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助推新疆快速发展
2019-11-30阿班·毛力提汗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新疆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将提供和创造更大的有效需求空间,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都有力促进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今天的新疆已经逐步形成了沿边境线、沿亚欧大陆桥和沿交通干线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而且根据政府部门的长远规划,新疆已经成为中国依托内地,面向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国家的出口商品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1999年,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位于中国西部边陲的神奇土地——新疆由闭塞落后省区发展成为中国向西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成为西部大开发的排头兵、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历史上一度沉寂的丝绸之路又恢复了往日的繁荣与生机。
西部大开发的二十年,是新疆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成效最好、各族人民受益最多的时期。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疆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按照“1+3+3+改革开放”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经济发展稳中有进,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改革开放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
社会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新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0-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8万亿元,占改革开放三十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80%。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1363.6亿元增至2009年的4273.6亿元,年均递增10.3%。新疆地区生产总值从1000亿元增长到2000亿元用了七年,从2000亿元增长到3000亿元用了两年,从3000亿元增长到4000亿元用了两年,呈现出加速度。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0年的79亿元增至2009年的388.8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00年的22.6亿美元增至2009年的222.2亿美元,增长了近10倍。而到了2014年经济总量达到了9273.46亿元(扣除物价因素)。特别是2009年至2014年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1.1%,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的位次由2009年的第30位跃升至2014年的第4位,创历史最好水平。从财政收支水平来看,2014年达到1282.6亿元。特别是2010-2014年,新疆财政收入合计实现4540.8亿元,五年增长了1.56倍,占新疆六十年财政收入总额的63.6%。到了2018年,新疆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GDP)12199.08亿元,比2017年增长6.1%。
人民生活方面,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5645元增至2009年的12258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1618元增至2009年的4005元,创了历史新高。初步核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58元,比上年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005元,增长14.3%。2000年,新疆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约为70亿元,到2009年达到了948.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0.3%。大量财政用于民生,使得新疆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到2018年,自治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500元,首次突破2万元大关,比上年增长7.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64元,增長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75元,增长6.4%。2018年,推动居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各项惠农政策落地见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稳定就业、鼓励创业措施带动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加大民生投入、加大公共产品供给推动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结构转型、减税降费助力城乡居民经营性收入平稳增长。2018年,新疆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0年的2.9下降至2016年的2.79,再到2018年的2.7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缩小。2018年,新疆稳粮、优棉、促畜、强果、兴特色等举措效果显现,农村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6624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5.3%,同比增长9.7%。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9019元、6876元提高到30775元和11045元,年均分别增长10.1%、9.9%,居民收入增长总体高于经济增长。
就业稳,创业热,“好饭碗”越端越牢。2018年,全年自治区新增城镇就业47.58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80.5万人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3.61%。2018年自治区财政支出的70%用于保障改善民生,将90%的扶贫资金用于南疆四地州,将援疆资金的80%以上投入到民生领域。随着“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减税降费力度加大,降低一般工商业电价,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使得城镇居民生产经营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2018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3414元,比上年增加234元,增长7.4%,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0.9个百分点。
目前,新疆粮食、棉花、特色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其中,2018年全区棉花产量511.09万吨,产量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83.8%。番茄酱出口量占全国总量的90%,成为全国最大的番茄制品加工出口基地。全疆林果业面积居全国第四位,红枣、葡萄、杏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同时,新疆已发展成为全国羊肉第二大主产区,全国最大的甜菜糖生产基地,全国第二大原油产区,天然气产量2018年居全国第一位。
新疆民生支出比例为全国之最。2000年,新疆一般预算支出中用于民生的支出是37亿元,占整个支出的40%;2014年至2018年,持续开展重点民生建设,连续五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0%以上,一大批涉及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难题得到解决。2018年自治区实施棚户区住房改造工程,改造住房47.09万套。城镇新增就业47.58万人,城镇挂号赋闲率3.3%,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80.5万人次,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有组织稳定转移就业8.2万人。区属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9.83%,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95.9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1%,均提前超额完成国家规划目标。69个县(市、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验收。发放学生资助资金58.54亿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应助尽助”。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基本医疗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全民免费健康体检持续推进。农村户籍患者实现地(州、市)内“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
更为可喜的是,2018年,自治区全面提高城乡低保尺度和补贴程度,将22个深度贫困县32万名兜底脱贫人员全部纳入低保范畴。实现孤儿会合收养和有意愿的“五保”老人会合扶养,全面落实80周岁以上暮年人高龄补助、免费体检和残疾人“两项津贴”制度。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障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建立,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持续提高,城乡居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城镇职工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各类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
在減贫与脱贫方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的十年,新疆扶贫开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据统计,新疆这十年扶贫投入累计达到152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78亿元、扶贫贴息贷款74亿元,对贫困地区发展基础和产业支撑条件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初步解决了284万低收入贫困农牧民的吃、穿、住问题,贫困地区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980元增至2010年的3450元,年均增长13%。
通过十年的艰苦努力,探索脱贫攻坚新途径新模式,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坚实成效,农村落后面貌得到明显改变,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社会事业明显进步,贫困地区的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新疆的扶贫开发事业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转入到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截至2016年底,全区35个贫困县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55元,比2012年增加了2965元,年均增长12.2%,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南疆四地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868元,较2012年增加3066元,年均增长13.1%。截至2016年底,新疆共有139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1286个贫困村退出,7个贫困县摘帽。根据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的调查,2017年,新疆28个贫困县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36元,比2012年增加了3745元,年均增长12.4%。脱贫攻坚工作力度不断加大,这一年,全疆实现44.38万贫困人口脱贫、331个贫困村、5个贫困县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根据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的调查显示,2018年,全疆继续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53.7万贫困人口脱贫,513个贫困村退出,3个贫困县拟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至6.51%,比2017年下降5.06个百分点。全区投入扶贫资金334.11亿元,92.3%用于南疆四地州。通过大办民生实事好事,全区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新疆地处我国通往中亚西亚的交通要道,交通设施基础落后,曾经是新疆的发展瓶颈。西部大开发二十年,新疆大力投资交通设施建设,前十年中,新疆交通系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0亿元人民币,先后开工和新建改造了乌鲁木齐至奎屯、奎屯至霍尔果斯、托克逊至库车、星星峡至吐鲁番等高等级公路。铁路运输跨入高铁运营新时代,建成了贯通东西、连接南北疆、衔接内地、沟通欧亚的铁路运输干线。
库尔勒至格尔木铁路是新疆的第三条出疆铁路,2015年12月开工建设,计划2020年建成通车。截至今年2月底,这一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133.8亿元,占总投资的58.6%。和田至若羌铁路项目,2018年12月开始建设。这一项目建成后,将结束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洛浦、策勒、于田等5个县不通火车的历史。新疆发改委副主任李韧表示,上述两条铁路的建成对接,将构成环塔里木盆地铁路网,形成南疆直通我国内陆的铁路大通道,和田地区各族群众出疆不必再绕行乌鲁木齐,出疆路程缩短1000多公里。“两条铁路的建成对于改善南疆地区交通条件,促进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维护南疆地区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近年来,新疆加快支线机场布局,航空事业发展迅速。目前,新疆已建成投入使用民用机场21个,开通航线200多条。2018年,新疆民航客运量3351万人次,货邮量19.18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1.4%和2.3%。为进一步完善航空网络,改善南北疆投资环境,方便群众出行,今年新疆将加快推进阿勒泰、伊宁、阿克苏、喀什等4个机场的改扩建项目,开工建设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和于田机场新建项目。
交通事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和带动了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更使新疆城乡居民出行便利快捷。与此同时,水利建设、电力工业、通信业的发展,也极大地改善了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目前,新疆已初步形成了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以国道干线为骨架,环绕两大盆地,辐射地、州、市、县、乡和农牧团场,东联甘肃、青海,南接西藏,西出中亚、西亚国家,北达蒙古国的干支线结合的公路交通网。利用这个网络,新疆已开通国内客运班线3000多条,开通直达出入境汽车客货运输线路105条,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一条条公路、铁路在广袤的土地上不断延伸,使得长期以来制约新疆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得到大幅度缓解。
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明显
新疆的土地面积大约为16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人口有2500多万人。土地广阔的新疆拥有各种特色的生态环境,森林、草原、绿洲、荒漠、沙漠五大生态系统并存,尽管新疆水能资源总量在全国居第4位,人均水资源量4507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值,但单位面积产水量只有51毫米,居全国倒数第2位。水资源区域分布相差悬殊,西北部分水资源占全疆水资源总量的93%,而东南部仅占7%,这种结构性缺水的状况给新疆水资源合理配置以及经济发展造成极大困难。面对制约农业发展的水源难题,新疆把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发挥新疆水土光热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积极发展大型涉农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和农产品销售连锁经营网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设施畜牧业,提高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新疆现有耕地近5000万亩,宜农荒地7000多万亩,人工草场1200多万亩,可利用草场7亿多亩,地表水径流量和地下水可采量1136亿立方米,农业发展的光热水土资源组合条件优越。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推进粮食、棉花、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设,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明显。
新疆积极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具体来看,新疆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调结构、转方式力度,构建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一产上水平,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坚持二产抓重点,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坚持三产大发展,推动服务业做大做优。特别是近五年来,新疆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粮食实现了“全区平衡,略有结余”的战略目标,棉花在全国的优势和地位进一步提升,林果面积和产量居全国前列,畜牧业持续发展。新型工業化加速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2%,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三大产业的比重由17.1∶45.3∶37.6,调整优化为15.5∶39.3∶45.2,开创了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工业带动转为工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的新局面。
能源经济环境统筹发展
西部大开发二十年来,新疆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打造“绿色新疆”整体品牌,发展循环经济,防止工业化对资源的污染和破坏。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制定了较为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避免不论规模大小企业无条件进入新疆自然资源开发领域。特别是新疆地域广阔,区位条件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异域风情浓厚,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区。新疆不仅有天山天池、托木尔、喀拉峻、库尔德宁、巴音布鲁克世界自然遗产景区,也有新疆天山天池风景名胜区、吐鲁番市葡萄沟风景区、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景区等国家著名5A级景区,丰富的旅游产品能够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
新疆旅游业从无到有不断成长壮大,创造了发展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自治区着力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新疆战略支柱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旅游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精品景区不断涌现,游客人数井喷式增长,各种旅游新业态令人目不暇接,“新疆是个好地方”唱响全国乃至世界。如今的新疆,喀纳斯、伊犁河谷、丝绸之路、喀什市、大那拉提草原等旅游项目,早已成为新疆的名片,成为人们心中的旅游胜地。2018年,全疆接待游客总人数15024.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0.1%;旅游总消费2579.71亿元,增长41.6%。其中,接待国内游客14762.30万人次,增长40.7%;国内旅游消费2497.00亿元,增长42.6%。入境游客262.60万人次,增长11.8%;入境旅游消费12.23亿美元,增长16.0%。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能源化工产业也在突飞猛进。全区煤炭预测资源量为2.19万亿吨,占全国比重高达 40.5%。截至2011年底,探明储量超过2500亿吨,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三位。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北疆地区,约占89.2%,其中伊犁、昌吉、吐鲁番和哈密等4个地区占76.7%。近年来新疆原煤产量不断攀升,从2010年突破1亿吨大关后,基本稳定在1.5亿吨左右,2017年实现原煤产量1.67亿吨。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编制发布的《新疆能源年度报告(2014)》指出,截至2014年底,新疆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56亿吨,位居全国首位。目前,新疆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和石油化工基地,原油产量从2000年的1848.4万吨增至2008年的2715.1万吨,2015年原油产量达到2795.1万吨,成为我国第二大原油产区。
随着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西气东输一线、 二线、三线工程陆续建成营运,新疆大规模天然气勘探开发建设基本完成,与中亚等国管道完成大规模对接,来自中亚国家的天然气和疆内煤制天然气不断补充到西气东输的管道,由此新疆已经成为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最大战略接替区。据有关资料,“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商业运营以来,新疆天然气产量迅速攀升,成为中国第一个天然气年产量超过200亿方的省区。塔里木油田至今已经连续多年保持生产、输送天然气100亿立方米以上,成为中国累计产气最多的特大型整装优质气田。近年来,我国天然气耗气量占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逐渐加大,已经是世界天然气能源的消耗大国。可以预期,在未来若干年内,国内天然气市场仍然存在较大缺口,面对天然气开发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新疆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建设、对接中亚天然气的管道建设和开发将越来越重要。
截至目前,新疆已吸纳大企业集团近160家,其中包括40多家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预计到2019年,大企业集团在新疆的投资将超过2000亿元。2009年7月,连接新疆电网和西北电网的75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线路获得国家批准,这条西电东送北通道将新疆四大煤电基地与河西走廊、兰州连接起来,使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转化成电力实现规模外输,为大型能源企业投身新疆煤炭产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西部大开发以来对外开放的历程实践
新疆有独特的地缘优势,有56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与周边8个国家接壤。今天的新疆,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贫穷落后、地处边远的荒凉之地。
自2014年起,新疆加快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建设,全面启动公铁海联运,首次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贯通。设立电子口岸,启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实施,打造中欧(中亚)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共开行中欧(中亚)班列1164列,目前已实现日均3列常态化运行。在全国率先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
目前新疆占我国与中亚贸易总额的76%,中亚占新疆进出口总额的82%。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欧亚铁路运输服务开通,新疆在中亚的贸易地位也不断上升,对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俄罗斯西西伯利亚以及外高加索地区的辐射作用也逐步增强。来自中国的制造业产品,包括石油化学品、电子产品、机械汽车等不断输入中亚地区,中亚地区的能源和农牧业产品也不断进入中国。
中哈石油管道连续运行十二年,已有来自哈萨克斯坦的1亿多吨油气资源经新疆源源不断输入国内。管道一方面把哈萨克斯坦中部油区的原油通过阿塔苏-阿拉山口线出口中国,并通过阿拉山口-独山子管线供应西部炼厂;另一方面连接哈萨克斯坦中部油田和东部炼厂,成为哈萨克斯坦能源产业链至关重要的一环。随着该管道的不断建设,远期还有可能辐射到俄罗斯。
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改革开放成效显著。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加快推进,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一大批内地企业积极来疆投资建厂,为新疆发展增添了新动力、新活力。
目前,新疆已开通了17个一类口岸、12个二类口岸,建立喀什、霍尔果斯两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中国-哈萨克斯坦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主要贸易伙伴已扩大到186个国家和地区,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已经形成。而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核心区的新疆,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问题与建议
新疆在西部大开发中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主要是: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条件比较滞后,特别是财政十分困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地质勘探程度较低;生态环境恶化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科技欠发达,劳动者素质较低;远离中心市场,交通线长,运输成本高;开发建设的资金、人才缺乏等。这些都需要在西部大开发中客观面对并着力解决。
西部地區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能源资源接续地,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新疆总体上仍处于欠发达阶段、属于欠发达地区的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在新时代,新疆要把西部大开发战略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自力更生与加强协作相结合。要处理好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协调发展的问题;处理好西部大开发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问题。目前,我国的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新疆应找准方向,以新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经济发展从数量增长转向效益增长,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从区域增长转向协调发展,加快创新驱动,补齐发展短板,进一步凝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和全国同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疆还要处理好西部大开发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关系。新疆地区就转换动能来说,一定要抓住机遇,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同时也要完善发展环境,抓好“放管服”的改革,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古老的丝绸之路从这里通向亚欧各国。随着西部大开发,新疆在中国向西开放和沿边开放的区位优势、人文优势、资源优势再度凸显出来。我国政府已经把“乌洽会”升格为中国-亚欧博览会,在亚欧大陆架设起一座友谊与合作的新桥梁,铺设起一条中国向西开放的新通道。新疆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仅要“引进来”,还要鼓励企业“走出去”,扩大对亚欧各国投资,探索设立中国-中亚经济合作基金和农业合作基金,在周边国家建设若干境外经贸合作区和农业示范园。新疆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振兴,不仅惠及新疆各族人民,也将给亚欧国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今天,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二十年之后,党中央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对推动新疆大开发,促进新疆大发展,改善新疆民生,解决新疆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相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继续实施,新疆综合经济实力将会更强,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将会更多,新疆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综合).
[2]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编.新疆调查年鉴(2018)[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8年.
[3]米来·哈布力别克.“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新疆经济发展的研究[J].商情,2017年第25期.
[4]黄晟,何雨初,李振宇.“一带一路”新形势下新疆石油和化学工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化工进展,2019年第1期.
[5]石生泰,关连吉,杨伟良.西部大开发系列丛书:西部民族经济[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6]赵颂尧,吴晓军编.西部大开发系列丛书:西部地区概况、开发简史、开发方略、经济概要、民族经济、生态环境、开发借鉴 (共7册)[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7]江世银.西部大开发新选择——从政策倾斜到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M].中国经济问题丛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阿班·毛力提汗 新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