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林工程质量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2019-11-29赖昌桂黄锦程
赖昌桂,黄锦程
(江西省崇义县林业局,江西 崇义 341300)
1 引言
随着近些年我国林业工程的规模化、数量化、多元化、专业化发展,营造林工程在生态环境改善、林业资源保护、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毋庸置疑。虽然基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营造林工程取得一定成效,形成相对完善的技术应用与质量管理体系,但从整体层面来看,仍存在一定因素影响营造林工程质量。对此,林业部门面对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要求,加强营造林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有针对性落实质量优化对策势在必行。
2 影响营造林质量的主要因素
2.1 政策因素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与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五位一体建设”、低碳经济、绿色发展等相关政策得以贯彻落实。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以及规定,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活动中,将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调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开展造林、绿化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林业事业的高速发展,使营造林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数量化、多样化发展态势,营造林质量逐步提升。但由于尚未形成完善的营造林工程法律体系,使工程的组织开展过程中缺乏法律支持,影响营造林质量监管;加之部分地区缺乏精细化的政策设计,在营造林任务执行过程中存在工程变更问题,影响营造林质量。
2.2 环境因素
林业工程,尤其是营造林工程是直接作用于地球表面上的工程,加之工程对象为林木,工程目的为环境绿化与保护。因此,营造林质量受区域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包括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就西部地区、东北部地区等营造林工程而言,所处环境多以盐碱化、沙漠化土地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营造林提出了更高要求,成为影响营造林质量的重要因素。
2.3 技术因素
在营造林工程中,营造林技术的科学应用是保证营造林质量的前提与基础。营造林作为综合、系统、长期的工程,涉及到的技术相对较多,包括树种选择技术、木苗栽培与移植技术、木苗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与此同时,在营造林工程中,区域环境不同、营造林类型不同,所应用的技术也存在较大差异性。这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保证技术应用的科学、合理与准确。目前,多数林业部门营造林技术水平仍相对较低,在实践过程中存在地质勘察不到位、营造林设计缺乏、林木品种选择不当、营造林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导致林木成活率低,病虫害威胁大,影响营造林整体质量。
2.4 管理因素
在营造林工程中,营造林管理与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是营造林质量提升的根本保障,贯穿于整个营造林生命周期。随着近些年林业工程的不断发展,虽然形成了较为系统与安全的管理体系,但整体管理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例如,在营造管理过程中,适地适树管理意识的缺乏,易降低营造林设计质量,不利于树种的科学选用;数据管理意识的缺乏,易出现数据信息虚报、重报、错报等现象的产生,对营造林规划、管理与审核产生影响;监督管理工作的不到位,容易降低工作人员对营造林的重视,使其在实践中缺乏综合分析,出现操作不规范、技术标准落实不到位等现象,不利于营造抚育质量的提升,易出现资源浪费、营造林形式化等问题,对营造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产生重要影响。
2.5 资金因素
营造林是一项技术与管理并重的工程,在实践工作中需要有关部门加大技术、人员、物质资源等的投入力度以确保营造林质量的达标与提升[1]。但是在区域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在资金与资源配置上存在不均衡现象,资金分配多集中在经济增长、工业制造、科技研发等领域,对林业的投入较少。虽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加大了第三产业建设力度,但相对于文化、旅游、贸易、服务而言,林业仍处于资本配置弱势地位,加之林业工程的高要求发展对资本的需求不断加大。因此,资本投入成为影响造林质量的重要因素。
3 提升营造林质量的优化对策
影响营造林质量的因素有好有坏,对此在林业工程实践中应遵循“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取精去粕”等原则,从多层面、多角度入手,制定与落实优化对策,以提升营造林质量,促进营造林健康发展。
3.1 提高对营造林的重视,加强政策与制度落实
在林业工程营造林质量提升过程中,相关部门应从意识上重视营造林及其质量管控,并能够在实践工作中促进现有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度的落实。例如,林业部门可根据我国林业“十三五”改革发展规划,立足区域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十三五”营造林规划,明确阶段性营造林发展目标,阶段性营造林具体措施,营造林重点项目,营造林投入标准等,发挥政策指导作用。与此同时,注重林业工程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构建营造林法治体系,以立法为依据,如《中国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制定地方性《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营造林管理办法》、《营造林质量考核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加强营造林管理,提升营造林质量,降低营造林违法行为的产生。
3.2 根据区域特征与需求,进行工程规划与设计
针对环境因素对营造林质量存在的影响,可通过加强营造林工程规划与设计消除不利影响,提升营造林成功率,保证营造林质量。在此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在明确认知营造林特征与作用的基础上,树立规范意识、责任意识,落实工程规划与设计责任制度,以明确工作职责,调动工作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与此同时,以科学理念,包括可持续发展理念、效益协调发展理念等为指导,加强对区域环境的调查与分析,在了解区域环境(包括地质条件、土壤条件、水文条件等),产业格局、市场需求等的基础上,遵循适地适树、科学布局、物种多样性、集约管理等原则,进行营造林规划,为营造林工程组织开展奠定良好基础[2]。
3.3 创新营造林工程技术,促进技术应用与推广
面对技术因素对营造林质量的影响,相关部门应注重技术应用的适用性、科学性、创新性。能够从营造林工程整个流程入手,发挥营造林技术优势。例如,在混交林、抗病害营造林技术纳入营造林工程硬性指标,促进相关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与推广;落实种苗检验、检疫技术,避免假冒伪劣树种与树苗在营造林中的应用;推广抗旱、抗病重造林技术,提升木苗成活率;有针对性应用飞机播种造林技术、分殖造林技术、大树移栽技术、幼林抚育技术、幼林管理(间苗、抹芽、修枝、除病虫害等)技术等,提高造林成功率,打造优质森林[3]。
3.4 加强营造林工程管理,提升营造林监控力度
从营造林全生命周期入手,加强营造林质量管理与监控。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需对营造林工作流程具有全面地了解与掌握,从而树立营造林管理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质量管控意识,提升营造林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并在此基础上,从组织结构、制度、技术、审查等多层面出发,进行营造林管理质量与效率的提升。例如,建立营造林专业化管理团队,落实项目管理理念与方法,做好木苗选择、木苗培育、整地播种、幼林抚育、营造林质量审查等工作;通过制定与实施责任追究制度、激励奖惩制度等规范与指导工作人员行为,提升员工参与营造林管理的自主性;善于利用先进技术,如信息技术、远程监控技术等,加强数据信息管理、现场管控等[4]。
3.5 加大营造林资金投入,注重员工技能的培训
根据林业工程任务目标,加大营造林资金、资源投入力度。例如,以财政投资为主,引入社会资本,实现资本来源的扩宽;注重林业企业、林业合作社等的培育,发挥营造林合力,构建营造林可持续发展路径;加强造林与绿化宣传力度、教育培训力度,促进理念、技术等的推广;做好技术人员培训工作,构建高素质、高能力营造林队伍,为营造林工程开展奠定良好人才基础等[5]。
4 结论
营造林质量的提升是林业工程建设所应关注的重点问题,在推动林业工程优化、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重要意义。对此,应加强对营造林质量管控的重视,并积极参与到营造林质量问题研究中,从而能够直面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问题处理与改善,以确保营造林健康与优化发展,实现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助力林业事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