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现象”是道坎
2019-11-29梦丹
梦丹
前几天,我刚把孩子们安顿好,正要躺下休息,闺蜜就打来“加急”电话,向我求助。原来,是她马上要上“四年级”的儿子,出了点问题。
闺蜜一向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儿子入学前,闺蜜就做了非常周密的“幼小衔接准备”。
我记得那一年,我们周末带孩子爬山逛公园,她在家辅导孩子认字学拼音;我们晚上带娃踢球玩滑板,她哄着孩子一道一道应用题不停啃;我们带娃上个画画班、声乐班,闺蜜已经让孩子每周必须默写20个英文单词了……
闺蜜的儿子也确实很争气,刚上小学一年级,双百试卷,“三好学生”的奖状一并拿回家。到二年级,孩子依然在班里名列前茅。可从去年开始,不知为什么,孩子成绩突然开始下降。
其实,闺蜜儿子的这种现象,在孩子们中间,并不少见。
有句话就说:学生时期最重要的是哪一年?答案不是初一,也不是高三,而是小学三年级。在学习上,逐渐拉开孩子之间差距的,正是三年级左右的时期。
何为“三年级现象”?
很多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聪明伶俐,成绩优秀。
可一到三年级,好像脑子生了锈一样,该记的记不住,该背的背不下,做题时,总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明显感觉学习吃力起来,成绩也慢慢下降。
人们把一到三年级,学习状态和成绩退步明显的现象,叫做“三年级现象”,也叫“三年级滑坡”。
记得多年前在幼儿园带班,参观小学时,我由衷称赞一位老教师带的一年级孩子整体成绩优秀,老教师却凝重道:
“如果孩子们三年级以后都是这个成绩,我就知足啦。”
三年级现象,不仅让老师们为之谨慎,也被家长们视为梦魇一般。可其实,细细分析孩子们“三年级现象”的背后,就能发现:三年级现象的背后,都有共同的渊源,只要父母和老师方向正确,孩子们都可以顺利度过“三年级的身心转折期。”
好习惯,让孩子远离三年级现象
前面提到的闺蜜,痛心疾首地把儿子的“三年级现象”,归咎为当初让孩子“超前学习”。
实际上,超前学习,并不是孩子“三年级现象”的罪魁祸首。决定孩子成绩是否下滑的,是孩子的习惯和专注力。
记得闺蜜当时虽然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可却对孩子的习惯选择性忽视。孩子小小年纪,就能算对100以内加减法,闺蜜为之自豪,可孩子学习上丢三拉四,她却觉得没关系……
以短暂追求成绩为目的提前学,让孩子遇到重复的知识时,无法集中注意力,父母的关注点,也不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上,这反而讓孩子错失了养成专注力和其他好习惯的最好时机。让孩子形成了“学习不过如此”的固有观念。
不是超前学习造成了孩子的“三年级现象”,而是不科学的超前学习,破坏了孩子的专注性和好习惯的养成。
这,才是孩子“三年级现象”的真正原因。
而自律、有条理、细致、专注这些好习惯,像“加速度”一样,时间长了,都会变成优秀的能力,为孩子的学习,锦上添花。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好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对人的身体、思维和行为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对孩子而言,好习惯对能力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想让孩子远离“三年级现象”,就要从小重视孩子学习习惯、思维习惯、行动习惯的培养。
只有这样,孩子三年级学习任务加重时,才不会因为“眼高手低”退步或成绩滑落。
阅读不好的孩子,更容易出现“三年级现象”
《父母的语言》一书中,作者萨斯金德是一名研究人工耳蜗植入的医生,她曾讲述过两个小患者的故事。
小扎克和小米歇尔,都在她这里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手术都很成功,可术后,他们却出现了差异巨大的康复结果:
小扎克是在8个月的时候接受的人工耳蜗植入。三四岁时,各种话都已经会说,基本无异于正常孩子,后来就读于一所公立学校,阅读水平达到了正常三年级的水平。
小米歇尔,在7个月时植入人工耳蜗,比扎克还要早一个月。可几年以后,医生却发现:米歇尔只会比划简单的手语,说一点点话,阅读水平仅达到幼儿园水平,她不得不进了“特殊学校”,后期学语言也是非常慢。
萨斯金德也很不解,两个孩子,明明有着同样的智力、同样深爱他们的父母,同样的先天性耳聋,为何差距如此巨大?
经过大量且长时间调查,萨斯金德弄清:原来,小扎克术后,父母及哥哥姐姐,每天不断跟他说话,他每天获得大量来自外部的信息。
而米歇尔则没人刻意跟她讲话,接受信息较少。
萨斯金德由此得出结论:影响孩子学业好坏的,正是父母和孩子在交谈中使用的语言词汇量。
脑科学家更是通过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说的词汇量,会对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自身行为约束和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普通家庭里,父母迫于生计或生活方式,可能无法每天带给孩子更多新鲜的词语及词汇,那么,最好的弥补方式,就是阅读。
孩子升入三年级后,学习任务逐渐偏难,对思维广度、深度、敏捷度及综合反应的能力要求更高。而通过“阅读”,可以把大脑打造得像一条“高速公路”,能高速处理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从小多读书给孩子听,并重视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让孩子远离“三年级滑坡”的有效办法之一。
思维模式,决定孩子对待困难的方式
斯坦福大学教授德韦克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她让一群10岁(三年级左右)的孩子,尝试解决一些对他们稍微偏难的问题。
面对难题,孩子们的反应有两种:一种孩子反应非常积极,他们会说:“我喜欢挑战”,“虽然很难,但这一定会对我的能力有所提升。”这类孩子,拥有的是成长型思维。
另一种孩子则认为,“这么难的任务,简直是一场悲剧,甚至是灾难。” 这些孩子感觉自己的才智受到了评判,他们不懂得享受学习的过程,感觉挫败又沮丧,对任务也不再专注。这种孩子,拥有的是固定型思维。
这两种孩子后来怎样了呢?
追踪显示:拥有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在考试中失败了,会更多地找借口,逃避困难,甚至会诋毁那些成绩比他优秀的孩子。
而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更多的是积极处理错误,并学习改正错误,争取下一次的好成绩。
孩子的三年级现象,看似离各种升学考试都很远,却是孩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的一道分水岭,关乎孩子的自信,影响孩子努力的方向。
而这种现象背后,也是父母对孩子教育方向偏离的初体现。
不过好在,孩子才刚刚三年级,读懂“三年级现象”,孩子一切都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