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城市文化品质提升的难点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9-11-29宁波市社科联课题组

大陆桥视野 2019年8期
关键词:城市形象宁波消费

文/宁波市社科联课题组

城市的文化品质是指一个城市基于其特有的或突出的文化因子所形成的文化精神、文化风貌和文化标识。文化因子主要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空间、文化品牌、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城市社会成员素质、城市文化经济实力等,这些文化因子通过综合的城市形象和特色的塑造共同体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品质。

一、宁波城市文化品质建设中存在的难点

(一)文化战略定位“模糊化”

1.文化战略定位不够高。相比较于国际城市对文化发展的理解和确立文化战略在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而言,宁波的文化发展目前只是一种从属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子战略,缺少科学发展的整体性战略思维。

2.文化战略不够明。在“十二五”以前,宁波致力于打造“文化大市”,2011年《关于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决定》正式出台后,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迈进。与此同时,全国多个城市纷纷提出打造“文化强市”。宁波的提法固然使宁波的文化发展与全国其他各地同频共振,但显然在文化发展的差异化、个性化上仍稍显逊色。

3.文化战略不够远。目前宁波的文化政策文件中对文化发展的规划基本是到2020年为止,更多着眼于宁波文化当下的发展举措,而对于2020年之后乃至更为长远的文化发展谋划还未正式提上日程。

(二)城市形象建设“碎片化”

1.城市形象塑造各自为政。目前,宁波的城市形象建设还只是一个职能性、局部性的工作,主要由宣传、发改、规划、城建、旅游、文化、环保等职能部门分头负责,尚未上升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层面。相关职能部门大多都只是从自身职能及部门资源出发,对城市形象进行塑造提升,由此造成城市形象多头定位、多头建设、多头宣传的现象。

2.城市形象定位多点聚焦。对支撑城市形象设计定位的战略性、核心资源分析不够,宁波先后提出过“东方商埠、时尚水都”“东方大港”“休闲旅游之都”“会展之都”“历史文化名城”等各种城市形象定位,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能包容城市建设发展各个方面、反映宁波城市特色且能一以贯之的城市形象总体定位表述。频繁的变换定位和建设主题,让市民很难产生深刻难忘的印象。

(三)城市文化空间体系不完整

1.城市文化空间整体风貌感观模糊。由于城市文化战略不明确、文化个性不突出、文化意向不明显,城市主题文化难以概括提炼。城市文化空间的建构因缺乏主题文化系统的统摄,缺乏整体性、独特性。

2.历史文化空间支离。旧城风貌基本丧失,一些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保留的原真性太少,商业气息浓郁;现存的历史文化遗迹、景点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缺少串联和整体包装推广。

3.大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缺少长期规划和个性化、人性化设计。可以作为宁波城市地标及城市文化品质突出表征的公共文化设施不多。一些新建的大型文化设施风格单一,缺少文味,规划不够长远。

4.小微型城市文化空间如商圈文化空间、社区文化空间、城市文化微景观等开发力度不够、创意能力不足。

(四)文化消费总体活力不足

1.大众文化娱乐消费没有实现真正的大众化。从消费人群看,目前宁波主流的商业性文化消费者主要是经济状况较好、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壮年群体,中下收入阶层和中老年人商业性文化消费不普遍。从消费价格看,宁波平价的文化休闲娱乐消费场所不兴盛,部分文化产品价格动辄成百上千,超出普通市民承受范围。

2.高雅文化艺术消费培育有困难。高雅艺术演出成本极为昂贵,在没有形成固定受众群的情况下,仅靠政府的补贴和扶持难以实现可持续的、高品位文化产品(服务)供给。如宁波文化广场保利大剧院近三年实际上座率仅在45%~49%之间,市场运营面临着重重压力。文化艺术品消费市场不温不火、消费层级比较低端。宁波文化消费不活跃、不高端,除了受经济能力、市民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宁波城市文化品格的影响。宁波人崇尚务实和理性,这种文化心理表现在消费上就是重视刚性消费,忽视精神消费,与成都、长沙等以休闲、娱乐闻名于世的城市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文化心理本身也是城市文化品格提升的重要制约。

(五)城市社会成员素质有待提升

从城市精神方面看,“宁波精神”欠缺归属感和向心力,市民城市荣誉感明显下降。“宁波精神”的表述多次变更,2005确定为“诚信、务实、开放、创新”,这从侧面说明城市精神缺乏特色,与宁波城市文化的基本品格存在差距,而且“宁波精神”在市民心目中不断淡化。从市民素质方面看,部分市民素质与城市发展仍然有不协调的地方。宁波成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市民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也要清醒理智地看到,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部分市民素质不够高,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观念淡薄,道德意识不强等。

(六)城市文化经济核心竞争力偏弱

从总量和规模上来看,宁波对全省文化产业的贡献还有待提高,按浙江省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统计口径,宁波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增加值总量约占全省的14.4%,与宁波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还不是很匹配。从产业结构来看,在文化产业增加值中,多半是文化产品制造业及其销售等文化相关领域所贡献的,而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等文化核心领域所占的比重还不够高。从市场主体看,文化企业竞争力尚不强。宁波文化企业总体规模偏小,规(限)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仅占总量的6.56%,有实力、有影响力、有带动力的文化龙头企业不多,部分单位经济效益低下,增加值甚至为负值。从产业要素看,文化产业人才缺乏一直是困扰宁波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一些高端文化人才和文创专业大学毕业生宁愿放弃在宁波工作的“相对高薪”,而选择去上海、杭州工作,进而引发了部分宁波文化企业外迁研发中心的现象。在近几年的宁波人才紧缺指数中,设计创意领域综合紧缺指数经常处于“比较紧缺第一层次”。

二、提升宁波城市文化品质的对策研究

(一)提升和明确宁波文化战略定位

1.贯穿“文化立市”战略。从全局的高度重新审视文化综合竞争力提升工作,将文化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灵魂与核心,把“文化立市”战略纳入城市中长期发展规划之中,确保发展文化的思维深入到城市各项发展中。

2.分阶段规划宁波文化战略定位。从近期目标来看,应该顺利完成从“文化大市”到“文化强市”的转型,力争跻身副省级城市前列并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成为与城市经济地位和社会发展水平相称、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长三角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国内文化名城。从中长期目标来看,应该实现从“文化强市”到“文化城市”的飞跃,结合“东方文明之都”建设,建成多维综合型的文化城市,成为“国际知名文化城市”。

3.修订完善文化发展规划体系,主要是文化发展中长期规划、文化空间规划等。

(二)确立和凸显宁波城市形象

1.确立“国际港口名城、东方文明之都”作为宁波城市形象的总体定位。这个定位既高度呼应了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口号,也集中反映出宁波最具特质的资源禀赋,具有广泛认可性。并且这一提法也已经作为城市发展战略写入宁波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2.加强城市形象建设合力。把城市形象塑造工作由一项部门性、局部性、事务性工作,提升为一项统领性、全局性、战略性工作。改变各自为政的工作格局,在全市统筹的层面分析研究、决策部署、督促推进城市形象塑造工作。

3.开展多方位城市形象营销。依托宁波“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以及“16+1”经贸合作示范区,发挥索非亚中国文化中心作用,实施“感知宁波”对外品牌工程,完善同沿线国家“宁波帮”联络机制。依托东亚文化之都品牌,增进文化团体和艺术家、青少年等群体之间的联系,加强东亚地区文都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城市核心区、门户区、窗口区等重点区域建设,在机场、高铁站、汽车站、地铁站、公园、城市广场、大型商业中心等区域,加强城市形象可视化宣传。

(三)营造高品位的城市文化空间

1.根据宁波发展定位、城市形象和市民的切身感知,确立宏观尺度下的城市文化空间意象,按照文化空间意象对城市空间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彰显城市文化特质和文化魅力。

2.进一步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整体水平,加快推进历史城区保护建设工程和历史城区串联展示工程,保持和恢复宁波历史城区“一湖三江六塘河”的整体空间形态格局和独特风貌。加快文化紫道建设,串接散落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等历史文化遗存。

3.以充实内涵、均衡整体布局为目标引领新一轮文化设施建设。结合东部新城、南部新城、镇海新城、姚江北岸等新区开发建设,新建一批国际一流水准、展现城市文化品位的地标性文化设施。统筹完善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建成更高质量的“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

4.结合“书香之城、影视之城、音乐之城、创意之城”建设,重点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功能区、集聚区。推进文化产业园区社区化、推动产城融合,鼓励文创园区拓展文化展示和消费功能,举办文化活动。

5.与当前我市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工作结合在一起,创新推广“+文化”模式,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植入文化元素,设置小、微文化空间,营造可感知的、浓郁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宁波拥江揽湖滨海的水资源优势,设置和升级城市水系文化景观。

(四)引导和扩大文化消费

1.改善市民的文化消费心态。通过大众媒体引导市民抛弃过分精明、保守乃至市侩式的生活心态和文化心态,倡导休闲文化、倡导美学教育、倡导对形而上精神生活的追求。

2.扩大文化消费的受众群。一方面,培育一批稳固的高端文化艺术消费群。坚持一以贯之地开拓音乐会、舞剧、艺术品收藏等若干有一定发展基础的高端细分市场。重点培育学生尤其是高校学生的文化消费习惯,提升其审美水平和消费能力。另一方面,扩大大众文化消费群。将中老年人群、外来务工人群、中低收入人群纳入文化消费的目标客户,降低大众文化消费门槛。创新文化消费补贴和激励的方式,通过增发文化消费电子券、消费积分兑换奖励等活动直补消费端,激发大众文化需求。

3.抓好重点文化消费项目建设。做实做强文化消费公共服务平台,将之开发成集信息发布、消费交易、监测管理、政策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坚持举办惠民文化消费季,将之打造成囊括所有区县(市)、覆盖文化消费全领域的有影响力、有知名度的盛会。策划和提升大型文化活动,系统总结近年来我市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分析、研判市民的文化消费偏好,调整文化产品的供给。

(五)提高城市社会成员素质

1.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开展新常态下宁波精神大讨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宁波精神的时代内涵。开展宁波精神系列宣传活动,打造代表宁波的响亮名片。

2.提高市民素质。从“礼让斑马线、文明过马路”等日常的生活习惯抓起,多在细节上下功夫,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市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深入推进“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打造全民艺术普及先行区,引导市民参与艺术,提升市民艺术素养,进而提升城市的品质品位。

3.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究和把握未成年人成长的一般规律,正确选择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发挥好家庭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成长的基础作用以及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六)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1.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扶持发展内容产业,高度重视互联网技术在文化产品供给和需求有效对接中的作用,持续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开展大项目招引,扶持发展中小微文化企业,培育产业主体力量。强化人才支撑,优化空间资源,保障关键性生产要素供给。进一步明晰宁波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着力推动减负为重点的制度变革,强化制度供给。

2.促进产业大融合。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的融合,创新政府公共资金支持方式,调整宁波市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机制,推动文化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或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股权市场挂牌,鼓励保险公司投资文化企业发行的债券和股权,多层次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加快培育新兴文化业态。以宁波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为引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融合科技元素,在演艺娱乐、新媒体、文化用品制造等市场建设中融合科技内涵,推进数字文化与空间融合,通过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IP为城市赋能,打造城市文化名片。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的融合,依托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和美丽乡村,重点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精品,推动剧场、演艺、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展文化体验旅游,加大文化旅游创意商品的孵化力度。

猜你喜欢

城市形象宁波消费
新媒体传播下地铁广告中的城市形象建构
蒙古族传统纹样对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设计是消费,也不是消费!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研究
微电影中城市形象的植入与传播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