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活化理念
2019-11-29
(贵州省威宁县第四中学,威宁 553100)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渗透与应用的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
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处于成长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巅峰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受自己情感的影响。以往那些古板老套、一味灌输的教育方式,已无法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单纯的靠背诵来记住语文知识点,反而会让学生感到疲惫和反感。教师如果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学效果就会变得不一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语文带给生活的乐趣,把被动学习的语文教学现状变为主动学习,增加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从而有利于提高语文成绩。
(二)促进学生德育素质与审美能力的提高
生活化教学理念要想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发现每个学生在学习中的成长,课堂中融入生活,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轻松愉快,从而增加他们的生活体验,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力和反应力,不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增加了他们的思维广度,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积累真善美的美好情感,从而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促进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改革
当前,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工作依旧面临着很多挑战,高中语文教学迟迟没有找到突破口。要想早点突破旧的教育体系,就需要把生活化教学融入改革中,以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的中心,对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表达进行观察和分析,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
二、实施语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一)语文教材生活化
语文教材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经过大量语文教师编写而成,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要将生活化教学融入语文课堂中,就必须让语文教材变得生活化。要想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对这种教学方式说不。编写教材时,把教材的重点放在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面,并且要加强语文的实践活动,要把知识点融入实践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让学生更加轻松地学习语文。
(二)语文活动生活化
语文活动的生活化,顾名思义就是指教师在进行活动创作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学习。在语文讲读中主张生活化,就是要在课堂上从课文的方方面面进行讲解,尽力寻找课文中能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结合点,使书本上的内容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又能让学生走进课堂里。语文教师要注意把课堂中有限的见识引入到生活这个广阔的空间,带领学生在生活中轻松地学习语文。
(三)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首先要能够为学生在学习上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需将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纪念刘和珍君》时,如果教师只是从文章背景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长期下去,会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抵触的情绪。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要将此文与学生当前生活进行有效联系。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但在教学中教师还是要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加深学生理解文章所表达意义的同时,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
(四)将课文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
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以结合文中的故事情节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联系,以此融入生活元素,引发学生的共鸣,积极地阅读课文。在阅读中探究课文中运用的叙述方式和修辞手法,以及文中抒发的情感,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前提下扎实掌握课文的主旨思想,学习效率和阅读能力明显提高。例如:在学习《背影》时,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剖析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便可详细表述生活当中送别朋友或者在上火车时的情境,就会有种不舍的感觉,传递出自己对朋友、对家人的那种不忍分离的情感。从文章叙述的父亲送“我”,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深刻体会到浓浓的父爱,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个过程中将课文与生活中离别的情境结合起来,既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加深理解。
(五)运用生活中事物渗透语文知识
初中语文教师授课时融入生活元素,不再机械化地传授语文知识,课堂上更加注重运用生活中的事物渗透语文知识,以此开展生活化教学,创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而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详细剖析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一些描绘风景的课文,多数都是以真实的风景作为叙述对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词语修辞语句,阅读过程中品味文中的字词句,就会深刻体会到作者对风景的喜爱,以自然风光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结 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课堂上,生活化教育方法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不但满足了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满足了高中素质教育的需要。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要善于发现生活中隐藏的语文知识并运用到课堂中来,显示出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魅力,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