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玫瑰色系的约旦

2019-11-29秋烨

旅游 2019年7期
关键词:修道院巴特

秋烨

我们从埃及首都开罗飞约旦首都安曼,飞行时长只有1小时10分钟。约旦是第一个我乘飞机到达而不用填入境卡的国家。飞机到达安曼皇后机场,出了到达大厅,一路往前走就到海关处,在LED指示牌“Jordan Pass&Visa”的窗口办理入境手续。所有的租车公司柜台都在到达大厅,提前在国内租租车网上订好了车,到租车公司柜台办好手续,工作人员便带着我们到机场的Parking处提车了。

驾车到安曼市区大约40公里,跟着导航一路到达酒店,看着星星点点的灯光和依山而建的居民区,既兴奋又有些紧张。

安曼初体验

安曼是座山城,主要景点集中在老城区,从我们住的酒店步行到阿卜杜拉国王清真寺不过10分钟。清真寺外观肃穆庄严,天蓝色圆堡型穹顶是典型的伊斯兰教风格。正式进入要从它的礼品商店通过,里面的穆斯林女子告知我必须穿上他们的长袍并戴好帽子才能进入。清真寺殿堂内灯泡环绕的天花板、精致的祭坛、一尘不染柔软的地毯给人以迷炫又敬畏的气息。让人意外的是在清真寺对面就是一座极具风格的天主教堂。不能入内,外面却颇有气势。

沿教堂背后小路往罗马剧场方向走,经过上上下下数条山地马路约50分钟可达,沿路随处可以感受到生活的闲适。而走到老城区,是另一番杂乱和荒芜。在约旦和埃及过马路是一样的,行人基本不看交通信号灯,在茫茫车流中勇敢机智、见缝插针地过马路,感觉我这已退化了的技能完全无法适应这里的交通环境。

刚刚雨过天晴的安曼,湿漉的雨水浸润着石板地面,团团云层试图遮盖蓝天。厚重的石墙上插着约旦国旗,半圆的山型石阶环抱着中央空旷的剧场,让人恍若隔世。初在中东见到罗马剧场感觉甚是震撼,遥想3000多年前古罗马人从欧洲跨越地中海统治了埃及和中东,并将宗教和文化殖民于此,而现今這块土地不知变换了多少政权,但建筑依然。在剧场的两侧各有一个民俗馆,介绍那时当地人的生活和劳作。

从剧场望向对面山的最高峰可以看见城堡山。看上去距离不远,但是山路比较累人,我们是从酒店取了车,自驾上去的。路牌指示不是很清楚,需要用Google Map导航,再加识别路牌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城堡山入口处有两块牌子记录了安曼得名的历史。早在公元前300多年,埃及国王托罗密二世占领这里,把这里命名为Philadelphia。公元6世纪倭马亚人(现今叙利亚人)在此建都,更名安曼,一直沿用至今。

据说,去城堡山最好的光景是日落。只是我们去的那天由于时睛时雨,云比较厚,没有看到日落,却也看到了晚霞。一切的辉煌、奋斗、喧嚣皆隐匿于夕阳之下。城堡山下午4点就停止进入了,但是可以在里面游览到5:30左右,基本上日落后开始清场。我们在工作人员关上最后一排灯之前参观了这里的考古博物馆。喜欢古希腊艺术的朋友看到一定会惊叹,原来欧洲的艺术远在中东也被传承至今。

从城堡山开车回酒店是个小挑战,因为有几个65度角以上的上坡U形弯。在大斜度的坡上踩刹车,停车再起步。有时在坡路上,看不到坡顶上的路况以及上面来车的走向,挺紧张的,好在有惊无险。

佩特拉阿里巴巴的宝藏

一早8点从酒店出发驱车一路南下前往佩特拉。佩特拉位于约旦中南部,距安曼约260公里。出安曼后一路都是高速,间隔几十公里就会有加油站、休息处。后半程会遇到有不少上山的路和村庄,最后的20公里感觉到了高点后一直在沿小路下坡,不过别犯嘀咕,跟着Google Map走,就是通往佩特拉之路!到达佩特拉时已是中午12点了。

佩特拉是约旦的灵魂,不少人专程为了它来到约旦。据传说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就发生于此。好莱坞的《夺宝奇兵三》和《变型金刚·复仇之战》都在此取景拍摄。

先找到晚上住的民宿,一对年轻夫妇的房子。男主人是纳巴特人,纹上下眼线、梳好几根麻辫那种;妻子是在法国受教育的阿尔及利亚人。女房东很热情健谈,主动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佩特拉旅游的事情。

佩特拉古城位于约旦南部沙漠,隐没于死海和Aqada海湾之间1000米的高山峡谷中。纳巴特人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但是在险峻的峡谷中遗留下一处处的宏伟建筑显示出它曾经不平凡的辉煌历史。

古城的所有“建筑”都是在高山岩石和山体上雕凿而成。佩特拉的岩石带有珊瑚宝石般的微红色调,在每天不同时段的阳光照射下呈现出迷人的色彩变化,它又被称为“玫瑰古城”。佩特拉为纳巴特人(古代阿拉伯部落)的王国首都,公元前1世纪时极其繁荣,公元106年被罗马帝国军队攻陷,淪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所以现在还能看到很多在古罗马文化中常有的建筑。直至19世纪初纳巴特人依然在此过着天然原始的生活。1812年瑞士旅行家约翰·贝克哈特乔装成阿拉伯人在获取当地人信任后进入佩特拉,返回欧洲后把这里记录下来,才使这座历史古城回到了世界的视野。

2月的佩特拉并没有阳光下的曝晒,但同时天黑得也比较早。由于我们下午才开始进山,女房东给我们提供一条大多数游客不常走的路线:由他先生开车途径纳巴特人的村庄从修道院的后山进入,然后从修道院一路往回走。这样一来省时间,二来车先开到山中,可以免去一些上山的阶梯之苦。看看此时已是中午1点了,我们决定试一下。

男主人说这是一条非常艰难的路,收费30JD。一路上山,感觉和我们开的山路差不多,没有艰险的感觉。到了山上,才知道那里根本没有路只有山。车轮是滚在山石和泥土一点一点向前挪的,四驱都如此费力,普通轿车肯定直接搁浅了!山上没有任何标识,除非对此地极为熟悉,否则可以直接放弃这条路。

这样的山路大概走了10几分钟,终于看到一块修道院的牌子。牌子共有3块,到上面的小标符写3就是要下车的地方了。从这里进入的基本都是纳巴特人带过来的,工作人员和他们都很熟络。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只有一条路顺着走就能到修道院。但事实证明这“一条路”基本不是路,很多地方非常不明显,要特别小心分辨所谓的“主路”和分叉路,基本就是山,朝哪个方向走好像都是非主流。在有些不确定的路上,我们只能以鞋印辨别,尽量往脚印多的方向走。好在一路视野极佳,崇山峻岭即在眼前。

在无止境地上上下下,杳无人烟的山中跋涉了40多分钟,见到一处卖茶饮的凉亭,知道路走对了。在继续摸索中前行,当我已经开始怀疑人生的时候,希望的一只小手赫然进入视野来向我打招呼。

这时距离下车1小时5分钟左右,中间没有休息,只是沿途拍照。这是个蛮有趣的路线,不重复走回头路,也真正体验了无人重山的境界。修道院是佩特拉古城最大的“纪念碑”,宽47米,高48.3米,它是在整个山谷最深处的山体中挖凿,它的每一根石柱、每一扇壁龛、每一个雕工都是如此的淳厚、拙朴并富有美感和力量。据说它最早可能是座陵墓,可追溯到公元2世纪早期,在拉贝尔二世统治时期。修道院内部已被围起,不能入内。大厅后来作为基督教堂,后墙雕刻有十字架,因此得名修道院。遥想在2000多年前这里的居民以天为顶,以地为铺,以山为家,每天徒步10公里,来到这里修行是怎样一番场景与虔诚。

我们又爬到修道院对面的山上,可以俯视其全景。在佩特拉,每个Trail的最高峰都会飘一面约旦国旗,修道院的就在这里。

下午4点钟的样子,我们开始往回走,即到佩特拉正门。途经大神殿、柱廊街、教堂等古迹。眼见夕阳渐渐落下,山间也悄悄从玫瑰色变为金黄色,再变为土红色。月亮已经升上来,出大门时已经晚上6点。住的民宿离大门步行8分钟路程。

猜你喜欢

修道院巴特
浅析《中世纪西欧修道院的经济活动》国外研究综述
罗斯修道院的起源与发展
修道院在恢复和发展西欧经济中的作用
法国“修道院经济”亮点多
德国修道院后继无人
丰富的能源
极地摄影探险
我的警犬巴特
晨练的男人
张自启中国画——英伦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