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在园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探讨
2019-11-29叶林盛
叶林盛
(厦门城优建设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
1 引言
城市园林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自然资源工作主旨的引导下,加强城市园林建设,提升园林植物品质和景观效果,一直是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植物的生长状态直接关系到园林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染,因此,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保证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提升整体园林景观效果,是当前城市园林建设的首要工作任务。影响园林植物生长的因素较多,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病虫害问题,有效防治各种植物病虫害是加强生态园林建设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信息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病虫害防治技术也有了重大突破,生物防治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我国园林病虫害防治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生物防治能够持续有效地抑制病虫害的危害,对有益生物不产生危害且不污染生态环境。本文将针对生物防治技术在园林病虫害防治应用上展开分析,阐述生物防治技术的基本内涵,分析生物防治技术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积极作用,最后探究生物防治技术在园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具体应用。
2 生物技术的基本内涵
生物防治技术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发展离不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生物防治技术以现代生命科学为主要依据,在其他一些科学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广义的生物防治是指利用一切生物手段防治病虫害。狭义的指利用微生物的拮抗作用,杀死或抑制病虫害的生长发育对其进行防治。应用微生物防治园林病虫害,其机制主要包括竞争作用、抗生物质的作用、寄生作用、捕食作用及交互保护反应等。
3 生物技术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积极作用
在园林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效的应用生物技术,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生物防治简单理解,就是用一种生物对付另一种生物,主要包括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通过生物物种之间的关系,有效地用一种生物抑制另一种生物,从而起到保护环境和减少农药等化学防治技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生物防治通过利用有益生物对造成病虫害的有害生物进行有效的控制,有助于提升病虫害防治的可持续性控制。利用天敌,从病虫害的源头上进行有效地防治,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方法,生物防治利用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学现象和某些生物学特性,以防治园林病虫害。
(2)生物技术较传统的防治方法相比,有着较大的优越性。传统的防治方法包括运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或者通过分析病虫害的生活习性后,进行温度和湿度的调节等,进行具体的病虫害防治。这些防治方法,尽管能够防治病虫害,但是大量的使用化学药品,和通过改变温度、湿度等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也给园林植物的生长造成不利影响,导致了生态环境被破坏,造成新一轮病虫害的出现,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3)生物防治技术较传统的防治病虫害技术相比,能够很好地保障使用者和周围生物的安全,保护自然环境和节约资源,减少农药残留,保障植物的安全性,生物防治技术目前能应用于防治多种不同类型的病虫害,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和可持续应用前景。
4 生物技术在园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1)可以通过保护和培育病虫害的天敌进行有效地生物防治应用。这也是当前最为简单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应用,通过保护病虫害天敌,让其进行自然抑制。进行这一具体工作时,应当明确分析在园林植物中害虫的种类和生活习性,根据当前害虫的数量、大小和范围等,在不破坏生物链平衡的条件下,实现有效的病虫害防治。相关工作单位既要注重保护病虫害的天敌,也可以通过培育的方法增加害虫天敌的数量。例如椰心叶甲的生物防治,通过利用椰心叶甲啮小蜂和椰心叶甲蛹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椰心叶甲啮小蜂羽化、交配后,雌蜂将产卵器插入蛹体,让多头雌蜂在寄主上产卵,从而将卵聚集在蛹体皮下脂肪组织中,利用生物天敌,有效地进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但是培育害虫天敌应当充分考虑其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要对害虫天敌进行深入的研究,预防风险问题的发生。对于害虫天敌的保护,在后续的防治过程中也应当选择合适的药物,在有效地防治害虫的同时,不会对害虫天敌造成较大的影响。
(2)在园林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可以通过人工诱杀的方式。人工诱杀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可以通过植物本身进行诱杀,可以选择种植一些能够诱杀害虫的植物,例如捕蝇草等,通过引诱害虫进行诱杀。另一种方法则是可以通过人工信息素的方式,对害虫进行引诱,通过人工释放相同的信息素和信号,引诱害虫,之后再进行集中消灭。人工信息素的诱杀是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持的,通过对部分害虫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分析,将其信息素进行有效地复制,从而引诱害虫,集中消灭,达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例如榕管蓟马的防治,由于榕管蓟马生活周期短、产卵量大、扩散范围大、繁殖迅速,在植物身上繁殖后,很难去除,加之其体积小,用一般的化学防治方法很难做到有效的去除,再加上这一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往往成为植物病虫害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生物防治中运用色板诱杀和信息素引诱相结合的方式,选择黄色、蓝色的色板,调整悬挂密度,吸引病虫害,再集中进行消灭。
(3)要想有效地提升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还应当注重培养和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在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时,应确保工作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科学的管理意识、较为高超的养护工作和管理工作技巧。相关企业应积极的举办专业知识培训会,加强对工作人员专业技术的培训和进修,为工作人员提供学习和实操的场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大力提升工作人员的生物防治技术,推动工作人员能够较为灵活的运用生物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工作人员还应当积极的进行工作技术交流,对工作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资源共享,了解园林植物的生活习性、环境适应性等多种因素,更好的掌握粉虱、蚧壳虫等多种病虫害的生存习性、繁殖状况,从而在保证园林植物正常生长的条件下,有效地对病虫害进行全面的防治。例如在对黄杨尺蠖进行防治工作时,工作人员可以结合冬季清园工作,通过中耕的方式,将这类害虫入土越冬的虫蛹进行消灭,从而达到既能消灭害虫,又能够有效地提升土壤通透性,为园林植物的生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在进行施肥浇水工作时,工作人员也应当确保肥料符合生物防治的有关要求,避免因过度施肥引发的缺素症等问题,防止因工作不当导致病虫害问题的出现。
(4)应当加强对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创新。生物农药的药效和化学农药类似,都能够有效地防治病虫害,但区别于传统的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减小了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破坏,能起到较好的环保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应当鼓励创新研发生物农药,运用更高新的技术,从自然界的动植物中提取成分,确保生物农药的安全性。注重研发对人体伤害较小,杀虫效果好的生物农药。实验室和相关研究机构应当首先对病虫害的种类和园林植物的生长状况和环境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把握,进行综合性分析,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出符合生物防治要求的农药产品。生物农药研发后,应当进行试验田的有效实验,确保生物农药不会破坏生态环境,保证生物农药杀死病虫害的效果。通过反复的实验,不断地调整生物农药的配比和含量,最后创造出效果最佳、质量最好和性价比较高的生物农药产品。在进行实际的喷洒农药工作中,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进行农药和水的严格配比,确保工作人员工作态度的严谨和细致。
5 结语
生物防治技术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能够提升病虫害防治的质量和效果,能够减小传统防治病虫害手段对自然环境和生态造成的破坏,同时,生物技术的有效应用也推进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人员应当加强对生物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从而更好地为园林植物生长提供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