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国家形象的视觉呈现和叙事策略研究
——以《将改革进行到底》为例
2019-11-29刘奥衍
刘奥衍
1 国家形象宣传片的界定
20世纪初,美国克里尔委员会拍摄了第一部带有国家形象宣传意味的影片,被认为是国家形象宣传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宣传片是传播者有意选择某些信息,利用现代传媒有意识地说服观众,并且具有影响力的一种片型。学者汤天甜将其定义为“一种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展现国家形象的艺术形式,它基于清晰的自我定位,从历史、政治、文化、经济、人文等方而提炼索材,通过代表性镜头语言符号,运用剪辑和音效来增进其视觉冲击力和染力,达到树立国家形象、传达民族文化之目的。[1]”
2 《将改革进行到底》的视觉传播分析
2.1 视觉呈现
形象宣传片的首要任务是象宣传形,在主题上采取合理的视觉表达可以使宣传更加有效,摆脱传统形象宣传只为上层服务的逻辑,转向为观众服务。本部分结合《将改革进行到底》的部分内容,从故事情节,时空环境,人物形象3个方面对该片进行解构。
1)故事情节。做宣传的最好方法就是讲故事,构建一个好故事的最重要之处就是把它绘制出来。绘制故事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描绘情节,情节是故事的基础单位。构成一个故事的,既有主要情节,又有次要情节,这些情节如树根一样相互勾连,枝枝叉叉却又同根同源。这些情节在发展中完善故事叙述,且承担不同的角色。总之,宣传片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越具体形象,宣传片越有吸引力,就越会影响观众。
“30年前,我国西南边陲小镇,15岁的少年卢荣新,在自己的卧室门上写下了几个字‘吉祥红(鸿)运’。然而,40岁那年,命运却把他拖入了深渊”。这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一集中卢荣新案的开篇引入的解说词部分。少年的未来愿景与中年危机形成鲜明对照,巧设悬念。“一般来说,DNA鉴定是铁证,卢荣新犯罪已是铁证。2014年6月,卢荣新收到判决书后,提出上诉,但心中绝望。”这一段让观众感到像当事人一样不安和绝望,“他当时不知道。在千里之外的北京,由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的深刻变革将导致其命运的重写。”他也从上帝的角度交代了故事的发展走向,引人入胜。这种生动的小故事,让纪录片在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呈现出微观张力。
2)时空环境。任何一个故事的发生发展都需要环境。这个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和社会环境。环境的作用是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对当事人的烘托。另外,环境也可以夸渲染气氛,深化故事的主题。
《将改革进行到底》选取了最具象征意味的环境,把文化意义转化为具体符号,用视觉呈现出来,以提升民族认同感。《将改革进行到底》的第一集《时代的问题》片头之后,以一分钟的时间为环境特征突出的作用,选取了中国象征符号:故宫、红太阳、梯田、骏马、沙漠等,从这些环境开始,用短暂的一分钟讲述宏观层面上的中国风土人情,以此领导全篇。
3)人物形象。故事的发展需要人。在正常状态下,角色是故事的主要部分,是导致剧情变化的重要因素。出现在故事中的人会促进情节的发展,进而提升故事的整体叙述性。
《将改革进行到底》中聚焦一个个鲜活的小人物,这些人物具有代表性和一定的象征意义。以片头为例,短短的一分钟里面,有自拍的女人、耕作的农民、基层村民、宣誓的部队子弟兵、工人、医生、病人、京剧演员、运动员、飞行员、学生……这些形象中,既包含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又包含不同身份、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典型形象,他们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他们全部都是饱含昂扬的精神风貌的中国公民。这种小切口的视觉呈现,让画面前的每一位观众都可以“对号入座”,都能找到贴合自身的人物形象,增强情感共鸣。从小处着手,从小事看起,与人民关系也最为密切。
2.2 叙事策略
我们不能只关注宣传片的故事情节。本节将从叙述者,叙事视角和叙事逻辑3个角度来回顾《将改革进行到底》。
1)叙事者。国家宣传片有3种主要类型的叙事者:政府机构,制作部门和片内人物。在《将改革进行到底》中,我们很容易找到三者的结合和互动的力量。有政府部门的政策指导,从制作单位情绪渲染和情节提升,以及各方的自我独白和叙述。
2)叙事视角。巧妙恰当的叙事视角在事件本身的逻辑性和观众的理解层面有非常有效的推动作用,《将改革进行到底》所采用的全知叙事视角,能够更加有效的感知事件、环节或故事中人物所能感知的内心情感。全知视角可以从多角度,多方面自由转变观点,使整个宣传片呈现客观状态。这种看似客观的叙述视角,让观众潜移默化的接受了片中所要传达的价值观。
《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叙述者与宣传片的故事本身无关,观察的立场与故事无关。这种旁观视角,可以从宏观上做出客观的评价。事实上,情绪相对平和的宣传片形象,更能引起海外观众的关注。
3)叙事逻辑。叙事逻辑是指叙述故事的叙述方式。从对叙事时间的把握中可以看出该片的叙事逻辑,即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叙事时间一般有正叙、倒叙、插叙。另外一种叙述时间的方式,就是并列叙述的逻辑。
片中,事件之间没有时间先后关系,串起它们先后顺序的,是一种理解层面的逻辑关系。以《将改革进行到底》第二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为例,这部分从“经济发展新常态”讲起,引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边反映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一边交代当前经济发展中市场的调节占比不够,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力仍然势强,因此需要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这其实是个先说目的,后说原因,先提问题,再求解决的过程。这不仅体现了思想政治全面严谨性的总体框架,更体现了中国深化改革进程,每一步的合理性,切入点的准确性。除了单向叙述之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第三集还讲述了卢荣新的案件,采用平行叙述的双线结构,体现了紧迫的改革进程和生命竞赛的时间线和逻辑线。
3 国家形象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今天,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世界各国之间的互动日益增多。良好国家形象有利于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更加积极主动。在国际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才是明智之举。
3.1 转变观念,传播文化
国家形象宣传在方法和态度上注意区分“宣传”与“传播”。“宣传”是自上而下,“传播”重双向沟通。已经播出的国家形象片中到处都是天安门广场、飘扬的旗帜,过分强调“民族叙事”和“宏观叙事”,使叙事风格过于宏大,叙述方法意识形态化,从而消除了民主赋予双方的平等性。在今后的沟通中,要把“宣传”转变为“传播”,采取一个共同的观点和平等的态度,遵循国际舆论的共同准则,为全人类找到共同的价值观,倡导传播国家形象文化,以适应跨文化交际。
3.2 改变思维,以小见大
国家形象宣传片是以“我”为主体的主动性交流过程,传播目标是“他”或者“他们”,但是如果始终以一种“我和他”“我和他们”的视角进行传播策略的研究,就会使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形成对立关系。转变这种关系在于形成“我们”的传播意识,寻找共同视角。我们应该尽全力挖掘中西文化中的“人”共同精神,体现普世价值。同时体现了西方哲学对中国文化包容性的尊重,从人性的角度探讨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求同存异,寻求文化适应的亲近性,对文化的相互理解。
3.3 改变维度,入乡随俗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如果要传播到另一种文化氛围之中,就必须首先适应受传文化本身的模式。传播应遵循“内外差异”的原则,准确把握受传者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心理。在对外交流中,我们应该主动向西方听众介绍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方法,并为“形象识别”铺平道路。国际观众倾向于倾听丰富的人文故事。在传播中,我们应该尽力淡化对外传播的政治色彩,切实遵循当地的习惯,从他人文化出发,从细节入手,让观众感到耳熟能详使我们的文化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