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科普创新模式探索小议*
2019-11-29李红香骆金亚张剑兰邓永龙容自远
李红香,骆金亚,张剑兰,邓永龙,容自远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广东 佛山 528216)
环境问题关乎人类生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环境保护需要公众自觉、主动履行环保责任和义务,主动积极参与到环保中。因此,加强宣传与教育是鼓励公众参与环保的重要手段,让环保理念真正深入人心。如何通过环保科普教育提升公众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营建“公众环保、大众参与”的氛围,这就需要把握环保科普工作的方向,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有针对性、长效性、精准性地进行科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的环境宣传教育需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及时作出新部署新安排,增强公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文试图利用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当前科普工作的状况和公众参与环保时出现的问题,探索出长期、有效、精准化的科普模式。
1 公众环保参与现状
据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2018-06公布的《公民环保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环保行为是“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选择“随大流”的受访者比例比较高,这造成了公众在环保实践中缺乏积极主动作为[1]。也就是说,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多的人存在被动或从众心理。公众并没有根本意识到环保是社会公德的重要表现,是每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通过查阅近些年研究文献发现,不少研究人员对公众参与环保意识主动意识不强、主动参与缺乏的问题有着同样的见解。王晓晶[2]提出很多人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认为应当保护环境,但一旦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上则不尽然。马开源[3]认为,当前我国一些公众仍然认为环境问题是国家政府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因此,在遇到环境污染或破坏行为时,通常都会采取漠视的态度,不能主动积极制止,没有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沈秋华[4]同样认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仍然较为淡薄,往往是说得多,做得少。温力辉[5]提出,公众参与行动以被动参与为主,缺乏主动参与。只有当自己利益受损害时才可能参与到环保中来。可见,公众主人翁意识缺乏,个人环保素质较低,绿色消费、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很难塑造,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2 环保科普工作现状
我国的环保科普事业自开展以来取得了较大进步,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人员与经费投入也日渐增长。但是从公众参与情况看,科普工作依然需要加强,尤其在科普形式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而且很多学者也指出了环保科普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2.1 宣传形式单一,宣教资源特色不足
当前环保科普宣传基本是以建设科普基地、制作挂图、举办讲座、办培训班、发放广告、制作手册等比较传统的方式开展,整体来看科普内容比较分散,没突出重点,形式单一,不能吸引公众的兴趣,导致效果一般。而且宣教资源的创作上脱离当地实际,脱离当地群众需求,且数量不够多,质量待提高。
2.2 宣传受众未区分,科普针对性不强
公众对科普宣传的接受情况受其本身的居住环境、职业和文化程度等的影响。从受众来说,目前环保科普的受众主要集中在一“老”一“小”两头,其他年龄段人群的参与热情不高。这说明环保科普宣教并没有区分受众,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因此,环保科普必须依据公众的不同需求,结合他们的兴趣点制订宣传方案,这样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形式大于内容,未形成长效机制
当前环保科普工作缺乏长远部署,甚至出现形象工程,走过场,造声势,开展“阵风式”科普,只看重形式,忽略了长远与实际效果。建成的科普基地成为面子工程,后续管理与资金支持均不到位。种种原因导致科普效果极为有限,公众的参与性自然不高。
2.4 地域差别大,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疆域辽阔,区域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也要求我们在环保科普工作时要重视地域差异。比如农村与城市之间,农村更为关注的是秸秆燃烧、大河污染、农药喷洒等问题,而且受众文化程度等都有限,整体来讲科学知识基础薄弱。但是城市则更关注的是大气、垃圾污染、绿色消费、低碳出行等问题。所以,科环保科普必须注意受众差异情况的存在,不搞“一刀切”,科普宣传才能做到有特色、见实效。
2.5 科普水平较低,考核机制不健全
目前环保科普基地重创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另外还存在环保科普工作考核机制不健全、工作量化有难度、工作成效难明确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环保科普工作实际效果的发挥。
3 环保科普模式探索
环保科普模式的建立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同时要针对受众的不同情况进行科普,做到长效化、精准化。
3.1 构建个体—家庭—社区三主体式科普闭环模式
环保工作需要充分调动每位公众的积极性,要每一位公众都自觉参与。我们要构建长期有效的环保科普工作机制,就要建立以个体带动家庭,以家庭联通社区,再以社区影响家庭,以家庭劝导个体的“个体—家庭—社区”式的双循环科普模式。建立以社区宣传为中心的宣教阵地,对各个家庭单位进行上门对口宣教,实行家庭环保积分制,对履行好的家庭进行适当奖励。
3.2 构建城市、农村差异化的科普宣教之路
由于城市、农村之间的差异,所以我们的科普工作也要针对其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科普宣教方法。农村的环保科普在宣教资源的创作、宣教形式上一定要适合农民实际,选择农民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与歌舞、样板戏等当地特色相结合。从他们比较关心的环境问题入手,比如饮用水安全、食品污染、土壤污染、畜牧养殖、秸秆焚烧等环境问题。城市科普更多的是要充分整合社会力量,发挥科普基地作用,利用企事业单位、当地高校等资源进行环保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等。
4 结论
环保科普模式的构建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注重区域差异、个体差异,并开发社会之力,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依据公众的居住环境、职业、文化程度等的不同制订科普方案,避免“阵风式”科普。在构建科普模式时,本文提出了构建“个体—家庭—社区”循环式科普和“构建城市、农村差异化科普”的科普模式,营建“公众环保、大众参与”的生态环保氛围,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