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大学体育教育改革

2019-11-30陈上党

科技资讯 2019年26期
关键词:身体素质改革大学生

陈上党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大学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积蓄力量,他们承担着建设社会和不断促进社会发展的责任。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质状态对我国的未来发展动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为了保持和提升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态,有关部门就应该对高校的体育教学进行改革。该文分析了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为针对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而进行的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身体素质  大学体育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9(b)-0146-02

大学生在我国未来建设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校要更加重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学生只有拥有健全的身体,才能用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去学习知识,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据相关调查显示,从1985年开始,大学生的体质情况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关注,积极探讨研究加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方法,增强相关的体育教育,从而有效增强大学生的体质。

1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分析

1.1 学生缺乏自主锻炼的习惯培养

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着较多弊端,缺乏对学生自主锻炼习惯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负担较大,在大学以前的课业负担中,缺乏自由的课余活动,因此,步入大学阶段之后就会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悠闲地享受着大学时光。大学的课程安排相对松散,课余时间较多,导致许多学生出现了生活不规律的现象。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大学生都存在着晚睡晚起的情况,并且平时很少进行体育锻炼,缺乏主动锻炼的意识。学生缺乏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同时不好的生活习惯也会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学校要积极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1.2 教学的手段相对落后

各大高校的體育课堂的教学模式也大多落后,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课,这是因为学校对于体育课堂并没有太多的重视,忽视了体育课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的作用。课堂上大多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授一些传统的项目,比如50m跑、800m跑、跳远、跳高等等,这些练习对于学生的长期锻炼并没有好处,落后的教学手段影响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1.3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缺乏积极性,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缺乏吸引学生兴趣的内容。学生对于体育课堂的定义大多就是跑步或跳远之类的项目,体育锻炼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开展更多有意义的内容,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而不是一味的让学生重复的进行一项运动,开发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运动,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1.4 体育教学的内容过于传统

学生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如果只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授学生一些毫无意义的项目就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达不到培养锻炼的目的。学校应该改变体育教学内容,在符合课程标准的情况下开设更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能够强健体魄,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2  针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培养学生形成自主锻炼的习惯

为了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应该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加大大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力度,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老师应该教授一些实用的锻炼技能,让学生能够长期坚持增强体魄,而不是一味地讲授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要让学生逐渐重视体育锻炼,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体质健康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学生在大学期间要有良好的作息生活习惯,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用饱满的精神体态迎接下一天。在大学生体育测评当中,学生的测评成绩普遍偏低,由此可知大多数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引起此项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高中时期的课业繁重,缺乏锻炼身体的时间。另一方面,就是缺乏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学生没有养成积极锻炼的习惯,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健康。

2.2 注重学生的心理体验

大学体育改革应该朝着学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诉求方向发展,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如果在心里接受体育锻炼,那么学校将会顺利的展开体育教学,学生也会积极参与,从而提高自己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其次还要重视学生运动心理的教育,让学生在根本上重视体育锻炼,明确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掌握一定的锻炼技巧和运动方法,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参加一些体育比赛或运动会,让学生可以愉快的进行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2.3 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在对大学体育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并以此为依据,结合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为学生开展有趣的体育课程,这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积极的融入课堂当中,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因此老师应该通过诸如短跑、中长跑以及跳远等项目的测试,了解学生身体素质的状况、耐力等,并以此为依据因材施教。在大一阶段,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耐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每节体育课前安排学生进行100m的慢跑,不要求跑步速度,但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坚持完成,久而久之学生的耐力水平就会得到提升。在大二阶段在锻炼学生耐力的同时增加对学生弹跳能力的锻炼,例如锻炼学生跳远,这项运动对于提升学生的弹跳能力很有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提升身体素质。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个人特点为依据,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方法,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水平为最终目标,不断对大学体育教育进行改革,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以及大学体育教育水平得到提升。

2.4 遵循规律,注重客观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体育锻炼是有规律可循的,尤其是大学的体育改革更是应该注重科学性和针对性,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特点,科学的开展体育教学。对于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可以经常进行一些体能的训练,例如引体向上、平板支撑,这有利于推动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而对于一些自身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则应该科学的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起到锻炼的目的即可。同时还应该锻炼学生的耐力和柔韧性,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科学的、有针对性的大学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强化身体而弱势的地方,提升身体素质水平,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

3  结语

据上文所述,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分数不再是评判一个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时代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教育体制、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一个人的身体素质以及健康状况是提升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前提,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改革创新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惠红,赖勤,叶培军.大学体育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对大学生身体锻炼、身体素质及身体形象的跟踪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6(5):417-419.

[2] 杨凯.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08至11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育加试成绩的分析[D].苏州大学,2017.

[3] 连洋.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112-115.

[4] 魏佳.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教学改革现象及思路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8):216-219.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改革大学生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锻炼
新发现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