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思想的战略意义

2019-11-30邹金堂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数码世界 2019年10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总书记文明

邹金堂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经过多年的努力,生态环境虽有所好转,但与人民的期待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一些地区严重雾霾频发,已经成为民生之痛、心肺之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多次强调要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以坚决的态度和果断的措施遏止对生态文明的破坏。

一、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解决理念问题

1.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关系政治和社会建设,必须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他同时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因此,“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批示中,要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2013 年9月7 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推进绿色发展的理念

绿色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推进绿色发展,要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平衡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绿色发展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调整区域流域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且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了6 项重点任务,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倡导推广绿色消费;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3.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

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应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落实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4.树立空间均衡的理念

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平衡点推动发展,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不能超出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同时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进入高发频发阶段。其中,水源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尤为严重。主要原因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榨取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实际上切断了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循环机制,把社会与自然之间生动的辩证统一变成了僵死的分裂对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1.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旨在创建一种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发展模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 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他在北京延庆2019 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发表题为《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的重要讲话,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态与我们的文明息息相关,绝不是毫无关联的,文明的发展依赖于生态。他还进一步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这是防治污染、治理环境的基本方针。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被称为当今防污治污“三大战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防污治污的具体目标:“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全面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对于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一起动手,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建设美丽中国的体制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环境保护督察,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 年)》,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按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保护必须落到实处,“要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明确各级领导干部责任追究情形。”2015 年3 月,党中央还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这是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后,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全面部署。为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环境治理提供了行动纲领。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具体规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以及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等,为实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时,对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的依法治理,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4.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生态”瓶颈。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沉重代价,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制约作用越来越大,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的重要需求,逐渐富裕起来的人民群众对享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过上更高品质的生活表达了强烈的诉求。能源资源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绿色经济正成为各国纷纷抢占的战略制高点,绿色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新形式。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九大进一步强调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确立,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执政智慧,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与实践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总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次进步,是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一次大变革和新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设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在我国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生动诠释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新目标、任务、举措,进一步昭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态文明观,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总书记文明
环境保护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对不文明说“不”
总书记的告诚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