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发挥新乡贤作用推进乡村振兴研究

2019-11-29

活力 2019年11期
关键词:乡贤文化

(中共河池市委党校,河池 547000)

改革开放40年来,各地在“三农”工作方面不断探索,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有着“中国村民自治第一村”美誉的河池市宜州区屏南乡合寨村,较好的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激发了基层活力。如今,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站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业农村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1]全国各地都纷纷涌现出亲农爱乡的新乡贤,这一群体对乡村治理起到积极显著的推动作用。“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方面,既需要发挥传统意义上乡贤的作用,更需要挖掘培育各类“新乡贤”。地处广西西北部的河池市,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域,一直以来,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共同信守的乡村传统文化及乡规民约,在调节民族群众的社会关系、规范社会秩序、凝聚全民族力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当地的社会治理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随着改革开放和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也陷入了新的困境,新时代民族团结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而兼具乡村与城市、传统和现代元素的新乡贤群体,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摆脱乡村治理困境的一个重要选项。

一、新乡贤群体对推动新“三农”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新乡贤”概念的提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乡贤,是对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的尊称,是对去世者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也是对享有这一称号者人生价值的肯定。[2]由于乡贤符合封建社会立德、立功、立言的标准,往往也是官方正统宣传的典范,其嘉言懿行的风范、改善民生的举措、对乡村事务的管理,对稳定乡村秩序、改善民生、教化民众意义深远。

2015年起,连续4年中央1号文件都对发挥新乡贤作用进行阐述据《人民日报》2016年12月26日刊载的《建构新时代的乡贤文化》一文指出:“新乡贤”大多数是离土离乡、已经城市化的人群回到乡村,回报故乡以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文章认为,从文化主体上说,新时代的“新乡贤”有三类,一是从乡村走出去、现已退休的党政干部和教师;二是回乡创业者;三是有公共意识的村民和志愿者。[3]可见,新乡贤是也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是传统乡贤在新时代的延续与传承。

(二)新乡贤群体对推动新“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是坚持文化自信,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实需要

梁漱溟先生说:“原来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等莫不如是。” 近代以来,随着都市的日愈繁荣,乡村社会日益衰落,形成乡土人才向城市社会的单向流动;传统中国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也转变为城乡背离化发展模式,导致乡村文化的衰落。要重振农耕文明,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就不能靠被动地接受城市文明的影响。作为新“三农”工作中“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中人的积极因素,新乡贤群体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实现内生动力源源不断的金不换。新乡贤作为扎根乡土社会文化的社会力量,所代表的“乡贤文化”在乡村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

2.是推进乡村治理的有效手段

(1)培育诚信和感恩教育的需要。千百年来,我国农民在诚信方面主流是好的,但在现实背景和利益的驱动下,诚信缺失问题也不容小觑。如农产品种养中的掺假、使用违禁农药的不良行为,小额信用贷款骗贷、欠贷现象等;还有感恩教育的缺失,等等。建立诚信的相关机制固然重要,但对人的诚信素质的培育,还需要有一个良好家风、文明乡风的维系。新乡贤作为良好风尚的模范和标杆,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促进乡风文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推进乡村治理的有效手段。“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国家权力只延伸到县一级,县以下的乡村社会是自治的,主要的治理资源是宗族、儒家伦理和乡贤”。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自治制度的推行,作为补充,几乎每个村都制定出代表乡村社会成员共同意志的乡规民约。新乡贤群体在制定乡规民约、促成全体村民共同遵守和执行、保持乡村社会规范方面起到牵头和维护的作用,成为推进乡村治理、调解纠纷、施行德治和自治的有效手段。

3.是坚持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增进民族和谐的需要

新时代民族团结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亟待妥善处理应对。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使用“明辨大是大非的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的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的感情特别真诚” 的好干部。要把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统筹起来,使之成为富裕一方、团结一方、安定一方的坚强战斗堡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加强民族团结,基础在于搞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新乡贤以其较高的学识、在乡村极高的威信和处事的公正,能最大限度理解和支持民族政策的实施,为民族和谐发展共圆复兴梦想画出最大同心圆。

二、新乡贤助推乡村振兴调研分析

为了解当下桂西北民族地区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经过甄选,我们分别对河池市F县、D县的村屯为研究对象展开了调研,以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对F县Z村的调研

Z村辖14个村民小组,391户1 519人,主要聚居着壮、汉、瑶3个民族。村党支部书记罗永克和退休干部罗文岩,是目前中亭村公认的新乡贤的代表,他们退休返乡后积极投入乡村建设,带领全村走共同富裕之路。

1.发展产业的带头者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6]Z村党支部书记罗永克,原为县新华书店经理、县精神文明办主任,2014年退休后主动请求担任中亭村党支部书记。他积极推动成立了Z县最大的旅游合作社,深圳对口帮扶项目也落户Z村;农业开发项目以创特为主,林下生态养殖风生水起;有连片的500亩柑橘和百亩葡萄园、500多亩百香果园等,成为全县水果大村;四季花海旅游景区隆重开园,国家生态农业观光园也正在完善规划中。新乡贤已经成为村里发展产业的带头者。

2.乡风文明的倡导者

2015年从县政协副主席职务退休的罗文岩,曾任Z村驻村第一书记,主要致力于对当地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上。他利用自身的人脉资源,引各级媒体前来采风报道,扩大中亭知名度,为当地红色文化传承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积极联络、参与举办当地民俗文化活动,努力打造节庆品牌,传承创新传统文化,充实发展旅游项目,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

3.乡村治理的推动者

罗永克被推举担任村党支书后,直接参与基层组织建设;罗文岩积极参与处理村里各种矛盾纠纷。新乡贤对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推动乡村治理起到的作用不可低估。由于在该村壮、汉、瑶几个民族中,汉族人口仅占百分之十几,反而变成了事实上的“少数人口”,所以每次国家有优惠政策时,村委总是先向汉族村民倾斜,这也得到了全村人的理解和支持。

4.生态宜居的实践者

在上级党委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新乡贤的积极推动下,村屯内道路及护栏、环保路灯、文化长廊、舞台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村容面貌日新月异,居住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新乡贤成为生态宜居的有力推动者和实践者。

5.“新乡贤”的榜样力量逐步显现

一是发动先富扶贫助困。2016年,Z村成立村民合作社时,采取村民自愿入股的方式,每人交1 000元股金。针对不少贫困户拿不出股金的情况,罗永克书记发动村里先富起来的能人,采取先出钱帮贫困户入股,等产生效益分红后再由借款的贫困户返还本金(不计利息)的办法,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入股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二是乡风文明深入人心。罗文岩从回乡之日起,坚持每天主动为村里清扫垃圾、保持村容的整洁。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村民们纷纷自觉加入了维护村容村貌整洁的队伍,改掉脏乱差的陋习。而随着村规民约的制订,乡风文明观念深入人心,为传承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坚守信念不忘党恩。为纪念革命先辈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抛洒的鲜血和汗水,为牢记党和政府的恩情,罗文岩精心参与规划建设的中亭革命烈士陵园,已成为F县革命传统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旅游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每年吸引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众前来参观,共同缅怀革命先烈。

榜样是最好的引导,楷模是最好的说服。由Z村的调研来看,新乡贤在产业发展、移风易俗、调解纠纷、文化传承、生态环保等方面,成为村民们效仿的榜样,带动群众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之中。

(二)对D县S村的调研

D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然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遗留原因,造成该县经济仍欠发达。为了改变这一落后面貌,助推老区经济发展,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开展大会战,公路、水电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老百姓也享受到了真正的实惠。居住在S瑶族乡S村L屯的覃姓壮族人家,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覃氏家族人丁兴旺,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80多人的家族成员中,目前共出了28个大学生,1个留学博士,有19人成为了国家干部、职工,其余子孙也都安居乐业。党和政府的深恩厚德,铭记在一代代覃家人的内心深处。

村里的覃绍明、覃绍权两兄弟,退休前分别为市政协原主席、市农业局原局长,回乡以后,他们选择了一种别样的“养老”方式,那就是本着“自愿、自主、自建”的原则,在村里兴建感恩园。从2010-2015年,在兄弟二人的倡导下,整个覃氏家族积极响应,从筹款、设计、修建上都亲力亲为,带动周边村民,合力共创,硬是在一片嶙峋沟壑中,辟造出占地五亩的怀达山感恩园。

为了突出“感恩”思想的文化传承,覃家兄弟走遍附近一百多个村屯搜集当地名人的感恩诗文、名言佳句,以及当地壮族、瑶族同胞世代口口相传的感恩俗语、山歌段子、故事传说,同时还发动家人根据各自的成长经历撰写感恩诗文。他们利用自身的人脉和影响,请专人对准备入园的诗文逐条逐句进行遴选、提炼和加工,邀请名人名家为碑林题写《感恩园序》和感恩诗文。如今,园内摆放的两百多座石碑上,共收录和遴选了300多首诗文。这些诗文,不仅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它是当地百姓对党和政府发自内心的歌颂和爱戴、充溢着对家乡的赞美,很好的契合了感恩园大门处的楹联“为民功德千秋颂,感恩思想万代传”。覃家兄弟此举,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高度赞誉和百姓的褒扬,对良好家风、文明乡风的传承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也为日益兴起的廉孝感恩教育树起一面明镜,立起一座丰碑,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乡村。人们纷纷自发前来参观,不少学校也安排学生到园内开展活动、接受感恩教育。目前,这座由新乡贤带领村民自发建设的中国首座村民感恩文化园,[7]已经成为该县感恩文化教育基地和感恩讲堂。

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在这方面,河池市L县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当地党委政府不仅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方案,还加大宣传和引导力度,引导更多的乡贤关注故里、关心家乡,通过引导和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弘扬乡贤义举,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乡村、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8]

三、桂西北民族地区发挥新乡贤作用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考

综合以上调研,我们认为,民族地区发挥新乡贤作用推进乡村振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入挖掘传统乡贤文化,推动新乡贤文化建设

1.立足地方特色,培育时代精神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9]桂西北民族地区大多位于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居住在其间的人民世代受到光荣革命传统的熏陶;而桂西的少数民族又素来民风淳厚,民族融合由来已久。培育植根地方文化又富于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深入挖掘桂西北民族地区传统乡贤文化,一定要立足“红色文化”和“民族团结”两个要素,并将之融入到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伟大事业中去。

2.深入挖掘传统乡贤文化,推动新乡贤文化建设

挖掘并弘扬乡贤文化,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地生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借助乡贤文化重塑乡村文化,提升农村文化水平、道德水准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新乡贤文化建设;将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和旅游文化事业紧密结合起来,搭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传承创新传统文化,以凝聚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3.大力营造号召新乡贤参与家乡建设的舆论氛围,倡导培育乡贤文化的自觉性

各乡镇、村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建设“乡贤榜”、乡贤文化墙等,对新乡贤在乡村建设中的善行义举进行宣传展示,进一步提高村民的认同感和新乡贤的荣誉感,让见贤思齐蔚然成风。充分利用本地新闻媒体、融媒体等,对表现突出的优秀乡贤进行宣传报道,促进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学习“新乡贤”的浓厚氛围。[10]

(二)加强新乡贤队伍建设,出台多种有力举措支持新乡贤回乡建言献策、创业发展。

1.统筹集聚乡村人才资源

扩大“新乡贤”的外延和内涵,不论是否回乡居住,不管年长或者年轻,只要是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人,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关心家乡的建设发展,愿意为地方的发展出力建言献策、出资出力,都可以将之纳入新乡贤的队伍。一方面,必须加强新乡贤队伍建设,拓宽乡贤回归渠道,号召更多新乡贤参与家乡建设;另一方面,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欢迎官员、干部退休后回原籍居住,为家乡发展发挥余热,回报故乡以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鼓励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欢迎在外务工的能人回乡带动发展产业,出台多种有力举措支持新乡贤回乡创业发展。

2.将新乡贤队伍建设纳入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框架,形成上下贯通、纵横交联、协同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

一方面成立组织机构,各部门联动协调开展工作;一方面建立乡贤联络机制,充分了解退休干部意向,梳理摸清乡贤回归意愿,建立“新乡贤”信息数据库,保持畅通的沟通联络渠道,定期向乡贤提供乡情信息,让乡贤及时了解、掌握家乡动态,同时也通过座谈联谊等各种活动渠道加强乡贤之间的联络;第三是开展乡贤回归试点,通过选择乡贤资源较丰富、流出人才较多的地方开展试点,将乡贤参与家乡建设成效明显的乡村作为示范,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推广。

3.加强政策引导,扩大交流与管理平台

如为新乡贤治村创造政策空间,由村民委员会制定出台“新乡贤”标准并进行评选,政府部门颁发荣誉证书,强化新乡贤的责任感、荣誉感和归宿感。

由于新乡贤的构成来自各行各业,如退休教师、退休医生、法律人士、退役军人等等,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新乡贤创设不同的平台,结合村级相关群团组织、协会等开展活动,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赋予其实在的权力和抓手,真正使新乡贤有发挥余热的渠道和机会。积极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以培育发展产业的带头者,生态宜居的实践者,乡风文明的引领者。

(三)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完善乡村治理基础设施保障

1.正确处理好新乡贤与村民“两委”的关系,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新乡贤是乡村治理的有效补充,积极吸纳新乡贤参与乡村的各项具体事务,通过开展家风家训收集整理和宣传教育活动等,结合移风易俗、调解纠纷以及文化传承,开创善治善为新局面。

2.完善乡村治理基础设施保障

回乡居住的新乡贤很多都是热心公益事业的退休老干部,由于他们大多年事已高,回乡居住一方面是因为心系故里、为家乡发展多做贡献;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是希望能够享受乡村独有的生活环境、回到家乡安度晚年,所以更需要加强完善如医疗卫生等乡村基础设施保障,切实改善居住环境,完善政策措施,解决老人们住房、用地、养老等现实问题和障碍,做好对接服务,解决后顾之忧,让愿意留在乡村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猜你喜欢

乡贤文化
打好“四张牌” 奏响乡贤“同心曲”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