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家进入创投圈:技术与资本如何双轮驱动

2019-11-29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9年8期
关键词:背景科学家基金

6月21日晚,阿里云首席科学家闵万里发布内部信,宣布离职。值得一提的是,闵万里在内部信中透露:“我创办了一个风险投资基金,聚焦传统产业(制造业、农业、医疗)周边。”

这是科学家投身创投行业的又一个案例。此前,也有前微软亚太研发集团首席技术官、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金山软件CEO张宏江加盟源码资本,任投资合伙人。有研究表示,在投资科技创新成为热门的环境下,科学家、“技术大拿”转型做投资成为了一种新趋势,但在转型过程中也面临着难点和挑战。

技术派开始主导创投圈

翻开闵万里的履历,可以看到“技术出身”这一深刻烙印。

闵万里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后在美国学习和工作16年,先后在IBM Singapore及Google担任研究员,从事大数据理论研究与应用算法研发。2013年,他回国加入阿里巴巴,任阿里云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相继创立了ET城市大脑、ET工业大脑 、ET环境大脑、ET医疗大脑,来解决经济社会当中供给和需求的实时高效匹配。其中ET城市大脑已成为阿里云的明星人工智能产品。

待了6年后,闵万里没有像很多人猜测的那样加入另外一个公司或者去创业,而是选择投身风险投资。“这几年云计算向产业逐步深入,数据智能不断探查蕴藏的价值洼地,这些亲身经历给我信心,选择在资本寒冬季节启航寻找产业的蓝海,躲过了春暖花开时节的喧嚣。”告别阿里巴巴,闵万里踏上新的征程。

闵万里成立新基金,只是科学家投身创投圈大潮的一个缩影。

这些年,中国创投行业经历了最浮躁的时刻,不少人是因为听了无数个投资暴富的故事就踏足了投资界,无数中小创投基金仿佛一夜之间诞生。对比美国的风投圈,主要的合伙人大概2/3都有产业背景,而国内的投资人大多出身金融。

但如今,随着募资难持续,基金生存不易。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风险投资机构共新募集106支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基金,数量同比下降55.6%,可以称得上是“腰斩”。在这样的背景下,有限合伙人越来越倾向把钱投给真正懂技术、具有技术背景的普通合伙人。

今年下半年,科创板正式登场,那些埋头专注硬科技的投资机构开始迎来丰收。在中国创投历史上,也许从来没有过像现在这样如此渴求“技术型”投资人和创投机构,一个新时代到来了。

技术人才成稀缺资源

闵万里创立的新基金名为北高峰资本,一期基金规模为数亿美元。北高峰资本的出资背后拥有来自中东的有限合伙人。闵万里能获得有限合伙人认可,从科学家转型成为投资人背后,是创投圈对技术背景人才的渴求。达晨财智总裁肖冰曾表示,科创板的推出会引导人民币基金把更多的资源投向科技创新的赛道。而要想投到技术创新里的好公司,投资人需要和科学家、“技术大拿”等了解前沿技术的人做朋友。

“我们现在基本上不招学金融、财务的人,主要是招有技术背景和产业背景的人,甚至是原来就是做研发的人加入投资团队。”肖冰说,“这是必须要经历的团队调整和变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投到那些真正前沿的技术。”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李浩认为,技术人才受到追捧主要是因为在私募股权行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也存在着不同的需求。比如原来由于一二级市场价差较大,出现了很多聚焦Pre-IPO(上市前基金)阶段的基金,专注于投资Pre-IPO轮的项目。对这样的基金来说,需要券商、投行背景出身的合伙人,因为他们更了解发行上市的偏好和流程。

但现在硬科技越来越受到重视,核心是需要对前瞻性、成长性技术有判断力的人,所以会出现“技术大牛”,甚至是科学家进入私募股权行业。就拿中科创星来说,机构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联合社会资本发起创办,以硬科技投资为主。在人员配备上,团队中70%以上是工科背景。130多人的团队中,有20多名是工科博士,来自中科院等机构。

李浩指出,科学有科学的规律,商业有商业的规律,“技术大牛”、科学家转型过程中,关键是这两者的结合。但现在相对来说,懂科学规律、有科技资源的人是稀缺的,有了他们能给基金带来更高的配置,而懂金融规则、商业运作的人没有那么稀缺。

技术背景人才做投资的优势在于,工科博士可能不懂法律、财务,但他可能只需花8~12个月的时间就能基本掌握相关知识,运用于做投资。但是想让金融博士理解“激光雷达”这种概念,估计没有三五年是教不会的。

转型重在思维方式转变

一位长期关注TMT(科技、媒体及通信行业)赛道的投资人表示,团队意识到技术背景人才越来越重要,现在招人时,差不多财务金融背景和技术背景的人员是五五开。碰到具体的项目时,基金还会通过自身資源和付费咨询的方式,接触各行各业的专家。

“不过特别热门的‘技术大牛、科学家,一般也很难招到基金里来。因为如果在比较成熟的机构里,他的特长也很难发挥,所以他更可能是自己去做一支基金。”上述人士表示。

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表示,更多的技术背景人才的加入,让风险投资行业更加回归本源。全球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是1946年由麻省理工学院校长康普顿推动发起的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当时是希望通过风险资本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中国的风险资本过去更多支持的是科技应用型公司和模式创新公司,现在随着硬科技时代的到来,需要真正懂科技的人去投硬科技。

但值得注意的是,闵万里、张宏江属于信息技术领域的科学家,这个领域相对来说做科研跟产业的连接是比较近的。米磊认为,在其他的硬科技领域,科学家的转型就没那么容易了。总体来说,科学家真正转型成功去创业或者做投资的还是少数。

“因为科研思维和商业思维是两回事,要打破思维定式,兼具这两种思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所以很多科学家会选择在企业中去做首席科学家,而不是真正参与管理公司。”米磊说。

米磊解释称,做科研相当于“简单的复杂游戏”,主要是寻找自然科学的底层规律,追求用简单的模型来解决复杂的问题,比拼的是耐力、智商、思考问题的深度;做企业相当于“复杂的简单游戏”,产品的技术难度可能没科研追求的那么高,但外部环境的复杂程度是超乎想象的,有全球经济环境、竞争对手、团队内部、客户需求等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据《21世纪经济报》、投资界)

猜你喜欢

背景科学家基金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比大小,想背景,悟本质
假如我是科学家
跟踪导练(一)5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
私募基金近1个月回报前后5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