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术语competence与competency之细品慎译

2019-11-29沈群英

中国科技术语 2019年1期
关键词:二者术语胜任

沈群英

(四川民族学院,四川康定 626001)

引 言

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改变着传统的职业模式和生活方式,人力资源凸显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最重要资源。“社会要在变迁的环境中求生存,只有依赖其成员达到一定的同构型(共同的态度、价值标准、行为准则、观念等)”[1],这对未来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欧盟(EU)首先构建了21世纪教育蓝图,期望未来人才可以围绕competency、competence发展,推进教育改革,各国纷纷响应。在各国交往、交流、交融中,中外学者对competency与competence还没有达成共识。褚宏启认为两词可互换或者并列使用,表达的是相同的含义,都可以译成“素养”,没有必要刻意区分,在翻译问题上也不必聚讼不休[2];中国2016年发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人将“素养”译为competencies,有人译为competences;也有人认为最该关心的不应是“素养”的叫法和译法。但出于学术研究的需要,有必要对这两个术语进行深描,探明二者所表达的定义、范畴和彼此关系,达成国际理解,继而进行异语术语的对比和翻译,以求译名统一、便于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 competency、competence的理解求同

1.二者的历史化深描

competency是1973年麦克里兰(McClelland)[3]从心理学方面提出的概念,进而competency method和competency model成为公司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的管理手法。1997年1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先后于2003年、2005年发布有关Key Competencies的报告,指导21世纪教育。2002年3月欧盟发布了“Key Competencies for the Knowledge Economy Society”。2010年3月新加坡教育部颁布了学生的“21st Century Competencies”。

competence是1965年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的语言学术语[4]。此词逐渐成为国家职业资格术语,与资格和培训相关。欧盟2005年11月提交“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议案,2006年12月发布“Key Competences For Lifelong Learning-A European Reference Framework”,2010年又发布“Key Competences for a Changing World”,指导欧盟各国推进教育改革。

可见competency、competence原为心理学、语言学、人力资源管理术语,如今用作教育概念。术语由符号(语词)、概念、定义组成[5],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盟的相关文件中key competencies与key competences并存,有待对二者探幽抉微。

2.二者的语境化深描

通过术语在线(http://www.termonline.cn)查询,competency属管理科学技术与心理学范畴的英语术语,其规范用词为“胜任力”;而competence是语言学、管理科学技术、微生物学、遗传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海洋科学技术、心理学范畴的英语术语,其规范用词为“语言能力、胜任特征、感受态、感受性、反应能力、搬运力、胜任力”。 可见,competence比competency语域使用更广,但目前两词作为教育概念还没有形成规范的汉译名。

3.二者的细节化深描

从符号来看,competence亦作competency(今罕)[6],指做事能力或令人满意的技能;competency同competence,意为能力[7]。从词源而言,二者源于拉丁语competere,com-意为“一起、合力”(together),-petere意为“追求、奋力向前”(to seek,drive forward)[6],表明二者“适应环境而合力奋斗”之原初义蕴;二者的词根compete有竞争[7]之意,因而二者有“足以应对情境、工作之竞争力”的内涵。可见二者是同一概念历时化的两种符号表征,语义基本相同。然而中外专家学者对二者内涵和外延聚讼不已。一些学者认为二者语义具有本质上的通联性和趋同性,二者的不同选用缘于使用者偏好罢了,如王江磊认为美国作者经常用competency、competencies,而英国作者则用competence、competences[8]表达同一概念;王娟提出主张行为观的学者经常用competency,而赞成特征观的学者经常用competence来表述胜任力[9]。不过一些学者认为competency与competence内涵外延有别。麦克里兰认为competence 是一个包含知识、态度及技能等相关因素的集合,与工作绩效密切相关,可以用公认的标准来衡量,还可以通过培训和开发来改进提高,而competency是区分特定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克莱姆普(Klemp)认为competence是一个人在工作中取得有效、卓越绩效的潜在特征,是个体具有的使工作高效或优异的一种状态或综合品质,而competency是那些与高效或优异的工作绩效有因果关系的特征[10]。斯宾塞(Spencer)等认为competency是人在具体工作中潜在的、深层次的特征,包括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和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测量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的任何个体特征[11]。因而有人把competence译为“胜任力”、competency译为“胜任特征”加以区别。

笔者倾向于两个术语相互联系、犹存差异。competence参照outcome(结果)、performance(成效)而言,指人受教育培训后所具备的能导致和影响个人表现更好、更有效的潜在特质,是知识、技能、能力、道德品质和态度等特征的集合;competency相对behavior(行为)而存在,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是应对具体情境时competence中那些直接与活动相关的、发挥职能作用的个体特征的外在表现,不是competence中的所有特征,是可观察、可衡量的行为表现,是区分绩优者与绩平者的个体特征。

二 competency、competence的译法

1.二者同词异译和异词同译现状

借助中国知网翻译助手统计(截至2018年1月18日):competency汉译为“能力”597次、“竞争力”405次、“胜任特征”185次、“胜任力”205次;而competence汉译为“能力”8104次、“竞争力”4475次、“素质”1023次、“胜任力”172次、“竞争能力”371次、“感受态”63次、“权限”52次;competence、competency作为教育概念,源于职业教育、扩至高等教育,盛于基础教育,由欧美辗转至中国,成为教育风向标,指导当前或今后人才培养。笔者查阅与教育概念competency、competence相关的文献,发现二者在国内常被视为用语有别、内涵趋同的术语,存在同词异译、异词同译现象。

2.二者基于术语属性的翻译规范

从术语的科学性和单义性而言,二者分别译为“素养”和“效素”为妙。教育培训是一种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competence(素养)指称教育培训成果(outcome),表述人的综合素养,是人的精神、道德、文化、生理和心理发展取向,是对知识、技能、能力、品格的储藏和蓄积,是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之智商、情商、德商、个人综合素质的统整。competence有赖于competency这个进出口,即素养需要源于实践中效素汇集与提高,又需表征于实践中效素。competency(效素)指具体实践以达到期望效果的一整套可被观察、教授、习得和测量的行为,某教育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与具体教育实践活动直接相关的某些素养表征,足以显现个体之间成效差异化特征。这两术语实质是一个教育人才表述的宏观与微观层面,无论是就业还是受教育,要储备全方位的素养,为当前或未来的个人发展提供必备资源,在具体的实践场景中发挥一些素养功能,表现为直接影响目标或效果的各种效素。

以术语语义的透明性、系统性和简洁性而言,二者分别译为“素养”和“效素”为佳[12]。competence译为“素养”,是“素质”与“养成”的合成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培训理念,隐示素质为素养的上位概念,呈现教育结果实现的情境性、过程性——在社会、家庭、学校等情境教育中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学养、修养的合成,凸显教育内容的丰盈性——既包含知识、技能、能力,还指向态度与人格的培养目标,暗示素养的可教、可学、可测性。“素养” 既是学习、自我修养的结果,也是教育培训的成果,体现“人为”和“为人”或“养心”与“养性”的教育功能——“调养其性情,培养其道德,增强其心智”,可称为个人素养乃至团体素养(教师素养、警察素养、领导素养等)。competency译为“效素”,顾名思义“达成具体成效的素养表征”,后缀-y构成抽象名词,表示性质、状态、情况、行为等趋向,呈现其上位概念素养,效素既为素养的出口实践表现,又为素养丰盈的入口来源,还可辨别优异者与一般者的特质。全民教育和提升人的素养是教育的目标和价值所在,世界各国开始使用素养(competence)来重设课程,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教育结果的素养取向,强调知识、技能、能力与人格品质等在人才整体结构发展中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和谐发展。

但就人才期望而言,competence和competency要避免译为“竞争力”,这一译名隐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现实残酷性。同样二者也不宜译为“胜任力”,顾名思义,这一译名仅限于job、task而言,一个有知识、能力的人不一定胜任某具体工作角色、职业身份。“胜任力”是一种能力或能力中的一小类,这反而把competence所含认知的、意志的、态度的、情感的、动力的或倾向性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等内容窄化了。

三 结 语

competence、competency是21世纪“有文化、有教养、有健全人格”的人才形象,承载着人们对教育寄予的美好期望。“一带一路”为世界教育提供了一个国际交流平台,中外教育致力于创新性合作,这两个术语的跨语传播与应用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的高频词,人们在理解、运用、翻译二词时,要语义求真务实,尽量在特定学科领域统一表达,达成概念定义共识,加速新概念的传播和运用,有利于各国教育合作,培养国际型人才,为“一带一路”乃至全球发展提供适需的人力资源。

猜你喜欢

二者术语胜任
Sweden's Icehotel went all out for its 30th anniversary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基于胜任力生成过程的组工干部培训探讨
译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