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保护孩子免遭性侵?
2019-11-30邓鑫
邓鑫
近来,随着王振华事件的发酵,儿童性侵问题再次浮出水面。世卫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2岁~17岁未成年中,有近10亿人遭受过身心或性侵害,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4年估计,约有1.2亿人受到了性侵害。从整体上看,女性受害比例占70%以上。预防儿童性侵,保护孩子不受伤害,究竟应该怎么做?
不可低估的傷害
王振华事件之后,人们再次感到,未成年人身边的黑手不再只是《素媛》《熔炉》这些影视作品虚构出来的,真实世界可能比想象得更为惊悚。美国最大反性侵组织 RAINN 给出的数据骇人听闻,其数据显示:在美国每 9 分钟就有一名儿童被性侵。中国呢?《财新》曾做过一个估算:按 8%~12% 十八岁以下未成年遭受过某种形式性骚扰的估计,即 270 万左右,其中 1% 遭到插入式侵犯。
即使你认为美国的法律体系健全,对这类犯罪给予的批判也足够严厉,但实际上,美国儿童保护服务机构的数据显示,仅2016年,就有57329名儿童被性侵。在 1000 名加害者里,只有 5 人被绳之以法。这类恶性犯罪上,会有更大机会逃脱法律制裁,除了有关系网和暗箱操作作为后盾,也从侧面反应了未成年人作为受害者在这种关系下的无力,以及未成年人性侵案件在定罪上的艰难。
值得欣慰的是,近日,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四件强奸、猥亵儿童的典型案例:韦明辉强奸幼女被判处死刑案、小学教师张宝战猥亵多名女学生案、蒋成飞以招募童星为名诱骗女童在网络空间裸聊猥亵案、李林猥亵男童案,强调对犯罪性质、情节极其恶劣,后果极其严重的,坚决依法判处死刑,绝不姑息。这也代表了我国对此类犯罪加强严打的决心。
警惕熟人作案,收起对熟人的盲目信任
根据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简称“女童保护”)的统计,2014 年,熟人作案的比例是 87.87%,2015 年为 70%。2016 年,有 433 起儿童性侵案件被公开报道,其中,熟人作案 300 起,占总案件的 69.28%。而在明确表述关系的 300 起熟人作案案件里:
老师(含辅导班)占 27.33%,
邻居占 24.33%,
亲戚(含父母朋友)占 12%,
家庭成员占 10%。
在熟人作案中,校园是性侵事件的高发场所。来自校园的性侵害案件,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受害者带来终身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同时也败坏了教师的良好形象,造成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些施害者利用自己熟人的身份,更容易接近受害者并取得受害者信任,再加上占据了力量及权力地位等优势,让性侵案件更易发生。
还有很多家长都只是将其他成年人对自己孩子的过分举动当成是大人对孩子的亲昵和喜爱,而并没有想到他们所谓的“喜爱”的实质是性骚扰,甚至还有可能会发展成更加严重的性侵行为。
包括王振华事件中,将孩子带入“虎口”的中间人,就是孩子母亲所谓的朋友。所以,家长不能随意把孩子托付给所谓的熟人来照顾,要收起对熟人的盲目信任。
互联网犯罪不断增多
除了熟人作案之外,在2018年,女童保护收到多起儿童和家长求助案例,均为儿童被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性侵。在2018年媒体报道的317起案例中,网友作案39起,占比18.57%,是本年度案例施害人受害人关系统计中排在第二的作案群体。同时,在39起网友作案的案例中,有16起是在网络聊天平台、社交视频平台等网络平台上发生的,不法分子诱骗儿童发送裸照、裸体视频、进行裸聊、做猥亵动作等。
女童保护在报告中称,这类案件更具有隐蔽性,一般家长也不容易发现,儿童由于有畏惧心理,通常不会主动告诉家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儿童接触网络的机会增多,利用网络性侵儿童的案例呈高发严峻态势。
孩子受到侵害后,为何不愿告诉父母?
更糟糕的是,作为受害者,未成年人本身会基于恐惧、不信任和耻辱感,甚至下意识地隐瞒情况。根据《临床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学》杂志2007年的一则数据,73%的受害儿童会保持沉默至少一年,45%的人会隐藏五年。还有人会选择一辈子自己忍受,2017年数据称,大概会有 33% 的人一辈子保守秘密。
很多时候,人们都想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在出事之后,不会向自己最亲近的人,也就是自己的父母求助呢?其实这与家长的教养方式,以及孩子和家长之间是否形成了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不仅是在中国,整个亚洲地区,相当一部分家长们的教养方式都以否定、禁止为主。比如家长们经常跟孩子说不——不要大声说话、不要打架、不要影响别人。采取这类教养形式的父母往往没有告诉孩子他们为什么应该这样做,而是直接限制了孩子的行为。
如果孩子长时间生活在父母的压力之下,没有办法和父母之间做到及时有效的沟通,很有可能会形成“习惯性服从”的应对方式,而这种应对方式十分容易被施害者所利用。比如在某些熟人性侵的事件中,受害者从童年时即被性侵,且性侵从童年一直延续到了成年,持续时间长达10年以上,但受害者却并未和父母提过,没能得到来自家长的庇护,这与孩子和家长之间没能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沟通不顺畅是分不开的。
性教育,越早越好
孩子性安全知识的缺乏是造成孩子受到侵害的主要原因。现如今,虽然很多家长都认识到了儿童性教育的必要性,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因为工作太忙等等原因忽略了,没能及时传达给孩子相关的知识,或者是仍然觉得“性”是一件不能摆在台面上说的事情,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开口。
教孩子建立性安全意识其实非常简单,就一句话:平时衣服裤衩盖住的地方是不能给别人看,也不能给别人摸的。父母首先要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知道各个部位的名称,包括哪些部位是最重要的、最隐私的,不能随意看和碰触。另外,家长还要确保孩子了解,其他人把手伸到自己衣服、裤子里面,触碰自己的隐私部位,或者是不顾自己的意愿用嘴巴亲自己等行为,都是不能被接受的。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图画是更加简单、直观的性教育方式。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国内外的性教育启蒙绘本,家长可以利用绘本给孩子看上面的图片,告诉他们这些被短裤背心遮挡的部分都是“不能随意看和触碰”的,并且让孩子自己指出图片中哪些部位是隐私部位。这比家长费尽心思跟孩子解释什么是隐私部位好得多。
构建好家庭监护防线
除了寄希望于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以及呼吁全社会一同建立防线,形成一个互助监督网络,让加害者曝光于群众的视野之下;并呼吁在网络保护方面加强力度,禁止发布制作以儿童性侵为内容的色情制品等措施,家长们自己更要尽一切所能做好预防措施:
防范熟人作案,不让侵害有发生的机会
不要让孩子和一个单独的男性(或女性) 处在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里,即使是朋友也不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条保护线,一旦这条防线被突破,孩子就非常危险。而且在公安实践中,这类案件发生场所会相对私密,缺少人证、物证的支持,往往很难定性。如果在一些情况下需要把孩子托付给熟人照顾,家长也要保证随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孩子在哪?和谁在一起?都做了些什么?不让孩子有受到伤害的机会。
时刻关注孩子在校在读情况
了解孩子所在学校预防性侵犯的相关措置也很重要。家长应督促孩子们结伴而行。家长应该告诉校方,不该出现一个成年人单独带一个小孩去卫生间的情况,也没有理由不让孩子和同伴一起行动。让校方和熟人们知道,你们家遵守着这种规矩。这其实是在提醒潜在的心怀不轨者,你很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孩子也是知道这些事情的。这条额外的防线或许能阻拦某个盯上了孩子的人。另外,在为子女选择教育培训、辅导机构时应多番考察,选取正规、有资质的机构,并加强对孩子人身安全防范意识的培养、预防性侵害的日常教育。
晚上要把手机和电子设备放在父母房间
孩子晚上应该睡觉,而不是玩手机。那些心怀不轨者通常会在晚上给孩子发不适当的内容。监视夜间交流是预防可疑关系发展的一种方法。
教会孩子勇敢地说“不”
家长平时应多多跟孩子沟通,形成健康的沟通关系,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拒绝,这是需要很多训练的。要允许和尊重孩子说“不“的权利。另外,角色扮演也有助于给孩子提供一个应对尴尬情境的模拟机会,父母可以假装是拿一窝小猫给孩子们看的邻居,并会提醒他们,如果觉得情况不对,他们不用保持礼貌,甚至不用答话。他们可以尽管跑开并告诉可靠的成年人。孩子可能觉得“我要回家”或“你不能那样摸我”难以说出口,你可以通过让孩子练习说这些强硬的话,帮助他们在需要时大胆说出来。
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经常会和父母双方其中一方关系更亲密一些。依恋关系是建立在一对一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有更多的机会一对一,这样有利于家长和孩子有更好的沟通。
尊重孩子,强化孩子的身体权力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进入到1.2米之内的范围,成年人就会觉得很不舒服,但是孩子在这方面的感觉比较弱。作为父母有必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空间意识,以及该如何建立自己的安全感。比如很多女孩子不高兴的时候,就不希望别人与她发生肢体接触,尤其是孩子在家里生气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碰我!”但是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仍然会拥抱或者亲吻,并安慰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行为其实就是对孩子身体权利的不尊重。
一旦孩子遭受性侵,该怎么办?
首先,留意不正常的信号。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身体上是否出现了不对劲的伤痕,注意检查孩子的贴身衣物是否出现异常。还有些孩子在受到骚扰和侵犯以后,会出现退行性行为(如尿床、吮吸手指等)、睡眠障碍、饮食障碍,并拒绝上学,不愿参加社会活动。另外,儿童在受到骚扰和侵犯后,性格也有可能产生变化,比如原来活泼爱动的孩子一下子变得不爱说话了,原来安静内向的孩子变得特别暴躁易怒,这些都是家长应该注意的信号。
这一点很重要:告诉孩子,如果有人让他或她不舒服,或碰了不该碰的地方,就要马上告诉爸爸妈妈,他/她不会因此有麻烦。性侵者往往会跟孩子说,“如果你说出去,没人会相信你,你会被所有人看不起,会受到父母的责备……”所以,有必要告诉孩子,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告诉父母、向父母求助;父母不会评判或责怪他们,而是会尽力保护他们。如果孩子告诉你,自己受到了侵害,记住带孩子去体检,这既是为了将伤害降到最低,也是为了留下证据。
坚定地和孩子站在一起。对孩子来说,如果侵犯者是社会上受尊敬的人(如教师或教练),要举报这些似乎能掌控自己未来的人,尤其困难。你应该坚定地表达出,你会和孩子站在一起。什么成功、机会,都不值得用他/她现在承受的侵犯去换取。
请求专业帮助。那么这样的经历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心理学家也曾经说过,心理阴影一旦产生,是不能被消除的,他会伴随这个人的终身。比如很多失足少女,在童年期其实是有过类似被性侵的经历的。所以一旦发生类似的情况,家长应该请专业的心理康复治疗机构和专家进行一系列的治疗。因为心理阴影是不能被消除的。只能通过一些疗愈的放下使得它被放下和接納,并帮助孩子走出心理阴影。
家长发现孩子遭遇网络侵害,不应第一时间删除账号,而应保留证据。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交友,向未成年人索要裸照、裸体视频等线上猥亵犯罪,与线下犯罪有很多不同。网络上的不法分子与未成年人并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甚至可能不在同一时空,对案件定性产生较大难度,很多时候可能发生警方不予立案的情况。当儿童遇到网络侵害不予立案的情况时,家长可以先将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向警方出示;若还不立案,可持不予立案通知书,到检察院申请立案监督;必要时可向律师寻求法律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