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2019-11-29刘克温任悦菲田建丽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耳鼻喉躁动全麻

刘克温,任悦菲,王 耐,田建丽

(承德医学院护理学院,河北承德 067000)

苏醒期躁动是指患者在全麻苏醒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意识与行为分离的精神状态[1],临床上常常表现为躁动不安、哭泣、易怒、无法辨认熟悉的人和物体等。目前,国内外已有多项关于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危险因素的研究,但研究结果存在较多差异。为此,本研究拟通过Meta分析明确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危险因素,以期为有效预防及控制苏醒期躁动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⑴国内外公开

发表的关于小儿全麻苏醒期发生躁动危险因素的研究;⑵研究类型为病例对照研究;⑶研究对象为小儿全麻手术患者,年龄≤14岁;⑷文献语种为英文或中文。排除标准:⑴重复发表的文献;⑵研究类型为综述、会议、讲座或病案报告;⑶信息不完整、不清晰或者设计有明显的缺陷、数据不完整的文献;⑷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超星百链、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英文检索词:“Emergence Agitation/Agitation/Restlessness”“Risk Factor/Relevant Factor”“Pediatric/Children”“Anesthesia/General Anesthesia”,中文检索词:“苏醒期躁动/躁动/烦躁”“危险因素/相关因素”“患儿/小儿”“麻醉/全麻”等进行检索。运用关键词和主题词相结合的方法,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3月,语种限定为英文和中文。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 按照文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由2名评价员对所获得的文献进行筛选及质量评价,评价结果不一致的文献,由2名评价员协商或交由第3名评价员判定是否纳入。资料提取的内容包括题目、作者、发表的年份、研究类型、病例数、研究因素、所关注的结局指标等。

1.4 文献的质量评价 由2名评价员按照NOS量表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研究对象选择、组间可比性、暴露因素三个方面8个条目,总分共计9分,得分越高文献的质量越高。

1.5 数据分析 应用Rev Man5.3对提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计算I2值和P值。各研究之间同质性好(I2≤50%,P≥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各研究之间存在异质性(I2>50%,P<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通过敏感性分析查找异质性的来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步检出相关文献815篇,通过阅读题目和摘要,排除重复及不相关文献746篇;进一步阅读全文,排除60篇,最终纳入文献9篇,其中包括中文文献5篇、英文文献4篇。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9篇文献[2-10],总计3969例全麻患儿,其中830例患儿术后苏醒期发生了躁动,所纳入文献的样本量范围为60~876例,纳入文献的发表年限为2003~2019年。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结果见表1:2.3 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8项危险因素,排除留置导尿管、苏醒时间、异氟醚麻醉3项异质性较高的危险因素后,对其余因素进行Meta分析。年龄、与父母分离困难、耳鼻喉手术和七氟醚麻醉的I2≤50%、P≥0.1,表明纳入的文献同质性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疼痛的I2>50%、P<0.1,表明纳入文献的异质性较明显,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11,95%CI:1.60~2.78,P<0.01](图1)、与父母分离困难[OR=2.42,95%CI:1.58~3.70,P<0.01](图2)、术后疼痛[OR=7.63,95%CI:3.26~17.86,P<0.01](图3)、耳鼻喉手术[OR=2.45,95%CI:1.83~3.29,P<0.01](图4)、七氟醚麻醉[OR=1.94,95%CI:1.48~2.56,P<0.01](图5)是小儿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剔除任意一项,研究因素的异质性及森林图的方向没有本质的改变,说明Meta分析稳定性较好。

表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图1 年龄与全麻苏醒期躁动关系的森林图

图2 与父母分离困难与全麻苏醒期躁动关系的森林图

图3 术后疼痛与全麻苏醒期躁动关系的森林图

图4 耳鼻喉手术与全麻苏醒期躁动关系的森林图

图5 七氟醚麻醉与全麻苏醒期躁动关系的森林图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进步,临床通过麻醉药物减轻治疗过程中的痛苦,但全身麻醉后的苏醒期也出现了一些并发症。苏醒期躁动是常见的小儿全麻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可引起气管痉挛、呕吐、误吸和增加创面出血等危险,从而影响患儿恢复,甚至影响患儿生命[11]。因此,防止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对小儿术后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与多种因素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与父母分离困难、术后疼痛、耳鼻喉手术、七氟醚麻醉。⑴年龄:有研究指出,小儿年龄越小,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越高[12],可能与小儿的肝、肾及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有关。⑵与父母分离困难:小儿在心智方面的发育尚不成熟,陌生环境容易诱发患儿的恐惧心理,与父母分离课使他们产生焦虑或躁动,护理人员可在患儿术前与家属做好沟通,术后麻醉复苏由父母陪护,以减轻或避免患儿的焦虑或躁动情绪。⑶术后疼痛:小儿对疼痛较为敏感,随着术后麻醉药物的浓度逐渐降低,患儿疼痛程度逐渐加重,从而诱发躁动。术后应告知家属遵医嘱应用止痛药物,以缓解患儿的疼痛感。另外,抚触作为非药物辅助干预措施,对减轻疼痛、转移注意力、消除恐惧情绪有较好的效果[13],护士或家属可以轻轻抚触患儿,帮助患儿减轻疼痛。⑷耳鼻喉手术:耳鼻喉手术引起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原因尚未明确,手术本身对机体组织造成的创伤,术后呼吸、吞咽等引起的疼痛,以及由疼痛诱发的负性情绪等,可能是引起耳鼻喉手术患儿术后躁动不安的原因。⑸七氟醚麻醉:七氟醚因具有麻醉起效快、安全性高等优点,在小儿麻醉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14],但其引起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具体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

4 小结

本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父母分离困难、术后疼痛、耳鼻喉手术、七氟醚麻醉是小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危险因素,其余因素由于纳入的文献较少,尚需进一步研究确认。目前,大多数的研究并未科学区分疼痛的表现与躁动的区别,容易混淆疼痛的表现与躁动,以后的研究应对此多加关注。另外,国内外尚缺乏统一的评估患儿躁动的量表,后续的研究应构建预测能力较好、信效度较高的评估量表,从而为躁动的评估和早期预防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本研究纳入的文献质量均较高,所得结论可在一定程度上对临床工作起指导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检索文献的语种限定为中英文,可能存在一定的语种偏倚;纳入的文献仅限于公开发表的文献,可能影响资料的全面性;所纳入文献较少,未能对发表偏倚进行判断。因此,为了提供更有利的证据支持,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文献及更大的样本量进行分析。

猜你喜欢

耳鼻喉躁动全麻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许巍 从躁动中沉潜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道路躁动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投稿须知
《中医眼耳鼻喉杂志》投稿须知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两种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在全麻中的应用比较
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系统在小儿耳鼻喉手术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