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图书出版中的问题与思考
2019-11-29李先慧
李先慧
1 教育图书的分类和趋势
笔者以自身的工作实际,对教育图书分为3类,第一类是教材,第二类是教辅,第三类是工具书。教材而言,其出版问题的发展趋势几乎是稳定不变的,教辅资料发展逐渐走向智能化、多元化,工具书发展也是趋于多元化。
教材是国家教育部审定的,地方采购的用于教学的基本元素,是考试的根本依据,教材是基于学习需要,市场开发的一类基于教辅的辅助学习资料,工具书是基于学习需要的统一审定的教育资料,是国家审定和定量的一类图书。三者都是目前学生学习的常见书本,但是在出版问题上都出现相同或者相似的问题,给教育的权威性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现在来看,一本策划到位的培训图书,当年销售往往超过几万册,这让很多的出版社嗅到了教师教育图书的巨大潜力,进而纷纷进入这个市场。随着国内众多出版社的不断涌入,每年出版的教师教育新书品种迅猛增加,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类似的选题跟风重复出版。一个小学语文的名师名课选题,在电商平台上至少可以检索到50种以上的类似图书。一些图书,打着“必备”“有效”“高效”“艺术”等字眼,噱头大于实际。由于课程培训产生的粉丝效应,各家出版社竞相高价争夺全国名师,也导致了对作者资源的过度挖掘。抢手的作者,一个选题简单更换包装后,往往会在不同出版社重复出版。这些图书质量往往得不到保证,甚至于教材,各个版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借鉴甚至于抄袭跟风。
2 当前教育图书出版的问题
2.1 非法经营情况严重
出版事业应该是一个重要的事业,涉及到学术和版权问题,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作为以国家管理为依托的事业单位——出版社,也出现非法经营的情况,在2014年国家统计的数据显示,全国各地区出版设(出版集团除外)共计出书12.56亿册,比较2008年减少46%,其中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文件,全国出现28%的出版社有跨领域非法经营的情况被警告、处分。
作为其中的支柱,教育图书出版情况也是如此,为何出现这样的原因?首先是非国有出版集团增加,跨国出版社也瞄准中国市场,教育领域的大洗牌,开始依赖于智能教育,出版社的盈利情况不佳,在2014年安徽某地区出版社在合同期限外出版某书,被新闻出版总署通告,而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地区已经是发生数百起。
2.2 市场混乱,监管不力
首先发行主体鱼龙混杂, 滋生不当利益链条。市场上很多不具有印刷资质和出版资质的文化公司,为了开拓市场,公开发行盗版图书,其中主要是教育图书为主,其盗版图书涉及到学校、新华书店、网点和各大个体书店。在2012年的市场调查中,85%的盗版图书充斥着全国三万个中小书店,也就意味着学生购买的图书多半都是盗版的,这对于本身盈利薄弱的出版社而言,就是一个较大的冲击,而且对于教育图书而言,要求都是以高的质量和适应性,但是利益的趋势下,现行的很多图书都是内容较差,没有审核,甚至排版错乱,知识错误,字体字号错误等等。例如早前湖南省“扫黄打非”办公室对在长沙两家印刷厂查获的18 万字的盗版暑假作业检查中发现,错字、漏字等各种错误几乎每页都存在,近200处, 超过国家标准近10倍。尤其很多教育图书打着中高考考纲分析的幌子进行图书售卖,实则都是盗用别人版权或者胡编乱造。市场如此混乱下,学生获取的知识点是否有效都是值得商榷的,然而这些非法链条几乎都是公开存在,同学校进行合作,统一采购,无视市场监管。
2.3 教育图书定价超出群众心理预期
上文中我们探讨了,盗版图书猖獗,严重影响了一些正规出版社的利益,但是反面思考,作为正规的出版社,其高定价也是群众脱离他的原因之一,以一本《新华字典》为例,定价高达50元,详解版共计4册,每一册都是高达150元,《王后雄学案》这类市场使用率较高的图书竟然售卖80元一本,盗版价格只要23元,在湖南卫视报道,薛金星教辅自身构建团队制作盗版图书,进行售卖,追究其原因是因为与出版社合作,高定价使得市场需求太低,逼不得已进行盗版图书。
2.4 面临境外跨国出版企业竞争
这些年国外的教育集团和出版集团都瞄准中国市场,获的高额收益,虽然国内的出版行业发展不利,国外通过高质量为标准,在国内市场十分火爆,比如《nature》杂志,在国内已经开始转型教育,虽然同传统的教育辅导书有一定的差别,它的定位是面向高校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或者做前沿研究的学者、本科生。刊登国内最新的研究资讯,通过专家点评的方式,迅速占据高端教育市场。
同样的,国内的基础英语教育都是千篇一律的方法,在2012年美国声思集团开始在中国的基础英语教育图书领域,地道的教学方法和知识归纳,一年销量为25亿册,国内方面,一般都是传统的图书出版模式,缺乏专业的队伍,没有同强有力的文化传媒公司合作,图书质量一直上不去,在国内已经成为一种规律,图书内容千篇一律,导致了外国市场进入的十分迅速。
2.5 面临国内其他行业的竞争
目前,我国出版业具有较高的利润水平(与出版社利润水平不高是两个概念)。由于教材教辅市场利润较高,在市场经济中,资金总是不断地从利润低的行业流向利润高的行业,追求高的资金利润率是市场经济中资金流动的规律。现在,有些实力雄厚的报业集团已经进军图书市场,例如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经济日报社、求是杂志社、南方日报社、羊城晚报社、新民晚报社等报刊巨头相继办起了自己的出版社。而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也开始涉足出版业,如诚成文化、科利华、东宇及一些房地产公司已深度涉足出版领域。入世后,与出版业有一定关联度的广播影视等行业,以及商业利润较低的产业,极有可能抓住图书市场开放的机遇进行产业扩张,利用各自的优势进入出版行业参与竞争,给行业带来威胁。
3 教育图书出版的相关思考
3.1 教材出版方向需明确化、系统化
首先要明确产品出版服务的读者对象, 并不能全部兼顾,这样是无法打造高配置的图书的,很多教育图书的定位是十分不明确的,不知道自身的立足于助教读物,还是助学读物; 其次要明确提供产品的形态,即图书的类型, 有的课内同步图书,可能掺杂太多的课外读物在里面,有的工具书竟然掺杂解读性、同步性、方法性,这都是不合理的,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对于图书的分类越细,一方面要贴合教育,另一个面要基于教育的一个开拓,而不是将专题、同步辅导和课外阅读工具书融合在一起,这并不是一个良好图书作品的初衷。
在明确定位之后, 出版过程中更要形成体系性和持续性。即要立足于本土化,什么是本土化,就是基于地区的教育实际,进行教育图书的出版,比如同样是人教版的教材,但是每一个区域的考点方式都是不一样的,然而很多图书出版公司没有重视到这一点,这是一个很大的不足之处,所以我们应该从本土需求入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样才可以有效的规避消费者的排斥心理,才能打造原汁原味的教育图书。
3.2 匠心工程,融入其中
现在的出版社在出版教育图书过程中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匠心,从现在市场教育反馈来看,很多图书都是千篇一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为了节省图书编写的成本,另一方面是为了加快图书出版的周期。但是这样在教育的可适用性上是比较低的,所以从目前市场的教育资源来看,很多大品牌依然是大品牌,小品牌依然无法得到长足的发展,就是他们没有将匠心工程融入其中。要想突破这一垄断,就应该将心思转向图书的质量这样企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教育图书才有好的市场前景虽然说现在是科技的时代,教育的方式已经发生了转变,很多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资源已经让教育图书失去了原有的历史舞台,但是实际上我们反过来来看,正是因为传统的教育图书不能满足现行的教育需求,才会有这样的一种淘汰现象的出现,只要一开始所有的图书都能够立足于教育的实际去进行业务上的发展,无论现在或以后,必然也不会被市场淘汰。因此笔者认为好的教育图书要想立足于市场,最终还是需要依赖于其品质。
4 结语
教育图书出版问题是现在出版行业的一个通病,笔者认为要想教育图书立足于市场,不被现代化的教育科技淘汰,应该从自身质量和市场去立足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