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教育思想对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启发
2019-11-28薛晓秀
薛晓秀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及其产业优化升级等方面的需求与创新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之间的矛盾,要求高校加强对创新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来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创新与应用型人才,我国近代私立高校的先驱——张伯苓先生“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教育思想对民办高校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很大的启发。
关键词: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张伯苓;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现今,我国经济发展对创新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迫切,但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仍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就成了亟须解决的问题。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有着其特有的优势,要加强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的作用。笔者认为,我国近代私立高校的先驱——张伯苓先生提出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教育思想能够给民办高校创新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什么是创新与应用型人才?有人给出的定义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生产、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类型。这类人才具有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它简单地理解为:是面对社会实际行业与职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创新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民办高校作为我国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育的主渠道之一,必須明确办学定位,提升课程的可雇佣性,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谋求发展,服务地方经济。这也就要求民办高校应该着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应用性、职业性和知识丰富的创新与应用型本科人才。
由于办学教育理念的偏差,使得民办高校在创新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出现以下的问题:目标定位盲从化、课程体系理论化、师资结构单一化、人才评价形式化等。问题的症结在于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出现了偏差,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在创新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衍生出更多的问题。
面对民办高校在创新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有人认为:民办高校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开展应用性科研;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推进课程与教学应用型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我们的教育思想,张伯苓“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教育思想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以史为鉴,汲取经验教训。
二、张伯苓“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教育思想
(一)张伯苓“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教育思想的提出
张伯苓是享誉中外的教育家,是我国近代私立高校的先驱,他的教育理念——“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张伯苓先生在办校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来的,南开大学也正是在这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之下由一所私立高校发展成为世界闻名的高等学府。“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在现今的高等教育中也依然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876年,正值清政府内忧外患之际,张伯苓出生于天津的一个秀才家庭。生于这样一个时代,使得张伯苓从小就亲历了中国的积贫积弱。1891年,张伯苓得以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进行学习,在甲午战争中目睹了中国的不堪一击之后,毅然投身于教育救国的事业。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张伯苓将近代中国的贫弱归结为五个字,“愚”“弱”“贫”“散”“私”,即愚昧无知,体魄衰弱,民族志气消沉,贫困落后,团体观念薄弱,自私心重,公德心太弱。张伯苓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从中国社会和教育的实况出发,提出了重视体育、提倡科学、团体组织、道德训练、培养救国力量等五点办学方针。后来,张伯苓在这五点办学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南开学校的校训——“公能”,张伯苓认为“惟‘公故能化私,化散,爱护团体,有为公牺牲之精神;为‘能故能去愚,去弱,团结合作,有为公服务之能力”。1934年,在南开三十周年的校庆上,张伯苓正式提出将“公”“能”作为南开的校训,并将其进一步引申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二)“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教育思想的内涵
允公允能,指有大公,有大能,“大公,要求学生有爱国爱群之公德;大能,要求学生有服务社会之能力。”在当时所处的时代,张伯苓先生认为唯有“公”“能”二字,方能革除“愚”“弱”“贫”“散”“私”的弊病。为此,他将这二字作为校训,希望能够培养出有大公、大能的全面发展地服务社会的人才。“日新月异”,语本《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即与时俱进,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为此,张伯苓要求南开学生都要具有“日新月异”的精神,自强不息,每个人要乐于接受新事物,还要敢于创造新事物,不仅不能落后于时代,更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乃至成为新时代的引领者。
三、“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教育思想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发
(一)学以致用:注重实用科学教育
“允公允能”作为张伯苓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公”还是“能”,两者都是为了学以致“用”。本着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南开大学曾制订了三项讲求实用的标准:其一,各种研究,必以一具体的问题为主。其二,此问题必须为现实社会所亟待解决者。其三,此问题必须适宜于南开之地位。”有鉴于此,在现今民办高校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允公允能”教育思想具体体现为立足于社会实际,从民办高校的实际出发,强调实用科学教育,在适当设立理论学科的同时大力发展应用学科,以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和职业能力突出的“才”,最终达到科学应用于实际的目的。
(二)与时俱进:丰富自身内容
在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方面,“日新月异”的教育思想具体体现为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人才。所谓创新型人才,需具有健康的价值观、丰富的知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科学理性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为了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人才,以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民办高校应加强混合式教学改革,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使得所学知识成为创新之“体”,思想解放成为创新之“翼”;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增加一些具有宽泛性和时代性的学科的设置,以确保学生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校园文化方面,应在校园营造满足培养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人才要求的文化环境,使校园文化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三)服务社会:立足社会实际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教育思想所传递的立足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办学理念,为民办高校如何培养创新与应用型人才指明了方向。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培养在培养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在专业设置方面,民办高校应以“以实用为科学的重点”。在人才教育培养方面,应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参与市场竞争的办学模式为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动力,“引企业入校园,融行业入专业”是学校培养创新与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能力核心与全面发展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能力核心”不等于“能力本位”,“能力本位”容易导致唯技能化或功利化。因此,民办高校在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应坚持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前提之下,培养职业能力突出的“才”。
综上所述,张伯苓“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教育思想对民办高校培养创新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有着很大的启发。理解它的内涵,并灵活运用于实践教学中,可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创新与应用型人才,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民办教育在未来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民办大学在前进的征途上,背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可以预见在国家进一步开发人力资源的过程中,民办大学还会有更大的作为。”
【参考文献】
[1]赵硕编著.欧洲私立大学高等教育的发展嬗变[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2]北京吉利大学主编.中国民办大学报告2009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
[3]娄岙菲."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严修、张伯苓与南开中学[J].基础教育,2013(5).
[4]张伯苓.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5]宋秋蓉.中國近代社会转型中的私立大学[C].华中科技大学,2002.
[6]梁吉生.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7]崔国良.张伯苓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8]张锡祚.张伯苓与南开大学、南开大学校长办公室:《张伯苓纪念文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9]徐广宇.论现代大学的文化使命[M].南开大学,2009.
[10]闫淼.做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领航者[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7.
[11]毛晨蕾,胡剑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民办高校中的实践与创新研究[J].教育评论,2018(2).
[12]马小红.中原经济区视野下河南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13]李进才,邓传德,朱现平.高等教育教学评估词语释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14]刘根正.转设民办本科高校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J].高教学刊,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