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纯母乳喂养婴儿嗜酸粒细胞性结肠炎1例并文献复习

2019-11-29禹定乐蔡华波江贤萍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嗜酸母乳本例

禹定乐,蔡华波,江贤萍

(深圳市儿童医院,广东深圳 518038)

血浆蛋白质从胃肠道丢失,临床上称之为蛋白丢失性胃肠病,包括蛋白丢失性胃病及蛋白丢失性肠病(protein-losing enteropathy,PLE)。引起PLE的病因众多,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其病因之一。EG时嗜酸粒细胞浸润可累及消化道全长或某一部分,累及结肠者称为嗜酸粒细胞性结肠炎(eosinophilic colitis,EC),但病变局限于结肠者相对少见。通常认为,EG是继发于某种不明原因的过敏反应综合征,而纯母乳作为过敏原导致EC而出现PLE者,尚未见有报道。本文报告了1例纯母乳喂养所致EC患儿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了复习,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婴儿EG病因、诊断与治疗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49日龄,因“反复腹泻6周,皮疹2周,吐奶、浮肿5天”入院。患儿入院前6周出现黄色稀便,7~10次/日。2周前患儿颜面部、躯干、四肢出现弥漫分布的暗红色斑疹、斑丘疹,伴脱屑。5天前出现吐奶,眼睑、双足背浮肿,渐至足底、小腿,伴纳差、嗜睡,尿量减少,无大便带血,无发热,无鼻塞、流涕、咳嗽等。个人史:G1P1,40+2周顺产,出生体重3060克,生后一直纯母乳喂养。家族史:患儿父亲、外婆均有“过敏性鼻炎”病史,母亲对“海鲜”过敏。入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体重4000g,轻度脱水征,中度贫血貌,颜面、颈部、躯干、四肢可见弥漫性淡红色斑疹,伴脱屑,无破溃、渗出(SCORAD评分:38.5分),眼睑浮肿,双下肢凹陷性水肿,足背为主,心肺查体无明显异常,腹饱满,肝、脾未扪及肿大,移动性浊音(+),肠鸣音稍活跃,阴茎无肿胀,阴囊水肿,透光试验阴性,神经系统查体无异常。辅助检查:入院前1周血常规:白细胞(WBC)15.8×109/L、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EOS)2.14×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13.5%、血红蛋白(H b)122g/L;大便常规(-)。入院后检查结果:血常规:W B C 9.23×109/L、EOS 0.92×109/L、EOS% 10.0%、Hb 56g/L;尿常规:(-);肝功能:总蛋白:30.5g/L、白蛋白:15.9g/L,余(-);血浆纤维蛋白原(Fib):0.40g/L;血脂、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正常;过敏原检测:总IgE 689.44IU/ml,混合食物(牛奶、鸡蛋清、鱼、小麦、花生、大豆):0.14KIU/L(0级)。结合患儿系小婴儿,有过敏家族史,有腹泻、吐奶,伴湿疹,考虑患儿食物过敏可能性大,遂嘱停母乳,予氨基酸奶粉替代喂养,辅以输注人血白蛋白、输注红悬液、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患儿腹泻、呕吐明显减轻,皮肤湿疹逐渐好转,浮肿消失。入院第4天复查Fib:1.40g/L,白蛋白:34g/L。住院第8天进一步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示:乙状结肠炎、直肠炎(图1-2)。病理结果:1.乙状结肠:固有层见较多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粒细胞(达60个/HPF)浸润;2.直肠:固有层见较多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局部见嗜酸粒细胞(达40个/HPF)浸润(图3)。

图1 乙状结肠

图2 直肠

图3 乙状结肠(HE染色,×200)

后续诊疗及随访情况:结肠镜检查并病理结果回报后,患儿明确诊断“嗜酸粒细胞性结肠炎”,继续氨基酸奶粉喂养,并予强的松2.5mg/d口服共10天。住院10天,出院时全身皮疹明显消退好转(SCORAD评分:8分);大便2~3次/日,糊样便;体重:4100g;复查血常规:WBC 9.14×109/L、EOS 0.77×109/L、EOS% 8.5%、Hb 97g/L。出院3周后随访,患儿颜面部少许湿疹(SCORAD评分:4分),大便成型,1~2次/天,体重5050g;复查血常规:WBC 10.06×109/L、EOS 0.02×109/L、EOS% 3.2%、Hb 102g/L;总IgE 358.46IU/ml;行牛奶蛋白激发试验呈阳性,“牛奶蛋白过敏”明确诊断。本例患儿唯一饮食为母乳,故考虑母乳蛋白过敏的可能性最大,后续的饮食回避也佐证了该推断。后继续随访3个月患儿病情无复发,动态监测生长发育情况,患儿4个月零20日龄时体重为6740g,接近同性别、同年龄儿童体重标准的P25,体重增长良好。

2 讨论

PLE是指各种病因引起蛋白质向肠腔内异常排出,导致低蛋白血症的一种综合征。对于PLE,一方面需要证实有蛋白质从肠道丢失,另一方面需要作出病因诊断。本患儿尿检未见蛋白,血浆胆固醇、甘油三脂不高,不支持肾病综合征,也无蛋白合成不足的肝脏疾病的证据,结合患儿明确的过敏家族史,有重度湿疹及迁延性腹泻病史,考虑蛋白从肠道丢失是引起低蛋白血症的主要原因,且有浮肿,临床诊断PLE。诊断PLE后,应进一步明确导致PLE的原因。引起PLE的病因众多,在肠道炎症性疾病中,EG是其病因之一。EG是以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胃肠道炎症性病变,可累及食管至直肠的全消化道壁各层,以胃和近端小肠最多见[1],而单纯累及结肠者相对少见。近10年来,EG的发病率逐渐上升,为1~30/10万[2],男性多于女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30~50岁多见,儿童少见[3]。EG病因不明,多数学者认为[4],EG是一种由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所导致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可能与Ⅰ型变态反应有关。HEPBURN等[5]研究显示,半数以上EG患者有湿疹、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病史,与食物过敏相关的高达62%。因此,可疑EG患者应注意其特殊饮食、过敏性疾病史及药物过敏史等。EG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6],临床表现与其病变累及部位、浸润范围等有关[7],主要表现有腹痛、恶心、呕吐、腹泻,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营养不良、肠梗阻、消化道出血、低蛋白血症、腹腔积液等。外周血、腹水或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诊断EG的重要依据,内镜下黏膜活检证实EOS浸润(≥20个/HPF)是诊断EG的关键[8]。但研究显示,EG患者内镜下直观表现为胃肠道黏膜的损伤,缺乏特异性[9]。本例患儿有呕吐、腹泻、浮肿、腹水、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等,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但患儿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肠镜下见肠黏膜粗糙、肿胀、出血及结节样增生,乙状结肠镜病理活检示肠黏膜固有层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故诊断明确。本例患儿由于年龄高度怀疑食物蛋白过敏,过敏原检测示总IgE明显升高,提示患儿为过敏体质,但牛奶SIgE并不高,早期无法确诊“牛奶蛋白过敏”,进一步随访并行牛奶蛋白激发试验明确为牛奶蛋白/母乳蛋白过敏。考虑可能为非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对于非IgE介导(迟发型)的直肠炎、直肠结肠炎等过敏性疾病,电子结肠镜检查镜下可有助于早期诊断。因此,临床上如遇到不能解释的胃肠道症状患者,应尽早完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检测及肠镜、肠道黏膜病理检查,注意排除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其它疾病,以提高确诊率、降低误诊率。

EG的治疗主要有饮食治疗和药物治疗。有专家指出在儿童EG中,回避可疑过敏食物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有时确定食物过敏原较为困难,通常建议去除以下6种最常见的过敏食物,如牛奶、鸡蛋、大豆、小麦、海鲜、坚果,可达到治疗和预防的作用[10]。本例患儿因考虑蛋白过敏,停母乳改喂氨基酸奶粉后患儿湿疹、呕吐、腹泻好转,但外周血嗜酸粒细胞仍较高。有研究显示,糖皮质激素是治疗EG的有效药物,故对本例患儿辅以激素治疗,经治疗患儿大便恢复正常,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生长发育良好,治疗效果显著。虽然EG有一定的自限性,但以往观点认为不接受激素治疗者易复发,即使是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停药后的复发率仍高达55%,因此,建议无激素禁忌证的患者应常规使用激素治疗[11];除激素外,还可应用抗组胺药、肥大细胞稳定剂、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抗IgE单抗等药物。

总之,儿童EG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极易误诊,明确诊断依赖病理检查及嗜酸粒细胞检测;在治疗上以病因治疗为主,辅以激素治疗。本例患儿,罕见之处在于母乳是导致重度食物过敏的病因。在临床上,当怀疑重度食物过敏时,除对症支持治疗外,要当机立断回避可疑食物(包括母乳),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并给予替代饮食。

猜你喜欢

嗜酸母乳本例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MRI平扫在肾脏嗜酸细胞瘤与嫌色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急性腹痛的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一例
母乳库捐赠母乳规范化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
同侧乳腺嗜酸细胞癌伴导管原位癌1例并文献复习
“1”的加减乘除
母乳到辅食,如何无缝衔接
英国共享母乳引争议
视功能分析图例详解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