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遇见一场烟火的盛宴

2019-11-29唐娟珏李瑚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9年8期
关键词:花炮浏阳装潢

唐娟珏 李瑚

金字塔、象群、草裙舞,青花瓷、中国鼓、火红辣椒……6月26日晚,长沙橘子洲头特别增加一场中非经贸博览会创意烟火表演,浓郁的非洲风情与原汁原味的中国元素贯穿表演始终,在夜幕中碰撞出璀璨炫目的花火。

从北京奥运会到伦敦奥运会,从一年一度的春晚到去年的港珠澳大桥通车……中国花炮一次又一次在各地惊艳绽放,在赢得世界目光的同时,也成为了传播中华文化的信使。

这一源自千年前的制作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更彰显了匠人精神;如今机械代替人工,科技催生智能,花炮承载着“安全和环保”的使命;花炮与艺术的跨界融合,让它的“美丽基因”更加淋漓尽致地迸放……想要了解更多吗?和记者一起走进花炮文化科普基地(下称“基地”)吧,在这里,有一场烟火的饕餮盛宴等着你!

见证花炮的前世今生

来到浏阳大瑶的中国花炮文化博物馆(下称“博物馆”),记者就被深深吸引了,这里青砖碧瓦、雕梁画栋,蔚为壮观。

“世界花炮看浏阳,浏阳花炮看大瑶。”作为浏阳人,博物馆馆长刘雨文自豪地介绍道,“博物馆始建于2001年,2011年扩馆重建后,形成了一个由花炮文化展馆、花炮文化步行街、李畋庙、李畋广场、李畋公园组成的占地300余亩(1亩≈666.67平方米)的大型科普教育基地。”

“花炮从始祖李畋发明用于除魔纳福的第一顆爆竹至今已有千年历史。”闻着烟花味长大的刘雨文,说起花炮的历史,如数家珍。

花炮始于唐而盛于宋。唐代贞观年间,花炮始祖李畋为祛除瘟疫、邪瘴,将硝磺装在竹筒之中,用火绳或烙锥将其点燃引爆,以驱散山魈瘴气,这是历史上最早的爆竹——硝磺爆竹。

“那我们现在的卷纸烟花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刘雨文的介绍,勾起了专程从武汉来到大瑶参观的王浩的好奇心。

“北宋时期,开始用引线连接爆竹,因其形同鞭子而俗称鞭炮。”刘雨文娓娓道来,当时改竹筒烟花为卷纸烟花,而且有了“集百巧于一架”的烟火戏,花炮发展到较高的水平。

在基地,不只有专业的讲解,还收藏有花炮生产、运输、交易等工具实物,花炮作品、奖杯、图片等文物上千件,展现了花炮起源、发展、兴盛的1000多年历史。

“古代的烟花颜色比较单调,大多是以白光和红光的形式呈现的,烟花真正有丰富的色彩,是在清朝末年之后。19世纪时引进了国外的化学材料,才出现了绿、黄、蓝等颜色,从而变得五彩斑斓。以后遇到与历史不符的古装剧,可以放心大胆去找茬了。”听着讲解员的介绍,看着展厅宣传栏里的文字说明, 吴雨薇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家住在湘江边的她,周末最大的乐趣就是站在自家阳台上欣赏橘子洲焰火,听说有个这样的基地可以了解花炮的起源,她毫不犹豫地就来了。

吴雨薇说:“在这里,我了解了花炮自诞生以来漫长而复杂、辉煌而壮丽的历程。”

吴雨薇连连称这一趟基地之行大有收获。而像吴雨薇一样慕名前来的人有很多。据刘雨文介绍,基地已接待了参观者超过80万人次,其中不乏来自日本、韩国等国的游客。

感悟科技的与时俱进

了解了花炮的历史,你一定想走进幕后进一步了解花炮的制作方法。在李畋像前,就聚集着许多充满求知欲的学生。

“这个叔叔一手拿着鸡蛋,一手拿着加多宝,是没有吃早餐吗?”孩子们充满童稚的问题让讲解员李慧有些忍俊不禁。

“这是花炮始祖李畋拿着点火石和竹筒爆竹。”李慧耐心地解释着,浏阳花炮的生产采用传统的手工技艺,使用就地取材的土纸(浏表纸)、土硝、硫磺、炭末、红白泥土等作为加工原料,总共有12道流程、72道工序。

“这是扯筒,也就是将裁好的爆料纸卷成一个空纸筒;这是腰筒,是将一个筒子裁成两个筒子……”基地以雕塑的形式展示着制作花炮的传统工艺流程,结合讲解员的描述,“门外汉”们也可以直观理解花炮的制作工艺。

繁琐的流程以及复杂的工序彰显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然而,优秀的技艺并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要与时俱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花炮界开展了以新材料、新工艺为中心课题的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如今已经成功研制了安全可靠无公害的无烟烟花、冷光烟花、日间烟花、室内和舞台烟花等高科技新产品。还可以融入投影、灯光、激光、水幕、无人机等多种技术,燃放的方式也由传统的手工点火改为遥控电子点火,程序由电脑编排和操控。”李慧津津乐道地介绍起了花炮科技的发展。

2009年5月21日晚,一面42米×28米的“焰火国旗”在浏阳河畔燃放,当启动点火电钮后,“焰火国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五颗星星金光闪耀,红色旗面艳丽无比。

此外,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燃放的29个“脚印”、2008张“笑脸”和3.5公里长的“巨龙”烟花,利用高大的架子设计出世界著名建筑自由女神像、悉尼歌剧院、东方明珠等造型烟火,在室内燃放的无烟无尘的舞台烟花,在白昼能够燃放的日景烟花,能升空几百米绽放的高空礼花,都一次次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为了解决花炮燃放时有害气体以及噪声对环境的污染,科研人员正进行科技攻关,研制更安全、环保的产品。”李慧对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充满敬意,“正是因为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浏阳花炮制作工艺才没有在时间的洪流中被逐渐湮没。”

邂逅文艺的“美丽基因”

花炮不仅关乎科技,更与文化和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代代的花炮人用心血和汗水创造视听震撼,而震撼过后对生活美的追求浓缩在装潢纸上作为最后的物质化留念。“晚清时的花炮纸是怎样的?”“国外的花炮是怎么包装的?”在贴满花炮装潢纸的墙前,人头攒动。

“这是我们小时候常常玩的‘啄木鸟,一看到就勾起童年记忆。”青年收藏爱好者欧阳雪峰收藏了历代花炮包装,“在有关花炮的多项艺术中,缤纷多样的装潢纸吸引了我。”欧阳雪峰解释说,早期的装潢题材以民间传统故事、吉祥动物、地方风景及有传统寓意的图像等几类为主,花纹上以中规中矩的老式回纹多见,字体变式很少。安徽、湖北等省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花炮装潢纸,寓意“福禄寿”的蝙蝠、鹿、寿星等素材,喜鹊、梅花代表的“喜上眉梢”等素材出现的频率极高。“慢慢地,烟花燃放的实景图样、影视剧形象、卡通等时尚元素都加进了装潢纸设计,风格由写实走向抽象、走向多元。”

一张张大小各异、图像有别的花炮包装装潢纸记录了人们审美风格的变化。而在另一边,一字排开的百余幅花炮文化剪纸艺术作品,再现了花炮的美丽和灿烂,讴歌了花炮的历史和文化,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真没想到花炮和剪纸还能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我们既可以欣赏到剪纸艺术的绚丽多姿,也可以感受到花炮文化的源远流长。”参观者们的啧啧称赞声不绝于耳。

“我们还制作了各类宣传资料,拍摄了以花炮始祖李畋为题材的微电影《和平使者》;定期举办花炮文化讲堂,传播花炮文化、交流花炮生产工艺;利用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活动日,组织中小学生参观花炮文化博物馆,普及科学知识;定期开办花炮文化沙龙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200多期……”刘雨文对基地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我相信花炮和艺术之花,定会常开常新!”

猜你喜欢

花炮浏阳装潢
浏阳: 用红色之光照亮奋进之路
耍脾气
浏阳花炮我的有声有色的中国式乡愁
听闻浏阳话才知何为“相识太晚”
“计算机美学”在包装装潢构图中的应用探究
我国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权益的问题研究
做礼花炮
桂林恭城举行抢花炮活动
首个智能制造行业专板浏阳诞生
花炮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