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认识推进西华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
2019-11-29
(中共西华县委党校,周口 466600)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四化”协同发展之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推进西华小城镇建设,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精神的具体体现,有利于西华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镇企业发展,发展集约经济;有利于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扩大县域内需,推动县域经济更快增长。
一、推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西华县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城乡一体化?一般而言,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遵循自身发展规律,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及其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实现城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并不是要使城乡毫无差别,而是要消除对立,将城乡纳入一个持续协调发展的完整系统,使全社会共同享受现代文明的成果。
(二)小城镇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意义
实践反复证明,单靠发展大中城市将使城市和农村的两极格局越拉越大,无法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发展。而要泛泛地在农村搞城市化也是不现实的,这必然要求要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找到一个联结点,既能缓冲城市人口、就业、人居等各方面的压力,又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落脚点和归宿地,而加快小城镇建设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建设好一批具有城市功能的中心镇,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没有小城镇建设,城乡一体化将难以实现。
一是小城镇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前提。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以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为基础的,没有小城镇充分发展,也就没有城乡一体化发展。因此,实践中就必须强调要让城镇领先发展,尤其是要注重各类城镇的均衡发展,扩充城市与乡村的接触面和联系点,但在小城镇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又必须实现以城带乡,统筹发展。二是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引导力量。城镇是一个地区各类经济社会优势资源的聚集地,其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往往能够积极有效地推动人、财、物等各类农村资源向城镇流动,进而实现城乡互动。三是小城镇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支撑。即使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仍然是发展的主导面,城镇发展必须为农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动力支持。
二、推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西华县发展集约经济
促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一定规模的连片土地,生产经营过程中也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水平。普通农民按照传统方式无法完成农业向现代化转变。通过推进小城镇建设,部分农民迁移到小城镇,有利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为土地向规模集中创造条件。土地向规模集中后,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大规模农业项目,推动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促进传统农业向产业发展。小城镇所占有的区域位置、交通条件、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资源等多种优势,比较适合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乡镇企业的发展,是推进工业化的重要方面。
三、推进小城镇建设能够有效扩大县域内需
进一步扩大内需,是拉动西华县经济增长的一个有效途径。扩大内需靠什么?靠城镇化。从长远看,加快小城镇建设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很大的刺激作用。这是因为:第一,加快小城镇建设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小城镇是区域性综合中心,人流众多,物流畅通,将吸引更多的农民向小城镇集中。特别是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功能作用将更加突出,当地农民进入小城镇后,将直接从事商业性活动,或者将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参与物流,将不断增加收入,成为小城镇建设的直接受益者。随着农民收入的大幅增加,消费水平也将大幅提高。第二,农民进入城镇,生产与生活、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将发生很大变化。这些农民在进入城市后,受城市理念的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会有大变化。消费的面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内涵越来越丰富。从家用电器、室内装修,到文化教育、健康投资等。这些变化,使这些农民转化为市民之后消费水平将大大提升。第三,农民进城建房或购房定居,将有力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投资需求的扩大。一部分加入小城镇的农民,为了子女教育、养老等原因在城镇建房、购房定居,这将对房地产业、文化产业、教育业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
四、推进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农村劳动力得到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在以往,这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市住房紧张、房价上涨;教育资源紧缺、农民工子弟入学难;道路承载能力有限、交通拥堵;就业岗位紧张、就业难;农民工社会保障欠缺、生活条件差,等等。而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安置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就地安置。与此同时,小城镇通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土地相对集中,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采用先进的、大型的农业机械设备提供可能,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集约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