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019-11-29陈博许杰昊
陈博 许杰昊
建德市土地测绘勘察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浙江建德 311600
从土地整治的实施实践来说,实现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作用,优化了区域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区域的生产环境。不过在土地整治项目运营实际反映出各类问题,尤其是规划设计方面的问题,需要加以完善和改进,进而推动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
1 土地整治分析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土地整治规划》相关要求,对农村地区田、水以及路等实施综合整治。对生产建设环节挖损土地和塌陷土地等进行复垦;对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复垦;对未利用的可作为农土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在具体实践中主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开展平整土地和归并零散地块等工作,规整农村居民点用地。结合农业发展需求,建设农田以及农业配套工程,比如道路和机井等。除此之外,界定土地权属以及地类和面积,开展土地变更调查以及登记工作[1]。
2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整治缺乏技术和材料创新
土地整治作为比较系统的工作,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内容,需合理灵活地综合运用各项整治管理技术和方法。在新时代下,我国的土地整治工作已从以往仅仅提升耕地面积的现状逐步改变为提高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并重的方向发展,并更加重视对其中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这种适应形势的变化需要更加新型的技术和材料作为支持,然而在现在的土地整治工作中缺乏对于技术和材料的创新。
2.2 设计环节的沟通不到位
从项目的实施层面来说,因为前期设计环节的沟通不到位,项目规划设计和审批以及论证时间很长,使得项目开工实施时整治范围内的部分内容已经实施,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到位,使得土地整治项目难以有序开展,造成设计变更。
2.3 前期工作不扎实
一般来说,土地整治项目的建设规模都比较大而且地形很是复杂,项目的预算少并且任务重,对规划设计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若前期工作不扎实,没有做好各项基础资料的全面整理,则会影响着整治项目的成本以及实用性。例如,土地平整工程设计实践,只开展了地形测量,同时按照地形图,借助CASS软件和其他软件,开展土方量的计算,没有开展土层普探以及特殊地块测量点位的加密。由于缺少完整的信息资料,很多设计人员多凭借经验和标准开展设计,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质量不高[2]。
3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策略
3.1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法,增强环境意识
想要从根本上改善土地整治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必须要参考其他国家对于开展土地整治的成功案例和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生态保护纳入法律范畴,使之成为土地管理法中的一部分内容,促进全社会对于生态建设和土地管理的法律意识。从法律层面来看,国土管理部门要与环保部门、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等多部门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工作中的合作,提升在生态保护立法的主动权,推动土地整治进程顺利进行,并实现生态保护的总体目标。除此之外,土地管理人员应大力进行生态建设宣传,对生态建设的重要性进行自上而下的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土地管理体制内的知识培训[2]。从绩效管理、人事管理和思想管理等方面作为入手点,培养土地整治工作者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例如,在洞庭湖周围进行土地整治时,湖南省政府充分利用双微平台,对洞庭湖的美丽生态环境进行了宣传,整体上增强了相关人员对洞庭湖生态环境的了解[3]。
3.2 统筹城乡、多规合一,确定区域功能
从现阶段的发展实际来说,城市化步伐加快,很多农村地区面临着土地整治,通过此方式调节城乡矛盾,进而带动农村区域的经济发展。若想保证土地整治工作的高质量开展,要将城乡作为整体,均衡投入和产出比例,同时平衡基础设施以及经济建设等的差异。目前来说,土地整治内容已经不再局限于开发和整理以及复垦等,逐渐转变为综合整治,实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力抓手以及平台。若想实现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必须要做好城乡统筹,将农业规划和水利规划以及村庄规划等,统筹在一张图上进行分析,实现多规合一,整体推进部门计划实施工程,实现整体设计和各个部门共建等目标,确保工程项目开展的效益。
3.3 采用生态技术,创立生态技术平台
改善生态问题建设,需要在开展土地整治的过程中大力引进采用生态技术,创立生态技术平台作为技术支撑。首先,应用生态技术需要解决具体的土地整治方案,针对不同的区域和层次开展相应的技术应用,同时也需要更多地综合分析与实际土地整治中的生态建设问题,制定可行的工程措施和工业技术,以最大化地降低土地整治对周围河流、湖泊和城市面貌的影响。充分利用缓冲带技术,防护林技术,间作套种技术等生态技术改良土地治理性能,增强生态建设的可行性;其次,在土地整治工作中推广生态建设技术应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3]。土地整治部门要把生态技术的推广与土地整治的总体规划,控制规划和专项规划紧密结合起来。
4 结语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影响着此项目的开展效益,因此要做好认真的把控。在具体实践中采取以下措施:统筹城乡、多规合一,确定区域功能;贯彻因地制宜的理念;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注重前期调查;增强规划设计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