创新非警情报警处置分流机制,高效分流非警情报警事项到相关职能部门快速处置,获得国家公安部高度肯定。我县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信访“三无”县。
五是围绕“生活富裕”全面推进脱贫致富,培育“三金”农民。持续改善困难群众生活,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民成为土地房屋变租金、入股企业变股金、镇村务工拿薪金的“三金”农民。拓宽增收渠道。把发展普惠金融的重点放到农村,搭好规范合规的投融资平台,扶持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引导农民入股共同参与乡村振兴。如:充分利用精准扶贫优惠政策,做到贫困村、非贫困村以及贫困户都建立光伏电站,村年均增加集体收入8万以上,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提高就业能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强化“菜单式”“配送式”培训。开展送岗位“进乡镇、进农村、进家庭”活动,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带上技能务工,稳定增加收入。在村一级开设就业扶贫车间83家,覆盖全县80%的村,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
二、把握四个重点要素,破解乡村振兴突出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三农”发展的不充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核心是要进一步调整理顺工农城乡关系,引导和推动更多的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
一是倾斜“人力”要素,解决“人”的问题。着重建设好四支“小分队”,即村干部队伍、脱贫攻坚第一书记队伍、基层农业干部队伍、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在固本强基、壮大队伍、提高素质上功夫。大力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目前村干部报酬不低于本地新录用公务员工资水平,近年来,从优秀村干部中公开选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20人、乡镇领导干部16人,大大提高了村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脱贫攻坚第一书记是“清一色”的年富力强县直部门后备干部,蹲点驻村抓脱贫,列席乡镇党政联席会,完全融入乡村干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一村一名农业科技员”工程。启动流动党员回乡创业计划,3年内引导1000名能人回乡。
二是倾斜“地权”要素,解决“地”的问题。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动力。重点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和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目前,我县共有29个村开展产权制度改革,全县105个村均完成清产核资工作,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走在前列。探索成立了一批农村资产运营管理公司,加快土地入市,让沉睡的资产活起来。下大力气编制乡村空间规划指引,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序推进乡村地区组织、产业、空间“三整合”,解决乡村土地利用低效和空间散乱问题。如:指导农户在拆除空心房后的闲置土地上种植落叶果发展庭院经济,做足“土地生金”文章。我縣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获2018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1000亩的奖励。
三要倾斜“资金”要素,解决“钱”的问题。按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把发展普惠金融的重点放到农村,加强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乡村的振兴。同时,加大乡村振兴战略的财政投入,集中财力用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实现“集中财力办大事”。目前全县乡村振兴基金规模超100亿元。
四是倾斜“政策”要素,解决“不平衡”问题。结合精准扶贫,给推进乡村振兴量身定做“政策包”。如在精准扶贫中制定了“1+1+28”全方位政策体系,切实让乡村成为一个优惠政策的洼地。
三、把握三个建设主体,激发乡村振兴各方合力
一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在中央、省、市的坚强领导下,县委精心组织、高位推动,协调解决“三农”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
二是更加注重市场引导。充分发挥企业在投资管理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如:在新型城镇化攻坚战中,引进杭州赛石园林集团对乡村建设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施工,实行“PPP”融资2.3亿元,从三个高速公路进出口及旅游风景区沿线连片打造,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三是广泛取得社会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复杂、长期的工程,要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如,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通过开展“百企帮百村带千户”、本地能人帮带工程、邀请乡贤在镇村开设扶贫车间等方式,凝聚最广泛社会力量带动贫困户脱贫,取得了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