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就业胜任力培养路径研究——以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面向网商的就业胜任力为研究对象*

2019-11-29王靓

科技与创新 2019年2期
关键词:胜任产教职业院校

王靓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就业胜任力培养路径研究——以电子商务专业学生面向网商的就业胜任力为研究对象*

王靓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以产业岗位为前提,分析了影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的胜任力因素,并在产教融合视域下,探索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就业胜任力培养的路径。

产教融合;就业胜任力;网商;电子商务

近几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高技术人才,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血液和动力。但是,必须注意的是,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结构、学生技能水平等方面与产业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还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应产业的需求。根据产业的需求,有目的、针对性地培养高职学生的就业胜任力势在必行。

1 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之道

1.1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产教融合的本质就是由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实现产业与教育的一体化、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的深度合作。合作可以有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社会服务、技术创新等不同表现形式。对于高校来讲,产教融合最重要的作用是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产业输送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对于教育系统和产业系统而言,通过与高校进行协同合作构建校企协同发展平台,促使产业链与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无缝对接,可以更有效推进我国产业升级,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国际经验方面,从德国的双元制到新加坡的教学工厂,从美国的社区学院到澳大利亚的TAFE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我们都能从中找到共同点,无论是宏观上还是微观上,产业与职业教育,企业与职业院校都是深度融合、无缝对接的。在这种成功的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协同模式下,这些国家的职业教育可以为其国家的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

目前我国经济产业发展中不断涌现出新的行业和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变化。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技能人才的重任,必须根据产业需求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式。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密切联系企业,不断探索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性培养适应新产业需要的人才,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1.2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解决之道——引企入校

职业教育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而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培养基”。这个“培养基”就是与产业高度融合的知识学习场所、技能实践场所,但现阶段我国产教融合的实施状况很不理想。现阶段的产教融合存在着不平衡状况,即各类职业院校从就业等因素考虑,普遍重视校企合作,处于积极一方。而企业在合作中因为顾虑到学生经验不足、回报企业能力有限等原因,合作态度不积极。

为了解决产教融合的瓶颈问题,必须强调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地位。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产教融合的要求和标准,并且强调了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与支持下,企业对于产教融合的态度发生了一定的转变,并开始与职业院校一起探索寻求更好、更有效的产教融合之道。目前,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最为普遍的是以下几种:①单一的外聘教师模式。职业院校聘用企业的员工与领导成为学校的外聘教师和产业教授。来自企业的外聘教师和产业教授每年都有一定的讲座或实践培训任务,为学生带来最新的产业知识、技能的介绍与培训。这种合作方式容易流于表面,外聘教师对学生一两次的培训和讲座根本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②顶岗实习模式。在职业院校培养计划的第3年,基本都会有半学期的顶岗实习环节。在此环节,合作企业会大量接收来自合作院校的毕业生,给毕业生提供岗位,并对其进行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毕业生在毕业后可以选择留在合作企业就业。这种合作方式,企业比较乐意,可以解决自身人才短缺的问题,尤其是经过近半年的培训,可以发现和培养人才。但是,对于职业院校而言,不能深入了解培训过程,在这种合作模式下,职业院校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对于完善自身的培养方式起不到实质作用。③工学交替模式。这种合作方式下,职业院校会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到合作企业进行岗位认知,了解企业相关岗位,进行短期的技能、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等相关方面的培训。但是这种模式下基本都是短期的,系统性不强,职业院校对于学生培训过程的控制力很弱,效果欠佳。④订单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十分推崇的一种模式,因为这种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在这种合作模式下,职业院校与企业一起对学生进行培养,企业深度参与到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培训和考试内容完全符合企业的需要;在课程开设上,以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为限,学生毕业时都需进入合作企业。但是这种合作模式的缺陷是容易受学生就业意愿的变化影响,同时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面过窄也是个很大缺陷。⑤引企入校模式。部分与企业合作紧密的院校会与合作企业共享资源,直接在高职院校建立企业的实训基地,甚至是“校中厂”,同时派专业人员承担学院的实践课程。这种合作模式可以发挥合作企业与职业院校双主体的优势,把企业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需求落到实处。并且从一些成功合作案例可以看出,这种模式无论从合作形式还是合作效果上对企业和职业院校都十分有利,可以很好地调动双方的积极性,是最值得推广的产教融合模式。

所以,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引企入校”模式,是现阶段职业院校必须切实发展的产教融合模式,也是解决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的答案。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投入到产教融合引企入校的创新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事业中,积极探索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的培养路径。

2 面向网商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胜任力分析

从近几年的高职学生就业数据中可以看出,民企、中小微企业成为高职学生主要就业去向,且比例持续上升。网商作为民营企业,同时又是小微企业的主力军,自然而然成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学生的首选。本人以网商岗位为基准对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胜任力构建了模型,并对每个构面中的具体能力权重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以下一些结论:①运营岗位上最需要电商学生具备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能力因素的排名是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美工岗位最重要的能力是创新创意能力,其中创意能力因素比创新能力更为重要;客服岗位最重要的能力是解决问题能力,其中各个因素的排序为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②每个岗位中,都有一个专业基础能力。对于运营岗位是数据分析能力,美工岗位是软件制图能力,客服岗位是客服软件应用能力。③有些能力要素对于某个岗位的排名十分靠前,而对于有的岗位却不被重视。比如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客服岗位是十分重要的就业胜任力,而对于美工岗位,被排在了最后。所以,高职院校在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进行培养时,应从产业需求出发,按岗位进行课程体系设计,通过合理的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设计,着重培养就业胜任力中重要能力因素。

3 产教融合视域下学生就业胜任力培养路径

目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中,总体包括理论基础课程、基础技能与通用能力实践课程、岗位技能与综合实践课程。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一般会在第2学期设置基础技能和通用能力的实践课程,第3、4学期就会安排岗位技能的实践课程,而在第5学期会设置综合实践课程。从教学时间的设置和课程设置上,上述的这种设置总体上是合理的,存在的关键问题是课程内容是否符合产业需求,所培养的能力是否是产业岗位所需要的。以产业岗位需求为前提,在产教融合视域下,探索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就业胜任力培养的路径。就目前电商专业人才就业胜任力的培养要求而言,进行产教融合,引企入校可以基于如下三大类校企合作项目进行。

3.1 运用大型客服项目培养客服岗位基础技能等

目前,电商专业培养方案中基本都认可的一个事实是客服岗位是高职电商学生最基础的就业岗位。对于客服所需的最核心的就业胜任力中的专业基础能力是客服软件使用能力,最重要的就业胜任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通过大型的客服项目都可以得到很好培养。这种项目的实施,需要高职院校多与开发客服需求大、实力强的企业进行合作,构建校内实训基地。比如南京的院校就可以利用地域优势与苏宁易购进行校内基地构建,在电子商务专业第二学期开始专门的客服类岗位的大型客服实践项目。

3.2 将学生团队化,培养运营岗位及美工岗位就业胜任力

利用运营项目将学生团队化,培养运营岗位及美工岗位就业胜任力,这种合作模式是将多个电商企业项目引入学校,在校内设置项目部,由高职院校的老师带领学生团队,在企业负责人的帮助下,运营企业真实的电子商务项目。一般在多企业项目进行前期,每个项目的指导老师带领15~25个学生,在企业的帮助下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岗前培训结束后根据学生情况,学生会被分配到项目部的不同岗位。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岗位,在具体岗位上,充分学习和锻炼岗位能力,提升自身的就业胜任力。这种引企入校的合作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性,在项目运营的最初阶段由企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帮助学生尽快熟悉运营项目,同时在运营企业项目过程中,企业实时监督项目的运行情况,适时进行调整或对学生进行再培训。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根据企业项目运营需求设置岗位核心课程,同时根据项目需要重构教学内容,使岗位核心课程全部融入项目之中,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完成高职电商专业学生的就业胜任力培养目标。要实施这种模式,高职院校必须充分梳理地域产业,挖掘企业需求,把真正想要与学院合作的企业找出来,形成良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合作环境。

3.3 孵化学生创业项目,全面培养学生各岗位就业胜任力

在第二种模式实施培养下,必定会涌现出一些精英学生。这些学生会有创业的想法,高职院校要从各方面进行鼓励,并帮助学生进行创业,最终将成功孵化的创业项目留在学院,成为新的校企合作项目。

4 结束语

在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培养在不断探索中,这其中不乏成功案例。但关键问题是高职院校如何打破产教融合过程中的障碍,创新性改革原有教学体制,使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更符合产业需求。本课题以产业岗位为前提,分析了影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的胜任力因素,并在产教融合、引企入校模式下,探索进行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就业胜任力培养路径,而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此。

[1]陈昌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在2018中华职业教育社专家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摘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3).

[2]刘君.“互联网+”时代产教融合的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8(4).

[3]金洪勇.“引企入校,产教融合——培养印刷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J].印刷杂志,2018(7).

[4]陈秋雪,封春年.“引企入校,产教一体”探索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新模式[J].科技与创新,2018(17).

王靓(1978—),女,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研究、网络营销研究、跨境电商研究、职业规划与创业研究。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面向网商高职学生就业胜任力研究与培养途径——以电子商务专业学生为对象”(编号:2014SJB275)

2095-6835(2019)02-0046-02

G712

A

10.15913/j.cnki.kjycx.2019.02.046

〔编辑:严丽琴〕

猜你喜欢

胜任产教职业院校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