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视域下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

2019-11-30刘洁

科技资讯 2019年26期
关键词:实践活动职业素养工匠精神

刘洁

摘  要:该文对湖南工程学院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并分析高校大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以校、院职业素养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探索工匠精神引领职业素养教育实践的各种有效途径,建设实践平台,打造“做匠人、怀匠心、践匠行”三位一体实践活动体系,实现“专业精神、人文素养、职业态度”三维度职业素质教育指导形式,构建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工匠精神  职业素养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9(b)-0179-02

目前,高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缺乏,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就业准备不充分、职业观念不强、职业心理素质有待加强等方面。这些都阻碍了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于是“工匠精神”成为了红遍大江南北的热词。各行各业都开始重新审视并提倡工匠精神,它也成为了衡量职业素养的标尺。李克强强调“要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故在工匠精神视域下探讨高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既有助于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发展,也有助于彰显高校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切实提高高校的实际就业质量。

1  实证调研

我们以湖南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学院为试点,进行调研,发出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0份,数据显示:针对“在校期间,您什么时候为求职做准备”这一问题,有31.11%的人选择“大一”;42.22%的人选择“大三”,说明大部分学生还是有职业意识。47%的学生意识到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相信通过提高职业技能是可以找到工作的。40%的学生不了解什么是职业素养或者是了解片面。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有效规划大学时间,提前锻炼自身职业技能,为求职做准备,并提升个人价值等等,但是仍然有34%的学生认为职业素养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含义,可见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职业素养教育很有必要。而关于职业个性与事业的成功是否有联系,大部分人还是很认可。根据专业方向,计算机学院的学生大多数人将来会从事压力较大的IT行业,但在学生的眼中什么样的职业才是好职业?25%的人重视薪水和福利待遇,只有11%的人注重自己的个人发展空间,大家都更倾向于选择稳定和压力较小的工作。36%的学生认为自己当前的个人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需求,但是有提升空间,35%的学生认为自己勉强达标,只有22%的学生对自己的个人素养充满自信,学生还是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只是缺乏有效的途径来提升自己,而这正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意识、管理能力、实干精神、团队精神等各类职业素质中,35%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23%的学生缺乏团队精神。为了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72%的学生认为可以通过进修高学位、出国留学、专业学习等方式来提高职业素养,却忽视了社会实践在职业素养提升方面的作用。只有34%的学生经常性地参加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训,故我们高校还是应该针对性的多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职业素养教育实践活动,实现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在调查中还发现几个突出问题:大部分学生以为职业素养就是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忽略了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就业中,这几者是密不可分的,故在后续的职业素养教育中,我们要同步加强学生在这两方面的教育。目前,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现状也给我们敲了警钟:很多90后,95后对自己定位不准确,他们就业观念模糊,求职时往往更看重待遇,忽视了敬业精神。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缺少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工作中急功近利,缺乏诚信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等等。这些情况会对学生的就业、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现如今,用人单位选人时往往更看重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故我们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素养教育,可以利于学生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帮助他们更快地找到心仪的工作,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2  以工匠精神为指引,构建两位一体的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新模式

2.1 开展三维度职业素养教育系列实践活动

(1)做匠人——培养学生专注、细致于工作的专业精神。

在各类实践活动中进行渗透教育。通过各类“创客工作室”、“创新创业工作室”,组织学科竞赛、双创培训和典型宣传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如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已新建湖南省普通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1个。中心涵盖15个创新创业工作室(分布于新校区E栋3、4、5楼,F栋6楼),面积1000多m2,可同時容纳学生350人。中心以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创新创业大赛等软件条件来联动,推进双创实践教育的有效开展。从学生的创新创业优秀成果中遴选出有潜力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并集合校内外资源,为其提供技术指导、政策支持、场地配套、融资机会等,促进成果有效转化为创业基础,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质量、职业认知与素养水平。

结合“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大学生特色成长辅导室”的学生思政教育模式构建“分年级导师制”的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在学院内开展“学生辅导员+专业教师”的双导师模式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开展各类养成教育。如根据四个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分别进行专业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态度与职业道德、专业能力与创新创业、就业能力与职业发展指导,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选择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职业习惯、提升职业技能,成功就业。

校企文化融合工程。利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校地联动实践育人项目多渠道促成学院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已与湖南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长沙市源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爱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基地,联合培养学生。一方面学生可下到企业进行学习实践,另一方面也把企业的优秀文化和企业精神引入高校,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在学校内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讲堂”、“应聘模拟大赛”、“营销大赛”、集体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等受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类实践活动。通过以行促长,培养能工巧匠,传承工匠精神,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的提升。

通过“双创教育中心+名师工作室+成长辅导+校企合作基地+校园文化”五条路径,达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怀匠心——培养学生乐于工作的人文素養。

开设显性和隐性两类德育课程。显性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课、创新创业课、思政课、就业指导课;隐性德育课程包括养成课程与实践课程。养成课程以学院的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大学生特色成长辅导室、学生社团为平合,结合校园文化,邀请企业成功人士、社会知名人士和优秀毕业生为在校生讲授自己的就业、创业经历,让学生感知到职业素养在就业和未来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实践课程即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辅导活动和就业指导活动。举办各种讲座、培训、科技文化节,开展专业性科技活动,以学科竞赛和双创项目为龙头,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3)践匠行——培养学生忠诚、献身于工作的职业态度。

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开展“求真、求善、求实、求强”四类活动。即以基本养成教育为核心的“求真”活动,如“创业大讲堂”;以感恩立德为核心的“求善”活动,如诚信教育系列活动;以公益志愿活动为核心的“求实”活动,如“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云盘社区定点志愿服务活动;以学科竞赛为核心的“求强”活动,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并为学生建立诚信档案,通过数据来量化四类活动,使点滴行为习惯化,依托学院团学会实施。学生参与活动的同时,各方面能力得到稳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活动的能力,社交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分析和总结问题的能力,以及敬业精神、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等。通过搭建校内社会实践、为人民服务实践、专业技能实践3个平台,打造职业生涯规划与应聘模拟大赛、品牌志愿服务、学科竞赛等三类项目,形成社会实践与社会体验紧密结合、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与创新创业就业紧密结合的“三结合”社会实践育人体系。

2.2 打造职业素养教育新媒体平台

利用微信、微博、QQ等新媒体来加强职业素养教育。聘请学校优秀毕业生、优秀辅导员、知名专家、创新创业典型、企业代表为职业导师,同时在网上开辟相关论坛、公众微信号并引入职业导师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打造学生喜闻乐见,具有影响力的职业素养教育宣传阵地,逐步建立“入校专家导航+团体专家辅导+个体专家引导”的全时性、全方位性的职业素养教育长效工作机制,务求将职业素养教育渗透于整个教育过程,让学生懂得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自身安身立命之本。

3  结语

综上,在呼吁工匠精神回归的今天,把职业素养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以各类实践活动为载体,将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就业质量,解决就业难题。

参考文献

[1] 曲长海,王越芬.高校多元协同培育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12):3-5.

[2] 顾艳林.探究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及其培养策略[J].科技资讯,2015(24):209-212.

[3] 程志林,刘赞.专业教学课程与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2014,42(14):230-231.

猜你喜欢

实践活动职业素养工匠精神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