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类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2019-11-29肖剑波李重周
肖剑波 李重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纲要》向教育工作者强调以博物馆为主的考古类资源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应该扮演重要的角色。而实际上,在不少高中历史教学中考古类资源未能得到充分使用。
一、传统模式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着将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学校一味地追求提高分数和升学率,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导致学生未能得到全面发展。由于以分数为导向,不少学校的高中历史教学采取传统的讲授法来进行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为了让学生多掌握一些书本知识,教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历史知识多是一些概念化、教条化、成人化的历史定论。教师和学生主要围绕这些定论展开讲授和识记。这些概念化的历史定论,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自身阅历的局限性,他们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影响了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势在必行。而要变革这种教学模式就必须充分利用和开发身边的各种课程资源。
二、考古类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考古类资源是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高中历史教学中,是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变革,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考古类资源囊括的范围较广,它既可以包括博物馆等专门机构,也包括经考古发掘或正在发掘的遗迹、遗物,还包括民间收藏的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资源。在这些考古类资源中,博物馆是最主要的一种资源。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有教育、研究、欣赏等功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如何体现呢?可以通过馆中文物的展陈来体现。
博物馆拥有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物,这些文物是历史的物证,是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桥梁。博物馆中一手的历史文物可以轻而易举地补充或修订文献古籍的不足。除此之外,在考古类资源中,地方性的考古遗迹是各学校最便于运用的资源。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这些地方性的考古遗迹既反映了学校所在地的地方史,也可以以小见大,将其带入整个中国大历史中。
总之,考古类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增加学生历史观察和想象的素材、告诉学生一个更加真实的历史、及时更新历史教学内容、弥补有关历史教学文字记载上的不足等多方面的价值。
三、考古类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虽说考古类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价值,但如何将它们运用好,成为摆在学校和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我认为要想运用好,首先必须抓好教师这一要素。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懂得考古学、文物鉴赏及文物保护方面的相关知识,熟悉所在地考古类资源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下列方式将考古类资源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
1.可以将便于携带的小文物或相关复制品等带入课堂,向学生进行实物展示,或者让学生传递触摸,感受历史的气息。这些小件文物可以是货币,可以是陶瓷片,也可以是其他材质制品。以货币为例,可以通过诸如“开元通宝”“淳化元宝”实物展示,让学生结合实物和书本资料,通过这种货币在外观、造型、字体风格上的不同,来逐渐了解唐宋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商业发展上的不同。
2.做好详细的计划,提供一系列问题,带着任务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博物馆或地方考古遗迹,让学生通过实地参观来与历史对话、感知历史,使學生获得更直观、更深刻、更具体的历史教育。学生通过参观地方性考古类资源,能够激发对家乡历史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家乡历史的浓厚兴趣,从而利于历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3.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等多媒体资源,通过图片展示、趣味性的视频播放等形式,将考古类资源融入历史教学中。
以上是将考古类资源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一些方式,这些方式的运用能否取得理想的效果,取决于教师能否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要恰当地利用考古类资源,教师除了必须有过硬的素质外,还必须充分地掌握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