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图书共享模式探索
——以蚌埠市大学城为例
2019-11-29汪惠玉
汪惠玉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一、背景
共享经济作为信息革命新的经济形态产物,通过将分散的商品和服务进行整合,让闲置资源在供需方之间实现合理流转和优化配置,进而驱动资产权属、组织形态、等方面的多元性革新[1]。自1978年美国两位社会学教授提出“共享经济”的新模式,共享经济依托移动互联技术的高速发展成为新的时代热词。2010年滴滴快车的出现,再到共享单车、房屋租赁、共享充电宝……辐射范围与日俱广,我国共享经济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
社会的发展需要人才作为支撑。在九月份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全能型人才的培养更有赖于图书的广泛涉猎。各高校由于性质侧重不同,在现有图书资源侧重上也存在偏颇。高校现存图书资源往往满足不了学生需求。同时, 各高校馆藏图书中大部分共需科目图书资源存在相同与类似的情况, 造成了各高校文献资源重复购买, 造成信息资源的大量浪费。
虽然以盈利为出发点的共享经济和公益性质的高校图书馆看似并无关联,但图书的共享模式无疑回归了共享经济的出发点。大学城作为图书资源天然的聚集地,能使闲置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弥补各高校图书类别上的差距,对全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李国利(2011)在对我国大学城图书馆建设研究中提出,大学城图书馆作为一种特殊的集群,能有效促进资源共享;若从整体观念出发,建设共享信息资源组织,在数量质量上都将大于孤立状态下的各图书馆资源之和[3]。国内很多学者对图书文献共享的框架进行了设想。汤春香(2016)以河南省大学城为例,指出图书共享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数据库资源配置缺乏科学性、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严重失衡的问题。应楚天(2017)在对大学城信息共享空间构建设想时,创造性地提出实体层、虚拟层、支持层的构建。图书共享模式自提出以来,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本文选取蚌埠市大学城这一典型中小型高校集中区作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实地采访的形式深入了解图书资源共享发展现状,对存在的问题从主观客观角度进行原因剖析,使得论证更深入全面。从局部到整体,进而对大学城图书馆资源共享模式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蚌埠市大学城高校图书共享现状
为了掌握蚌埠市大学城高校图书共享现状,本文对蚌埠市大学城进行了实地调研,对财经、医学、电子信息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2份,回收率95.5%。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大学城图书共享建设的必要性高低。同时通过对高校图书馆馆长的采访,了解到了更全面深入的图书共享现状。
(一)校内藏书种类单一,数目有限
从横向看,全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多种学科广泛涉猎。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图书馆藏书总数约200万册,以会计、金融等经管专业书籍为主。由于校内未开设医学专业,医药学领域图书资源匮乏,限制了学生多元化的发展。从纵向看,馆内图书数目有限,专业深度不足。如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藏书58万册,其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类书籍多而专,能弥补其他院校馆内图书浅尝辄止的阅读体验,为想深入研究的学生提供了新的平台。
(二)学生对图书共享存在很大的需求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2.3%的学生表示对图书资源共享持支持态度,多以大一新生为主。初入校园学习任务轻,有一定的时间基础培养兴趣爱好,进行广泛阅读。78%的学生表示本校图书馆的书籍满足不了自己的需要,购买实体书籍往往只用了一次,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三)共享模式处于尝试阶段
国内如重庆、深圳、昆明等地大学城图书馆对图书资源共享进行了深入探索。但囿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扶持力度,蚌埠市大学城图书共享建设处于初步尝试阶段。如安徽财经大学与蚌埠医学院图书馆馆长曾召开会议协商图书资源共享建设,但尚未取得实际性进展。各高校间鲜有交流合作,半数学生甚至表示自己从未了解蚌埠市图书共享建设现状。
四、制约因素分析
(一)客观因素
1、资金成本高
通用的图书共享系统,要求统一更换图书馆管理体系,开放统一搜索平台。从软件研究项目开发,建设设备的更新和日常运营;到文献资源建设经费,购买数据库和电子资源,再到共享系统组织的人事管理费用等,对高校来说都是一笔大额支出。新型共享模式,无疑为图书馆增加了新的负担。
2、技术要求高
统一化的网络平台是共享技术实现的基础。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将各校的文献信息资源连成一体,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另一方面,高校间自动化系统各异,筑建大学城图书馆统一目录体系,需要成熟的技术做保障。
3、资金来源不足
我国图书共享建设初期资金主要来自政府经费的投入,而后期的长期运作则依靠高校自身。若政府前期投入经费不足,将直接导致后期共享系统的停滞状态。国外图书资源共享建设的经费来源十分多元。除政府投入,还包括会员缴纳的会费,慈善基金的筹集等。资金的充足及多元是共享模式赖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4、缺乏统一领导
我国的大学城图书共享系统主要采取“中心馆+分管模式”和“分馆并列模式”两种形式,决策由各馆民主协商讨论研究而做出。若高校均从自身需要出发,拟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则很难通过协商得出统一定论,导致图书资源共建共享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
(二)主观因素
1、心理隔阂
共享经济以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为基础。大学城高校间由于缺少交流,知识水平和承受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心理隔阂。较低的相互信任度直接导致主动性不足。比如部分本科生不愿去专科学校借书,怀疑图书内容的深度;专科生多侧重技术的教学,认为本科图书馆内的资源学术性太强……由于潜移默化的心理作用,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到图书共享的尝试中。
2、大学间的利益权衡
私立大学多为营利性组织,在造福于学生的同时会考虑自身利益。公立大学财政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具有固定的指标。各大学图书馆会就自身资源投入的多少以及从共享模式中攫取的利益进行权衡比较。如发现从图书共享模式中收益小于付出,会挫减参与的积极性,导致图书共享模式难以向前迈进。
五、对策
(一)统一化运行程序
形成统一领导,建立大学城图书资源共享联盟,协调开展大学城高校图书共享建设相关工作。各高校间定期交流沟通,分享共享模式建设中的心得。图书联盟积极发挥长期监督作用,采取公平公正的态度解决图书共享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同时制定相关规范制度和激励机制,激发各高校参与图书资源共享建立。
(二)拓宽资金来源
政府作为资金的主要来源方,要确保财政投入资金的长效持久,以期为图书共享模式提供厚实的物质保障。高校自身也应积极吸引社会资金的注入,争取企业的支持,个人资助等等,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灵活的筹资机制。
(三)引进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
针对实体书的购置协调采购、联合编目。采用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分析学生需求和本校图书种类。各高校应根据本校重点建设学科实际,加强藏书的专业深度,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各馆间优势资源互补,有效减少高校相关学科信息资源的重复购置现象。对于电子资源的购买,实行联合采购,以期缩减经费和人力支出。
(四)政府政策支持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用战略的眼光设计可实施方案,积极推动高校间协商交流及利益共享。制度上,为图书馆共享提供积极的制度支持;经济上,加大扶持力度,固定分配财政资金,以积极推动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立场上,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各高校的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以促进图书馆建设的顺利进行。
(五)校际间加强交流,减少心理隔阂
高校应改变原本的封建的独立的办学态度,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办学新理念,力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图书资源共享合作关系。从全局出发,统一观念。从思想上达成共识,相互沟通,恳切商谈;对共享模式施行中产生的矛盾和分歧积极协商,以期形成统一思想,激发参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