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视角下中国电影改编技巧研究

2019-11-28李文玉

各界·下半月 2019年7期

李文玉

摘要:经济发展带来物质文化的极大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电影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娱乐活动,人们对电影的喜爱程度,使得很多编导开始了将文学作品改为电影的进程,本研究以建构主义的视角来分析《归来》的改编技巧,加深观众对这个影片的理解,也使得人们对电影改编有更深入的体会。

关键词:建构主义视角;电影改编技巧;《归来》

近年来,经济的发展给人民带来了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个人可支配额收入越来越高,工作的闲暇之余,人们对娱乐的要求也逐渐提高。2017年是我国电影发展比较快的一年,由此可以看出,电影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项目。据调查,2017年的观影人次约是16.2忆次,比16年增长了18.39%,我国影院的数量也从3680突飞猛进增长到了10140家,这样的大背景下,电影行业的发展如日中天,编导事业也随着迎来了春天,开始了对以前文学作品的改编,在这些众多被改编的作品中,有一位的女作家及其作品特别引人注目,就是严歌苓,她的很多小说最近也被改编成了电影,票房很高,还有一部分被改编成了电视剧,例如《梅兰芳》《金陵十三钗》《芳华》《归来》《天浴》《少女小渔》等,大部分改编的作品都很成功。本研究从建构主义的视角,研究《归来》的改编技巧。

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的核心是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研究认知的发展,该理论经过了柯尔伯格的发展,他在认知结构的性质和认知结构的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在本研究中比重较大的是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的研究,他们的理论强调了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这也是建构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在选择理论基础的时候,重要的是以斯滕伯格等人的建构主义,也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电影编导中的作用。

严歌苓,美籍华人作家,出生于上海,目前是好莱坞的专业编剧,她的作品被译为多国文字,对于东西方文化,都有着独特的诠释,擅长在时代大背景下,重点描画人物的性格,反应人性的复杂。《归来》于2014年由张艺谋导演并拍摄的剧情文艺电影,改编自《陆犯焉识》。主要讲述的是知识分子陆焉识与妻子冯婉瑜的在大时代际遇下的情感变迁故事。这部影片于2014年5月16日上映,到6月30日的时候就取得了2.95亿的票房,刷新了国产文艺片的票房纪录,同年也入选为第6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展映单元影片。

首先,《归来》对《陆犯焉识》的精神主题有了一定程度的消减,原著是一部长篇小说,对时代的背景记录得比较深刻,电影的受众能不能参与电影内在意义的建构也是很重要的,在对这部小说改编的过程中,对当时的文化有了很大程度的保留,但是重点并不在于时代的描述,而是在于时代的印记给两个人的爱情带来的曲折与改变,这样淡化了时代背景之后,電影的主题反而没有那么沉重,观众更多的感情都集中在焉识和婉瑜的爱情故事中,弱化后的背景成了两个人爱情故事的背景,更增添了凄美、无奈的感觉,符合文艺片受众的审美。

其次,出了对时代背景的淡化之后,在《归来》的改编过程中,人物形象与原著也有了一定的改变,在原著中,婉瑜的形象比较圆满,有着不同的人格,但在电影中,前期表现的是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贞,在到了后期之后,只剩下对自由的向往,电影艺术不比长篇小说,可以通过大篇幅的心理描写来体现人物的特点,在电影中,对话、动作、眼神、表情是主要的表现方式。因而在编导的过程中,对婉瑜其余方面的特征就突出的比较少,另外,书中比较重要的人物还有很多,例如刘国栋和陆子烨,刘国栋身上有着小人物的无力感,对改变命运的无望,陆子烨身上有着那个年代特有的红卫兵的精神特点,固执,这些都是很经典、很有艺术价值的人物形象,但是在电影中就弱化了很多,这样的弱化,就更加突出了主角的个性,使得整个影片更加流畅。

最后,《归来》保留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有人称那个年代的文学之为“伤痕文学”,反应的是时代给个人命运带来的伤痕,《归来》并没有隐去那个特殊的年代。而是在改编中将大众的视野从一个历史的角度,转向为情感的角度,对《陆犯焉识》的名字改编为《归来》,在对原著进行改编的时候,编导在建构主义的视角下,结合观众的审美特点,结合电影的拍摄技巧、呈现艺术,对原著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编,重点在于主人公形象的突出、边缘人物的弱化以及对时代背景的保留与平和,这两点共同呈现了直逼心灵的《归来》,这部影片也凝结了很多人对艺术的不同理解,无论我们以后接触怎样的改编,都应该尊重别人的审美,以兼容并蓄的心态来欣赏艺术的美。

【参考文献】

[1]张小雪.《归来》:自然符号系统的消解与建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2(1):121-124.

[2]峻冰,杨继芳.历史文化、伦理反思与人性本真的抵牾及救赎——电影《芳华》与《归来》中作者表达的比较[J].电影新作,2018(6):98-105.

[3]陈林侠.当下国内改编研究的反思:历史维度与文化研究[J].文艺争鸣,2018(10):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