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传统戏曲 实现文化传承
2019-11-30臧志陈静包异敏湖北电视台
臧志 陈静 包异敏 湖北电视台
2018 年,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湖北广播电视台经过半年的筹备和酝酿,于10 月7 日在湖北卫视晚间黄金时段推出了大型戏曲文化周播栏目《戏码头》。这是湖北卫视拥抱传统戏曲,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栏目。据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戏码头》收视排名稳居全国卫视前八,被广电总局评选为2018 年第四季度广电电视创新创优节目,还得到了中宣部、广电总局的点评表扬。
面对这些成绩,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戏码头》的成功,得力于湖北卫视秉承了国家广电总局“小投入、大情怀、正能量”的要求,坚持原创,不断创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才得到了观众的好评和市场的认可。戏码头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
一、深耕文化根脉,强化价值引领,节目内容守正创新
在湖北卫视创办一档优秀戏曲节目,被列入振兴武汉戏曲“大码头”2018 年十项重点工作项目之一。《戏码头》电视栏目的创办,既是省委宣传部确定的一项文化工程,也是湖北广播电视台传承文化,体现担当的一项重点工作。习总书记曾指出,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精神命脉和固有根本,加强挖掘和阐发。基于此,《戏码头》栏目在内容的把控上、剧目选择上、话题引导上,紧扣以下三个维度,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1.着力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尽管中国剧种有三百多个,但很多剧种故事题材相似,深深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在《戏码头》首期,我们就重点讲述了三个戏曲故事。京剧谭门七代六人饰演黄忠这一忠义形象,百年相承,代代相传;汉剧大师陈伯华卧病在床,临终前最关心的还是汉剧传承;西安易俗社在武汉推动戏曲改良运动,用戏曲启迪民智、移风易俗。这些故事背后的核心价值,恰恰是戏曲栏目值得大书特书的富矿所在,也和“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精神命脉和固有根本”的广电总局这一要求是一致的。
2.着力挖掘中华传统审美的深刻内涵
戏曲美,不仅是扮相美步调美唱腔美这些外在美,更有内在的审美情趣。京剧《定军山》,《单刀会》还有很多武戏,展示的是阳刚之美;《赵氏孤儿》《托孤救孤》展示了中国历史上英雄义士的忠义之美;京剧汉剧经典《贵妃醉酒》,一唱三叹,展现了盛唐风韵和古典之美;一些地方剧种,比如楚剧《推车赶会》,展示了发源于田间地头的与生俱来的生活之美、乡土之美;昆曲《玉簪记.琴挑》,展示了“百戏之祖”昆曲的婉转、典雅之美;黄梅戏《孔雀东南飞》《天仙配》则展示了爱情之美,忠贞之美。可谓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些美,通过电视节目深入发掘讲解,一定会让观众产生共鸣。
3.着力彰显传统戏曲文化的现代价值
中华戏曲传承百年,题材纵向千载,它的现代价值在哪里?我们从中选取了最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向观众传达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价值取向,力求凝聚社会共识,汇聚奋进力量。在中华民族丰富的戏曲宝藏中,我们选择了京剧《岳母刺字》选段、选择了秦腔《越王勾践》等精忠报国、催人奋发向上的一些经典曲目,唱词里“厉节操秉精忠做人榜样、勤王命誓报国方为栋梁”、“儿应当为国家忠心效命、莫等闲辜负了年少光阴”等精彩语言,确实体现了当代中华民族报国、爱国、忠于祖国的一种精神。这种爱国情怀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生不息、繁衍至今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坚持人民立场,力求雅俗共赏,节目环节设置形式出新
在确定栏目以戏曲表演为载体,展示戏曲的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如何实现戏曲窄众到大众的传播突破呢?栏目通过优化节目环节设置,降低戏曲欣赏门槛,真正实现了雅俗共赏、业余与专业兼顾。
1.主题化设置,降低戏曲欣赏门槛
每一期节目都有一个主题设置,通过一个主题串联不同剧种不同剧目,这显然比南腔北调戏曲联唱更容易让观众接受,更容易进入栏目设置的情景。比如第二期“东方之恋”主题,通过黄梅戏《孔雀东南飞》、越剧《梁祝》、京剧《武家坡》集中展现了传统戏曲里蕴含的爱情观、婚恋观;第五期“宇宙三锋”,展示了汉剧京剧豫剧的共同经典剧目《宇宙锋》。通过这样的设置,使得一场分段式的戏曲栏目有了主题有了筋,也让不同剧种的戏迷愿意去接触其他剧种,并在嘉宾引导下学会欣赏。
2.复合环节设置,让戏曲节目摆脱“高冷”
《戏码头》采用复合式环节设置,除了戏曲故事演绎、戏曲表演、专家评价、观众体验,还有对每位戏曲名家全程跟拍。全程记录艺术家们的台前幕后,包括他们抵达、上妆、彩排、表演、内心独白、对戏曲传承的寄语等等,节目环节设置丰富、仪式感强。更多戏曲表演之外的内容,让戏曲节目摆脱了“高冷”的尴尬,对普通观众更具吸引力。
3.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关照当代审美情趣
一段戏曲来了,很多人唱腔听不懂,戏曲故事不了解,戏曲人物不知晓。如何跨过这道门槛,就需要通过其他的艺术形式来引入,我们称之为导赏。节目中,杂糅了器乐、舞蹈、话剧、曲艺、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来介绍戏曲故事、戏曲剧种、戏曲人物或者是欣赏要点。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灵活运用,使节目在突破传统单一的戏曲演唱模式的基础上,变得更加立体、丰富,真正成为了一场生动的戏曲文化公开课。
三、顺应融合传播,实现多屏共振,节目宣传不断推陈出新
《戏码头》通过采用融媒体传播方式,搭建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全覆盖的二次传播矩阵,极大地扩大了栏目在全国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目前,《戏码头》栏目已开办了官方微博号、微信号、头条号、抖音号等多个新媒体宣推平台,互为依托、互为补充。同时联合湖北广电旗下的长江云,以及各频道、频率进行同步宣发,形成了《戏码头》融媒体综合传播矩阵。正是得益于多维布局,共振发力,最终实现传播效果几何倍增。特别要指出的是,《戏码头》还推出了深受年轻人喜欢的官方抖音号,2019 年一季度以来,总点击量就达到近1300 万次,粉丝过6 万。
在强有力的宣传攻势下,《戏码头》栏目掀起戏曲受众狂欢热潮,在群众中形成强烈反响,并极大地促进了戏曲在青年群体中的延伸和传播。《戏码头》栏目所采用戏曲文化故事解读的这一形式,受到了青年学生的热捧和点赞,使得许多从未接触过戏曲的青年学子自发地成为了《戏码头》栏目和戏曲文化的传播者,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
《戏码头》的成功播出,既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了我国戏曲繁荣发展景象,又成功搭建了戏曲表演交流的平台,促进了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是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工匠精神,实现电视栏目创新创优的一次成功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