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字与思想感情”作文导写

2019-11-30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9年38期
关键词:数枝朱光潜虚词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说:“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试去看名家手稿(到博物馆参观,从互联网上搜索,或到图书馆借阅名家手稿影印本),从修改处印证这个论断,写成一篇作文。

“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这是一个文学理论话题,相对专业化一些,对于高中生来说有点难度,但接触一些,可以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进而提高同学们对文艺创作中语言的关注度与敏感性,增强同学们的审美水平和鉴赏意识,同时可以训练同学们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水到渠成地促进大家创新能力的发展。

材料中的这个论断观点来自于美学家、文艺评论家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告诉人们“咬文嚼字”的精神应该体现在我们日常的阅读与写作中,因为文字与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紧密相连。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中举出作家作品中炼字的例子,说明“你这”式、“你是”式、“你有”式三种不同句式有不同的意味;又举出王若虚《史记辨惑》和司马迁《史记》中对“李广射虎”情节的不同写法,说明文字增减意味效果迥异;最后又举出苦吟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说明用字不同意境也不同。三个事例从三个角度论证中心,有力地论证了“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密切”这一观点。

另一方面,从材料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严谨”治学态度的启示,严于律己,谨慎下笔,才能获得进步。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形成踏实严谨的求学态度。但这是材料在精神上的启示,根据写作要求,只能锦上添花地点到,不能作为写作内容的核心。

总之,这篇材料的作文指向很明显,限制性很强,即文字和思想感情紧密相关,内容和形式相随相应。想写好这个文艺话题的作文,需要同学们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深思善究的阅读习惯,且占有实际的作家创作资料。

文章可以常见的读后感、读书笔记或者较难的文艺评论的样式为载体写作。

文字背后的奥秘

◎郑永兰

若说作品是水,那么语言如盐,盐融入水,不见其形,但觉其味。同样的,不同的作家会用文字的砖瓦建构自己的思想大厦与精神堡垒。文字是思想感情的外衣,形式是内容的直观体现。

实词的魅力

作为有丰富意义的实词,其语境意义更为丰富多彩。往往一字站位,千斤之重;只言片语,风情无限。

“红杏枝头春意闹”,吟咏至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句诗中,诗人将杏花竞艳、群鸟争鸣的盎然春意描绘得栩栩如生。诗句本写春天的勃然生机,用“闹”字,可让人产生视觉、听觉的联想,还可带来一种奇妙的阅读心理体验。若改为常见的“浓”“好”,用词抽象,也没有了这种丰富的感官和心理体验。

虚词的感觉

在大多语境中,虚词本是可有可无的,但如果虚词用得恰到好处,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美感。虚词虽虚,却又充实。

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加上虚词“与”和“共”,诗歌节奏更舒缓,与所写落日温馨美景相一致,情感与形式搭配更加和谐。若去掉两个虚词,变成“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表述意思不变,但节奏感加快了,与诗歌氛围有些不一致。两个虚词,舒缓节奏,一种情绪,缓缓道来。

可见,虚词中蕴含情感,一点一滴皆意味;虚词背后有温度,三言两语皆人生。

翻译的境界

翻译之笔,灿然多变,性情态度,潜滋暗长。视角不同,笔触不同,形式不同,效果也自不同。

比较一下法国作家杜拉斯的小说《情人》中一段文字的两种翻译:

这个形象,我是时常想到的,这个形象,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到,这个形象,我却从来不曾说起。它就在那里,在无声无息之中,永远使人为之惊叹。在所有的形象之中,只有它让我感到自悦自喜,只有在它那里,我才认识自己,感到心醉神迷。(王道乾译)

我常常忆起这个只有我自己还能回想起而从未向别人谈及的形象。它一直在那里,在那昔日的寂静之中,令我赞叹不止。这是所有形象中最使我惬意、也是我最熟悉、最为之心荡神驰的一个形象。

王道乾译文,由于运用了大量的短句,且注意语言的重复性和字数的相似,运用整齐的语言形式,营造了一种独特氛围,一种既温暖又坚决的心理诉求:我对“这个形象”的无法释怀。而后一段译文,虽然意思差不多,但是由于没有关注到语言的节奏美,过多长句的使用,使表达效果大打折扣。

写作是灵性的展现,语言是心灵飞翔的翅膀。灵活多变的言语背后,隐藏的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无穷的远方与难以忘情的多彩现实。

【作者系河南省新蔡县明英中学高二7班学生,指导老师:李保春】

点评

本文分别从实词、虚词的使用,翻译中的不同句式来论证中心,说服力很强,极大地刺激了读者的鉴赏心理,提升了读者的文学赏析能力。

追求文字的境界

◎张誉馨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提到了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关系。他认为,“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诚如斯言,文字的魅力不仅仅局限于文章的结构布局合理与否、语言的优美与否,更在于抒发的思想感情和营造的境界水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多次讲到“境界”: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可见,反映出真感情、真精神是用语言描摹事物、抒情达意的根本要求。文字背后精神凸显,追逐语言的行为就是思维寻踪的过程。

古人齐己在作《早梅》一诗时受到好友的启发,将“数枝开”改为“一枝开”,并称赞其改得好。何哉?“数枝开”与“一枝开”虽同样是描写梅花的,但“一枝开”,将人的目光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去,更能传达出诗人惊喜愉悦的情感与“凌寒独自开”的意境;倘若“数枝开”,则难免会有“百花”争艳之感,同时又不免使人疑惑——究竟是一夜之间,在“春风”的吹拂之下数枝开,抑或是一点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数枝开?诗中“昨夜”这一修饰语将这两种疑虑都打消了。同是写花开放,但“一”比“数”字更能体现题目中的“早”字。试想,在村前白雪皑皑的一片郊原上,放眼望去,只见一枝梅花寂然独放。这一抹俏丽的红在大雪茫茫的背景之中被衬托得无限耀眼与夺目,既然昨夜已见到,又何来“春风”吹拂呢?既然是随时间推移,又何来一“早”字之说呢?这同时也反映出“一枝开”三个字体现出的生机与超然领先的神韵,自然也将诗人寻梅赏梅的思想感情与严寒深雪之中一枝独放的傲霜境界显现出来。此例很好地證明了通过洗文炼字来追求一种境界。

此例虽仅仅是万例之一,却能从中窥见一些道理。境界本就是一个富有启迪性、暗示性、涵盖性的理论用语,这种审美体验和想象空间让人向往不已,在创作中,一两个精妙词语的改变,便使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使境界得以提升。

所以,只有不断思考,方能推陈出新,只有追求语言文字的凝练运用,才能捕捉到思想感情的精微,才会达到一个理想的幽微境界。

【作者系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745班学生,指导老师:李保春】

点评

文章写语言和感情、境界的密切关系,围绕古诗名句“昨夜一枝开”展开论述,在与原稿“数枝开”的对比分析中,看出“一枝开”使用的合情合理,且意蕴深层,水到渠成地得出“通过洗文炼字来追求一种境界”的观点,也照应了材料中的观点,即语言文字与情感紧密相连。事例典型,分析到位,说服力强。

猜你喜欢

数枝朱光潜虚词
挚友可贵
朱光潜三立座右铭
周裕民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梅花
朱光潜“地下”翻译《美学》
怕站而不怕慢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