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植棠与广东早期党团组织
2019-11-28孟育东
孟育东
摘要:谭植棠,著名的三谭(谭平山、谭天度、谭植棠)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中国共产党广东组织及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0年,谭植棠从北京大学毕业返回广州,随即投身于广东的革命运动中,参与创办《广东群报》、创建广东早期党团组织,参与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及广州河南机器工人夜校的教学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工作,为广东的革命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谭植棠;广东群报;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
谭植棠(1893—1952),广东高明人,著名的三谭(谭平山、谭天度、谭植棠)之一,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中国共产党广东组织及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13年,谭植棠前往广州投考陆军小学,因体检不合格未被录取,转而考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读书。1917年,谭植棠与同乡谭平山、陈公博等考入北京大学文科,时任文科学长为陈独秀。求学期间,在谭平山、陈公博等的影响下,谭植棠大量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19年,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北大学生是这场运动的核心力量,谭植棠积极参与其中,并在随后成立的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中负责宣传工作。谭植棠利用各种场合向社会各界呼吁,宣传学生们的正确主张,推动五四运动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
1920年3月,谭植棠与谭平山、陈公博等在北大创办了《政衡》杂志,评论时政,针砭时弊。谭植棠等为杂志确定的办刊宗旨为:政治——主根本的革新;社会——主根本的改造;各种问题——主根本的解决。谭植棠先后在该刊发表了《中国历代政权中心转移之研究》《关于我国承认新俄罗斯的商榷》《平民主义最后的胜利》等政论文章。在《关于我国承认新俄罗斯的商榷》一文中,谭植棠指出,俄国“抱行的政策是恪守国际的和平,是尊重别国的人格……不主张侵略,不主张凌弱,是合乎国际人道主义的大原则。”他看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光辉前景,表达了对新生的俄罗斯无产阶级政权的支持和同情,认定中国必须走俄国革命的道路。
1920年夏,谭植棠与谭平山、陈公博等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回到广州。谭平山、陈公博被聘为广东高等师范教员,谭植棠被聘为国立广东法政学校教員,兼授广东高等师范的课程。当时的广州,各种进步团体纷纷成立、各种报刊也如雨后春笋。为了唤起民众,谭植棠认为:“如果我们有自己的阵地,就可以扩大宣传和影响,号召民众起来,改变目前之现状。”基于此,谭植棠与谭平山、陈公博等商议创办一份报纸,以教育群众、组织群众为宗旨,遂取名《广东群报》。
《广东群报》初创时曾连载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所著《互助论》(区声白译),还刊登了不少宣扬无政府主义的文章,这表明《群报》最初同马克思主义还有一定距离,带有些许无政府主义的色彩。1920年12月陈独秀接受陈炯明邀请来粤后,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大量转载上海《共产党》月刊的文章,加强了对苏俄和各国共产党情况的报道。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广东群报》被明确定为党组织的机关报,这是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出现的第一份大型地方党报。
1920年底,陈炯明被孙中山任命为广东省省长兼粤军总司令,并标榜为“社会主义者”。他邀请陈独秀赴粤担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因“可以将新文化和社会主义的思潮广泛的带到广东去,可以在那里发动共产主义者的组织”,同时担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对于共产思想的传播特别有利”,陈独秀决定接受邀请赴粤任职。陈独秀来穗后,“认为必须摆托无政府主义者,也就在这时,无政府主义者退出了党。于是,我们开始成立真正的共产党。”1921年3月,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共有成员9人,陈独秀任书记(后由谭平山续任),谭植棠任宣传委员、陈公博任组织委员,以《广东群报》作为机关报,谭植棠担任经理,活动地点设在广州高第街素波巷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内。至于党的经费,当时“广州的共产党并没有用过苏联一个钱”,因谭植棠等三人“都有职业在各校当教授,以每月的盈余,充作党的费用”。苏联人葛萨廖夫在《中国共产党的形成》中曾说:“广州小组的成立,写下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第一页第一行。”
“为了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造就将来开展群众工作的干部”,陈独秀以广东省教育委员会的名义,创办了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且在经费方面优先满足,养成所一年的经费有30万元,而当时广州一个省立中学的经费预算才3万元,一个专科学校也只有10万元。陈独秀任命陈公博为所长、谭植棠为教务主任兼甲班班主任。养成所不收学费,伙食自备,“学员是从社会青年中招考来的,分甲乙两级。甲级一年毕业,乙级半年毕业,甲乙两级学员有五六十人……教授的课程有政治、历史、地理、语文、社会教育和逻辑学等。”养成所的毕业生后来多成为广东党团的骨干力量。谭植棠、谭平山、陈公博都在养成所授课,谭植棠讲课最多,负责讲授中国近代史。除了宣讲员养成所,陈独秀还以广东教育委员会的名义成立了注音字母教导团,吸收中小学教师100多人来学习。他们名为学习国音字母,实际上是学习革命的或社会主义理论。陈独秀、谭平山、谭植棠都到该班讲课,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骨干,启发教师走上革命道路。与此同时,谭植棠还参与创办了广州河南机器工人夜校,在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号召他们建立工会,团结起来,为谋求自身的解放而斗争。总之,在党的草创时期,谭植棠所做的大量工作,为以后革命的深入开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举行,陈公博作为广州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参加了会议。一大结束后,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在宣讲员养成所召开党员大会,听取陈公博关于中共一大会议精神的传达。这次会议同时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广东支部的正式成立,谭平山任书记、谭植棠负责宣传、陈公博负责组织。中共广东支部是中共最早成立的地方组织之一,成立之后为推动广东革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20年8月,俞秀松等人在上海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即与各地函约在主要城市也建立团组织。谭植棠、谭平山、陈公博此时刚从北京大学毕业,即响应上海发起组的号召,商议发起组织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谭植棠等返穗后,很快结识了一批在五四运动中涌现出来的进步青年,如谭天度、杨匏安、冯菊坡、阮啸仙、刘尔崧、周其鉴、梁复燃、王寒烬等,在其中发展了十几名团员。不久,区声白等无政府主义者领导的互助社与青年团合并,团员增加到几十人。1920年11月下旬,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举行成立大会。其章程规定:“宗旨:研究社会主义,并采用直接行动的方法,以达改造社会的目的。方法:甲、发动劳工组织和教育;乙、调查劳动状况;丙、文字宣传;丁、演讲。”青年团成立了干事局,以谭平山、谭植棠为职员,并设书记部、教育部、劳动部,谭平山被选为首任书记。青年团的宗旨是“研究社会主义,并采用直接行动的方法,以达改造社会的目的。”青年团在广州市永汉路19号二楼设立通讯处、干事局、图书馆,组织团员研究和从事社会改造的实践活动。
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由于无政府主义者的加入,社会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信仰主张不一致,所以在实际活动中,分歧也就越来越大,经常发生矛盾摩擦。1921年3月,互助社以反对所谓极权主义为由退出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也因“当时没标明那种主义,也没有拟有具体的计划,团员宗旨也不能一致,所以去年三四月间自行宣布解散。”
中共一大之后,鉴于发展党员的需要,党内提出了必须重视青年团建设的问题,以便从青年团员之中,吸收先进分子入党。1921年10月,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总团”提出改组,并委托谭平山、谭植棠和中共广东支部,“再在粤组织分团”。重建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遂在中共广东支部领导之下正式展开。青年团的机关刊物《青年周刊》亦于2月26日创刊公开发行,标明由“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出版”,社址在办事处内。
1922年3月14日,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举行成立大会,“是日,团员、社员、来宾赴会者,共有三千余人。由谢英伯主席,宣布开会理由,谭平山宣布筹备经过、现在状况、将来计划,并致答词。”这次大会标志着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正式成立,并明确“本团以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改造为宗旨。”随后用通信选举法选举产生了团的领导人,谭平山任书记、陈公博任学生委员会正委员长、谭植棠任学生运动委员会副委员长。执行委员会于四月十日召开第一次会议,决定了各部人员的任职事项,其中谭植棠为财政部主任,并负责支出股。
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地方团组织之一,自成立以来人数日增,全省有团员500余人,是全国团员最多的地方。而且“在广州,青年团的影响特别大,在那里,青年团是合法的,有几百名团员。”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谭植棠与谭平山等作为广东团组织的代表参加了大会。
譚植棠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革命的先驱者。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他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骨干,是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员,积极参加了广东地区的建党建团活动,是中国共产党广东组织及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及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的发展及广东的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广东高明市委党史研究室.谭植棠研究史料[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2]张国焘.我的回忆(第一册)[M].现代史料编刊社,1980.
[3]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档案资料[M].人民出版社,1982.
[4]陈公博.寒风集[M].上海申报社,1944.
[5]中共广东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等编.谭平山研究史料[M].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