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教师学名师的关键阶段

2019-11-29刘久娥

江苏教育研究 2019年29期
关键词:课例名师关键

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提升专业水平的路径很多,相对于阅读教育理论著作和学科专业著作等苦行僧似的学习经历而言,向名师学习是最接地气的一种方式。关键是学什么、怎么学,笔者认为在学名师的过程中,有三个关键阶段。

首先是模仿阶段。《江苏教育研究》2019-4B实践版李京彩老师的《也谈“拿来主义”》中描述了一个案例,一名教师“全盘移植”了一位名师的课堂,其结果是听课者无法议课,因为这节课“形似而神不似”。我倒是觉得这一步恰恰是很多青年教师走向成熟的最关键的一步。

如果一名青年教师能将名师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甚至是起承转合的每一句话都记清楚,就说明他们在认真研读名师课堂,也许是由于自己的基本功、驾驭课堂的能力等还不足,所以才会让听课者觉得不伦不类,但是不能否认模仿的重要性。

虽然模仿是较低层面的学习,但因为名师的课堂有着非常清晰、严谨的思路构建,所以它能让青年教师在头脑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课堂结构框架,这一点对教师发展特别重要。只有去实践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模仿如一味药引,会引导青年教师反思:为什么名师的课堂张合自如,而自己却模仿得磕磕碰碰?

有了这样的反思,我想就该进入第二个真正的思考阶段了。这个阶段得潜心去再研究名师的课堂,要脱离简单地读某一节课的实录,而应是扩展视野的广泛阅读。要去研究某名师面对不同对象教授同一课的课例,如研究秦晓华老师多次执教的《老王》,就会明白对象不同,课堂的预设就随之变化;要去研究不同名师教授同一课的课例,如读了曹勇军和黄厚江两位老师执教的《葡萄月令》,就知道不同的教师在面对同一文本时的不同切入点,以及对重难点的独特处理方式;要去研究某一名师的不同课例,如研究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从中你会收获“浅浅”背后有奇珍,感悟课堂上如何生成……不仅要研究课例,还要研究名师对课例的评价,这样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所谓“知其然”,是说通过研究名师的课例,青年教师会思考课堂如何导入更得当,如何进行课堂设计更适切学情,如何提问和追问更合理,如何评价才能让生成更精彩……我想这样才能不断让自己成熟,最终形成自己的课堂特色。

所谓“知其所以然”,是说通过研究与思考,青年教师才能感悟到,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确有其“道”,这是第三个阶段。

其道在坚持不懈的阅读。每一位名师都强调阅读的重要性,每一位名师有着漫长广博的阅读史。课堂上的信手拈来,文章中的引经据典,没有深厚的知识储备无法实现可预约的精彩。

其道在敬业精神和研究态度。每一位名师都是课堂的研究者,更是践行者,他们的成长并非是一日之功,读黄厚江和沈茂德老师的成长经历,你就会发现他们年轻时,都曾异地拜师,骑着自行车去听课,风雨无阻。他们对待课堂严谨且精益求精,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做到教学即研究,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他们远离外在的喧嚣,在内心修篱种菊,时刻与学生、与课文、与教学、与教育进行心灵对话,才让教育教学思想如源头活水,潺潺而出,浇灌生命的绿洲。

其道在对教育的敬畏和對师道尊严的坚守。名师都有大爱之心,心中有学生,学生在他们的心中都是活生生的独特的那一个,所以他们的课堂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会有生命拔节的噼啪声,他们才会俯下身去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才会有教育的情怀,才会有于漪老师“做一辈子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的谦虚。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道德的坚守者。

青年教师的发展需要扎实地走好第一步,从零开始,不断充实自己,从名师那里不断汲取营养和智慧。我相信他们一定能突破专业成长的最近发展区,让自己无限接近名师。

(刘久娥,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215011)

责任编辑:石萍

猜你喜欢

课例名师关键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名师直播课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课例
浅议"名师"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清淡健康的饮食是预防橘皮纹的关键!
名师读意林
课例.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
鹏鹏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