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
2019-11-29杨光孙洋
杨光 孙洋
摘 要:中国的民族音乐不仅仅是人民的歌曲,同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音乐的东方。它丰富了文化硕果,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新时代的民族音乐发展,培养民族声乐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我们对民族音乐不断的进行探索,最终以培养民族声乐应用型人才,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为目标。
关键词:民族音乐;应用型人才;教育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10-0134-03
在20世纪的西方,早就有“教学是艺术”的学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不光要有科学的基础,更要有科学的方法,科学地培养未来的应用型人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在稳步提升,艺术文化也在飞速发展,但我们的教学理念尚未跟上时代的步伐,尤其是声乐这一特殊学科的教学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一、民族声乐教育目前的弊端
(一)民族声乐教育“千人一声”
近百年来,民族声乐教育不断前行,“民族唱法”这个领域也不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弊端也不断涌现,声乐逐步发展成了只有共性,没有个性,缺乏“独立的艺术价值”。
《红楼梦》中有句话: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闻其声,在见其人。我认同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的说法,如郭兰英,王玉珍,李谷一,蒋大为等老一批歌唱家中,我们只需听声音就知道这是哪位歌唱家在演唱,而放眼现在,一些歌唱家在唱歌时,我们只听声音,根本分不清谁唱的,这几乎完全失去了声乐个性的特点,“千人一声”这一现象十分令人担忧。近年来一些保持了独特音色的原生态歌手更加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争论愈来愈强。在民族乐坛中,不管是“原生态”还是“学院派”都应当以弘扬民族音乐传统文化为目标,而不是为了某些比赛,某些奖项,加速前进,造成民族音乐中,声音雷同,千人一声。
(二)重视国际化,缺少“民族性”
民族唱法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歌是人民的歌。但目前我们的教学不重视民族音乐,年轻一代只知道嘻哈、哈韩、哈日,只知道外来音乐,却不知传统民乐的丰富多彩。在声乐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我们大部分还是以外国歌剧选段作为主要内容,以唱好美声咏叹调作为声乐学习的顶峰,很少将民歌、戏曲、戏剧来作为教学内容。轻视民族音乐,不仅仅脱离了大众的审美观念,更无法理解其作品的内涵,美声歌剧都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就像西方人同样看不懂中国的京剧,昆曲一样,目前在教学中,我们是很难教授学生来理解西方歌剧的美。我国的音乐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各朝各代都有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如汉朝的乐府、唐朝的教坊和梨园、宋朝的大晟府等。在目前的高校开设课程中,虽然课程安排具有全面性,但还是以西方音乐课程为主,缺乏对民族音乐的深入讲析,仅仅教授经典民族唱法内容和理论基础,大部分高校很少深入涉及中国传统民间音乐,忽略了民族音乐的一些文化与精华,不了解民族音乐背后的时代韵味,导致学生在学习民族传统音乐中缺乏兴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音乐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中缺少综合性探讨
相信一大部分学生毕业以后会继续从事音乐及音乐教育相关工作,但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还是长此以往的照搬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忽略了一个培养目标不同的客观事实,专业院校培养的是具有较高水准的专业歌唱演员,而我们的师范类院校则更应该专业性与师范性并重,除了要有良好的歌唱素养外,更应该加强文化素养、精神素养的学习。培养能够胜任多项工作的具有强大的师范性、综合性、一专多能型人才。但我们目前的大多数学生踏入岗位后就有很多的不适应,就教学而言,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如教学经验不足,不知道学生心里想什么,不知道如何同学生交流,无法理解学生们内心的思想,不能安排好课堂活动等等。
(四)教学资源不能与时俱进
有效的资源才是我们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依据,才是学生获得体验音乐作品的客观条件。在大众传媒日新月异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音乐节目走进了大众视野。但目前部分院校还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如MIDI音乐制作等等,除了相关老师的缺少,硬件设施也未能跟上科技脚步。除硬件设施外,我们的教材内容也没有很好地进行完善。好的声乐教材除了曲谱外,更应该使学生体验到歌唱的美,从中体会到声乐文化、民俗文化、民族知识以及作品中的音韵美、情境美得特点。除了必要的曲谱资源外,我们的文字教材和音像教材、理论教材还是寥若晨星。
二、培养模式弊端的成因
造成我们在培养民族声乐应用型人才中的这些问题,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对民族音乐、民间文化的不重视,长久以往没有在音乐教学教材中形成一种适合我们民族的教学体系。我们一贯按照西方人的审美习惯和文化背景去编写我们的教材,以西方人的审美来要求来划分声乐的标准,殊不知忽略了我国同西方国家文化差异的事实。而且我们的声乐的最终目标也不是为了满足人民大众对音乐文化的需求,是为了在各种比赛中能够拿名次,不仅脱离了人民群众,更缺乏民族的自信心。
长久以来,我们的理论与实践并没有很好的相结合,如各种舞台表演的机会缺失,舞台上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是在展现着歌唱的技巧与魅力,但我们的这种艺术实践并没有和理论很好地结合,学生并不能很好的驾驭舞台。那么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要有机结合,教育与生活、实践也要相结合。
另一个原因就是不能与时俱进,因为“艺术永无止境,学习永不停止”,声乐的教学理念和音乐的教育实践总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新观念也在不断涌现,要想做好声乐的相关工作,就必须以不断进取、坚持不懈的精神去学习,建立起自己的一个动态的知识体系,随时随地的不断补充新知識,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容量,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要把这种自我提升和自我学习的习惯贯穿一生,除了学习外,更要在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中做研究,积极的探索民族音乐文化。但是很遗憾,我们许多人走上了稳定的工作岗位,就忘记了继续进修,这样的民族音乐是发展不起来的。
三、对培养民族声乐应用型人才的建议
(一)教学的实施要与声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对接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无论是从自身的发展还是从社会的需求,以及音乐教育发展的实际来说,对未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都应该进行相应的改革。我们的音乐教育要加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将审美和实践作为教学功能的体现,在课程中加入音乐文化和相关历史,并联系其他的学科来丰富知识,注重音乐的传承功能和提升学生的感受能力,弱化对学生的评价,将学生的体验过程与有效的实践作为评价标准。要适应新课程的标准和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完成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
(二)开设构建民族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课程
课程内容除了职业的需求外,更要体现本土文化,需要欣赏和搜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歌曲进行演唱和编创,打破传统单一的唱法,做多风格和民族的划分。优化课程的结构要“分级管理,分类教学”大胆的、勇敢的尝试开展新兴音乐职业的课程,要把职业教育与声乐教学相结合,提升就业的机会和学生就业的能力。优化课程的结构,正确处理好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要和其他学科建立“交叉对接,优势互补”的新思想理念,除了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所需求的人才外,更要对基础音乐教育与实践进行探究,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教学能力与动手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各类专业技能的比赛。
(三)以理念照亮前行的路
坚持“理念引领,能力主导,一专多能,综合发展”的原则。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社会飞速发展,这个进步的原因正是因为有了正当的理念和正当的思想指引。什么是理念?理念就是指对事件发生前的理性思考,对前因后果的预测,虽然要花许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它避免了我们的盲目性,少走了弯路。
我们在声乐教学改革上也要克服盲目性,大多数的音乐院校都以西方的音乐院校的教学体系为参照,但忽略了文化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会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所以改革是必然的。目前的我国声乐教学理论滞后于社会发展的现状,这种理念制约着声乐教学改革的过程,只有教育的理念确立和演变,才能推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模式、人才的培养等一系列相关教学改革。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应需要先进的科学理念指导,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四)音乐教育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我国的艺术特长生在逐年扩招,造成了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与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不平衡,导致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专业性不强,就业困难等问题。我们的音乐教育也要顺应时代趋势,转型发展:一是音乐教育专业要由专注专业型转变为专业实用型,二是对音乐教育培养的人才由单一型转变为复合型,三是对就业目标的确立由计划性转变为市场型,四是优化课程结构,转变应用型专业建设。
为解决这种不平衡性,除了转型发展外还要进行教学矛盾的改革:一是要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大课内的实践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灵活安排实践活动,体现专业特色,建立校内与校外,教学练习与实际实践,专一性与分散性等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随学随用,不断学习”的思想,二是对专业技能课程的改革,音乐学院内要定期地进行各类教研活动与教学交流,深化教学技能方面改革,针对学生专业能力参差不齐和数量多的情况,分类培养,按照“高效,实用,先进”的原则对课程进行优化重组,清除无用课程和课程中的无用内容,对强化专业能力和社会实践需求关联强的课程要实现“精选,精讲”。使各类课程体现出应有的前沿性、科学性、实用型,确保教学改革的提高和专业特色学科的形成。
(五)声乐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航标
小鸟展翅靠大鸟,学生成长靠教师。人类的文化继承离不开教师这一纽带的作用。声乐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风格、思想作风、以及对艺术的理解,甚至性格特征、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学生对艺术和人生的执着追求,教师要怀着青春的心态和充沛的感情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理解和体验声乐艺术的感情,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陶冶学生们的情感。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同样,音乐艺术也贵在创造。我国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就是陈钢与何占豪在大学时期创作的,在声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引导启迪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不能按照固定的模式和刻板的程序来教学。在课堂中,不但要引导学生“认知”,更要引导学生“思考”。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不同关系去思考问题,要多方面、多方式、多方法、多渠道去解决问题。
(六)加大对教学资源的完善
近几年,教育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除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外,各种大型声乐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已经不仅仅走在了教育的最前沿,更是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高校也应该建设相关音乐类的教学资源库,共享教学资源,满足广大师生的有效需求,把MIDI制作、录音艺术等纳为必修课,提升电子音乐制作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创新,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提升学习效率。除开設新兴类音乐课程外,要在学校内开展声乐慕课,通过开展慕课也更新了对传统声乐教学模式的观念,由于声乐慕课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样更能够实现优质的教学资源共享,通过与老师的交流过程中,更加提升能力和理论水平。为学生未来走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并在未来的课堂中也能积极地传播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三、结束语
民族音乐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同时也创造了无限的空间,同时更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但对人才的缺失以及培养的人才滞后性也是复杂多样的,以上仅仅是对弘扬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点滴建议,民族音乐教育应当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除了与实际、社会相结合外,更应该具有科学的理念和合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
〔2〕姚青.高师声乐教学及其有效性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
〔3〕李美群.声乐演唱技巧与表演时间探微.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
〔4〕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5〕吴婧瑀.声乐课的教学弊端及改革方向[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6):35.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