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中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2019-11-29赵玉清
赵玉清
(北京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176)
一、制造业中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的定义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引入时间较短,制造行业的供应链管理将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发挥内部优势、利用外部环境,对企业上下游及内部各个环节进行整合,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是一个随着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动态管理过程。在制造企业中,供应商管理的根本目标是以最小的内外部成本实现最大的盈利目标。
传统制造业中的采购,是指制造企业从市场上通过货币或其他方式获得产品或者服务,为制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所需资源,更多的是强调企业的买卖行为。而随着供应链管理概念的引入,战略采购的概念兴起,强调采购与供应链中其他环节紧密连接在一起,将职能扩展到产品需求分析、库存管理分析、采购策略分析。
二、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在没有引入供应链管理概念前,传统制造行业的生产流程通常是接到生产订单、购买原材料、产品生产、产品出库销售、获得销售收入。在这种生产管理模式下,原材料采购成本占据了一半以上,收入扣除成本后,利润所剩无几,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挑战。而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及产品经销商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通过优惠价格与经销商签订最低产品销售计划,再用低价长期大批量从供应商处获得低价原材料,将企业的风险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分担。而采购作为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与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协作和资源整理,有计划的安排生产和销售,实现供应链成本的最小化。制造行业中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为制造企业的发展和盈利提供新的有效模式。
三、制造业中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制造行业当中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管理者对供应链管理仅仅停留在理解概念的表面,而在实践中却没能将供应链管理应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当中,具体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制造企业没有与供应链中上下游供应商建立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在采购过程中只是一味地追求低价,以图减少原材料的成本,而忽略了与原材料供应商长期合作可能带来的产品质量和服务上的其他优势。某些企业原材料采购价格虽然低,但质量存在缺陷,为企业带来的潜在客户流失、原材料损耗成本无法估计。某些制造企业由于订单的不确定性,将原材料占用资金风险和库存风险转嫁给原材料供应商,而其实这些风险最终会在企业的采购成本中体现。而在与经销商及最终用户的合作过程中,企业也常常一味追求高销量而忽略开发长期稳定客户的重要性,殊不知质量和口碑才是企业长期生存的发展的保障。
第二,制造企业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协作模式。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内部与外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良好协作。而目前制造企业各部门之间往往存在利益不一致的问题,各部门为了各自利益,彼此之间难以达成协作关系。在采购这一环节,采购部要求产品价格最低,计划部要求产品按照要求时间抵达,生产部和技术部要求产品质量最高,各部门之间的利益要求不一致,财务部要求付款时间最晚。然而,由于采购的最终决策权在采购部门,价格就成为最终的决定因素。类似问题在制造企业中存在已久。而这些问题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企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的下降。
四、改善制造业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的建议措施
针对制造企业存在的上述问题,企业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竞争能力。
第一,与供应链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供应链管理的角度下,制造企业应当与上下游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模式,把互利共赢、供应链长期合作发展作为企业的目标。企业转变自身的立场,与材料供应商的关系由对立变成共赢,积极探讨最适合双方的合作模式以及有效减少双方成本的措施建议,材料供应商自然也会为制造业提高性价比最高的原材料。与下游经销商,制造企业可以给予优惠的价格,并设定销量,提高经销商和其他品牌的竞争能力,而下游经销商作为最接近市场的环节,及时将竞争对手的产品质量及价格策略、最终用户的意见反馈给制造企业,使得企业能够随机应变、不断创新,在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建立适应于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使各部门之间的利益趋于一致。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应当围绕企业的总成本展开。采购部门的考核指标不应当再是采购单价的下降,而可以变更为相同数量的产品材料消耗量及其总成本、质量提高带来的客户数量的增加、销售收入的提高、及时交货带来客户满意程度的增加,产品设计部门由于产品的创新带来的客户满意度的提高、产品客户的增加等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各部门打破各自为政的现状,建立统一的利益目标。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基于共同的利益,彼此合作,共同协商,制定考虑全局利益、符合各方目标的决策。而企业各部门共同的决定也必然可以在各个部门之间得到高效落实,企业的管理效率和效益必然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