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农业高校科技国际合作机遇与对策

2019-11-28毛苑菁郑鹏

商业文化 2019年4期
关键词:倡议一带一路对策

毛苑菁 郑鹏

摘要:“一带一路”是中国首倡的一项重要国际合作倡议,沿线国家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注入科技内涵。分析农业高校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机遇,以及在科研项且、共建平台、成果转化智库建设等方面的现状,存在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机制尚未形成、高水平联合研发活动较为缺乏国家间技术转移转化制度及环境有待改善等挑战倡议政府重视国际科研交流合作、高校做好規划和布局、科研人员主动出击加强合作。

关键词:农业高校;“一带一路”倡议,国际科技合作,对策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一带一路”和国际合作的重大倡议。“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开启了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有助于推进沿线国家经济的合作,还能促进沿线国家科技、产业和社会的融合,从而形成国家间的利益共同体。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国家间要素流动与优化国家间要素配置的同时,还能帮助合作国突破低端锁定、实现价值链攀升和产业升级。依托国际科技合作这一重要平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都能得到显著提高;“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也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1】。对国际科技合作的研究是当前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合作需求旺盛,农业科技合作前景广阔且意义重大,农林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势明显,大有可为。

1缘起及机遇

1.1缘起

“一带一路”倡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举,是符合我国发展特色的伟大战略部署和重大倡议。为此,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举措:

2015年3月,国务院授权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的战略构建。其中提出:“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积极推进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工程技术、环保产业和海上旅游等领域合作”;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内容包括:设计了加强教育政策沟通、助力教育合作渠道畅通、促进沿线国家语言互通、推进沿线国家民心相通、推动学历学位认证标准连通等教育行动“五通”,作为基础性举措,开展教育互联互通合作。该“教育行动”要求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立足各自发展战略和本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规划,与沿线各国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助推企业成长等各项工作的协同发展;2016年9月,科技部、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出台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结合沿线国家科技创新合作需求,提出五大重点任务:一是密切科技沟通,深化人文交流;二是加强平台建设,推动技术转移;三是支撑重大工程建设,促进科技资源互联互通;四是共建特色园区,鼓励企业创新创业;五是聚焦共性技术,强化合作研究。同时明确了农业、环境、海洋等12个方面的重点领域【2】;2017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时提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指出中国愿同各国加强创新合作,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开展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4项行动,应对沿线国家面临的共同挑战,与沿线国家共享创新驱动发展经验,带动沿线国家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1.2机遇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重大战略。“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它的建设过程不仅涉及很多国家和地区,更涉及很多产业,需要调动众多资源和要素。在农业社会时代,丝绸之路主要因农产品或基于农业加工品贸易而形成,当时给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文化交流、农业技术交流和农作物资源与品种的交流。我国栽培的农作物中带有“胡”字和“番”字的作物绝大多数与古丝绸之路有联系【2】。

“一带一路”沿线有6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东亚11国、西亚北非18国、南亚8国、中亚5国、独联体7国、中东欧16国。“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具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史,农林牧渔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在世界农业中居于突出位置,是中国开展对外农业合作的重点对象。这些沿线国家农业资源丰富,东南亚地区全年高温多雨,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除粮食作物外,还盛产橡胶、棕榈油、蕉麻、咖啡等热带经济作物,渔业资源也比较丰富。西亚地区各国以发展畜牧业为主,重要出口商品是与畜产品相关的手工业产品。另外,滴水灌溉、土壤暴晒、低毒农药等多种农业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南亚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另外有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一带一路”沿线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经济转型的需求和任务,对产业合作和转型升级十分迫切。随着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加深,加强“一带一路”有关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科技合作,共同研究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问题,越来越受到“一带一路”国家的广泛支持与高度认同。农林高校在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交流合作中将发挥重要作用,迎来重大机遇。

1.2.1带来科技创新的多元选择

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是“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我国“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实施的技术条件保障。“一带一路”建设逐渐从倡议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对科技人才交流合作、技术培训、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全球性科学问题研究等多方面提出了更多需求,给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带来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一带一路”倡议贯穿的欧亚非大陆可以成为高校重点开展科技合作的区域,沿线国家的大学、企业、科研院所均可成为合作对象的选择。

1.2.2带来国际科技合作崭新内涵

以往传统的国际科技合作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以”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主要的合作方式,希望通过学习和引进欧美国家先进技术、资源和人才来推进自身的发展和提升。随着我国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国际科技合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一带一路”战略以“引进来,走出去,合作共赢”的新内涵重新定义国际科技合作模式【3】,比如引進青年科学家进行人才交流,培训科学技术和管理人员,建设联合实验室等平台科技园区合作、开展重大或基础项目合作研究、联合推动技术转移转化等。我国在“一带一路”科技合作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及参与度,因此为传统的国际科技合作书写了崭新内涵,合作的双方及多方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共同将“一带一路”建成科技创新之路。

1.2.3为高校的人才及科研拓展广阔平台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先进科学技术作为强大的推动力,任何时候也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的参与。高校作为教书育人与学术研究之所,决定了高校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伟大历史使命。高校具有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优势,可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教育、科研的国际合作。首先,“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培养教育、科研国际合作的国内领军人才,以满足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人才的需求。其次,高等院校可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学科学术资源优势,整合利益关系、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大学治理,加快推进国际化办学模式和学科建设【4】。再次,高校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及成果转移转化方面有了更广阔的对外合作平台,和更充裕的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2现状及挑战

2.1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农业科技国际合作模式主要包括:

(1)合作研究

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仍处于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的初期阶段,需要相互学习和利用自身科技和产业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和合作研究,共同破解发展难题。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和前提,高校在合作研究方面优势明显。农业高校积极寻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研究领域。目前,高校国际科技合作中的层次和技术含量方面相对偏低,大部分局限在人员互访和考察等学术交流的范畴,涉及长期的、实质性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不是很多,使得引进科技含量较低【5】。此外,高校自身的科技水平较低决定了其难以参加到国际上高科技、高层次的科研合作项目中,并且即使是部分科研实力强的高校或科研院所能够参与前沿的国际科技合作,所涉及的领域也较为有限,尤其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关键技术领域的科研项目相对偏少。

(2)共建平台

部分高校根据自身优势特色,针对“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重点领域,增强与相关国家政府、产业界的契合度,从项目、平台、基地不同层次,积极与沿线国家知名高校开展紧扣区域需求的技术合作,如联合申报项目、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或研究院等科研平台,跨境办学开设分校,共建跨国跨域跨界协同创新平台等【6】。搭建学术交流和合作平台,为全面发挥科技创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贡献力量。

例如,华南农业大学“中巴研究院”一华南农业大学与巴基斯坦信德农业大学(SindhAgricultureUniversity)和萨果达大学(UniversityofSargodha)签署了两校合作备忘录,筹建成立”中巴农业研究院”【7】。目前拟建设的5个研发中心已分别申请到了广州市科创委一带一路专项经费,为开展相关研究项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萨果达大学也已成功获得了联邦政府的经济资助用于开展农业研究院的建设。在“中巴经济走廊带"(CPEC)的促进下,加快两校之间的人文合作,包括技术培训、研究生培养、语言培训、师生间的互动交流等。

(3)成果转化

高校作为我国科学技术研究的前沿阵地,不仅是科技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的核心推动力量,而且是引进和消化国际先端科技成果的中坚载体。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高校应树立国际技术转移创新战略,分别发挥区域发展优势地位,构建国际技术转移创新机制体制,从而为实现“一带一路”倡议而发挥其社会服务能力。"一带一路”倡议视域下高校应树立国际技术转移创新战略我国高校应在既有的学校科学研究能力的基础上,深层次开发大学在国际技术转移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面对不同国家、文化、宗教信仰的合作方树立“共同但区别”的战略,因地制宜进行国际技术转移【3】。

相关省、自治区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纷纷推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规划,如天津市、浙江省科委皆已启动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科研项目;部分省市率先成立“一带一路”技术转移中心,如2013年6月国家级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落户广西南宁、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于2014年11月由国家科技部批复成立并落户上海【8】。

(4)智库建设

智库可以开展沿线国家农业政策法规研究、农业标准化研究、农村社会发展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为相关国家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法律制度、基础设施、投融资等开展大数据研究等,与沿线国家、高校的开展交流合作,智库可以发挥其独特作用,产出一批重大课题和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不仅服务于政府决策,也为企业可以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和信息服务。

智库还可以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增进文化交流与理解。文化交流与合作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题中应有之义。“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不仅包含经济、政治安全等意义,还在于为加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间的人文交流和互相理解,消除隔阂与误解,推动人类文明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与沿线国家间文化对话,以“民心相通”,推动科技及经济各方面的合作顺利进行。比如,北京大学利用法学、哲学、经济学、历史人文及信息管理等学科资源,依托校属的海洋研究院成立了专门的“一带一路”研究中心,通过整合优势学科资源,旨在打造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高端智库,并借参与“一带一路"促进学科建设特别是交叉学科的发展。

2.2扰战

2.2.1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机制尚未形成

目前我国农业院校以培养农业人才为主,但在对外技术合作的拓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立足本区域内培养人才是大多数地方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普遍采用的方式,缺乏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的高端农业人才。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技术交流中,需要复合型大农业应用型人才即: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能力上即懂管理又会贸易。虽然地方农业院校对融入“一带一路”倡议表示出强烈地意愿,但对推进人才国际化的培养和跨国技术合作及成果转化的途径依旧任重道远【9】。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农业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仍然较为有限,国际合作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2017年我国各类高等学校国际科技交流中,国际合作研究的派遣人数总数为46374人(次),农林类院校为2545人(次),仅占5.5%;全国高校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共2533场(次),农林类院校为86场(次),仅占3.4%【10】。由此可见,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尚较薄弱,科技交流有待深化,在合作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共建科研平台方面的合作仍亟待加强。

2.2.2高水平联合研发活动较为缺乏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政府与大型国有企业的推动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合作取得一定成果,比如青岛高校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与斯洛伐克轮胎生产装备公司联合成立软控欧洲研发中心【11】。然而农业高校目前高水平的国际科技研发合作仍然较为缺乏,一方面由于具备不同的资源和制度禀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模式和发展阶段各不相同,因此形成沿线国家和地区对技术需求不一致,技术合作深化需突破一定障碍。中东欧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跻身于高收入或者中高收入国家行列,西亚、北非国家,特别是能源资源丰富的西亚国家人均GDP都远超于高收入国家基准线。而东南亚、南亚等地区大部分国家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处于种地收入或者低收入行列,特别是一些资源贫乏或政治动荡的南亚国家。沿线国家需求差异较大,如何使合作双方或多方的需求结合,文化融合,促进国际合作能广泛、深入进行,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另一方面,处于基于共同的利益基础,由于文化、制度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一些国家的学者对“一带一路”对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和不同的农业经营模式对水土资源消耗的潜在威胁表示担忧【12-13】,如何建立互信和达成共识,这些都成为高水平联合研发需要解决的前提条件。

2.2.3专项经费不足

在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中,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为支持。但是,就目前而言,由于我国地方高校经费普遍紧张,缺乏资金來源渠道,经费不足加之部分领导对外事工作的重视力度不够,外事经费来源单一等原因,直接导致外事经费严重不足;同时,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没有相对集中的涉外活动场所;外籍专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14】。这些问题对我国地方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目前的国际科技合作经费投入方式相对比较单一,主要依赖政府层面的支持,比如科技部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省市科技项目的国际科技合作类别等。但是这些国家部门的经费在国际科技合作领域所占比却相对较小,而且不仅仅用于支持高校,还要支持其它科研院所。对于科研实力薄弱的高校,获得资助的机会就更小【5】。

2.2.4国家间技术转移转化制度及环境有待改善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加强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为深化双边合作奠定坚实民意的基础之一。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如何有效对接、聚集、利用和转化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是迫在眉睫的任务。特别是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如何创新技术转移模式、确定技术转移中的地位,以及构建机制体制等,则将是新形势下高校国际技术转移创新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技术转移定义之沿革技术转移通常包括技术的垂直转化和横向转移等两个部分,其中前者为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后者是指国家之间的技术移动。【8】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转化难度更大,不仅需要技术转化的技术和市场的结合,还涉及与另一国的人文环境的融合和制度支持。

但因”‘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的颁布时间较短,已有研究成果对目前“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高校技术转移缺乏及时地跟踪和系统研究,对高校国际技术转移创新模式的思考和研究不足,缺乏对新时代背景下的体制机制构建和剖析,故而未能充分认识“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技术转移的重要意义,更没有确立理论原则和实践问题,因此不能有效地指导高校国际技术转移部门构建良好的国际转移创新机制。另外,从国内外法律中政府对高校技术转移的作用之比较来看,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政府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就是为技术转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相比之下,我国政府在促进高校技术转移方面仍存在干预过多、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尚显乏力等问题。

3对策建议

3.1政府重视

政府部门实施政策引导,牵线搭桥,加大资金项目投入,鼓励“走出去”和“请进来”。

一是地方政府制定配套政策,建立政策体系。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制定针对本地区或具体行业的实施细则,放宽科研合作的门槛和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为农业科技研发和高校的国际合作营造良好的国内外环境。

二是政府引导及倡议成立有影响力的“一带一路”农林高校联盟,为农业高校跨国科研合作创造良好条件。农林高校要把握“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机遇,重点是加大农业对外合作,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农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农林高校应该切实改变过去单一技术、单一产品单打独斗,甚至恶性竞争的不利局面,集中发力,优势互补,成立“一带一路”农林高校联盟,以此作为农林高校服务“一带一路”的信息与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农林高校联盟成员高校根据自身的优势,申请承担相关项目,构建以平台为中心”相互交融、彼此互惠”的合作交流机制,深化与沿线国家的农业教育与科技合作。

三是建立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长效机制,调动高校横向科技转化的积极性。“一带一路”倡议迫切需要高校与沿线国家共建区域技术转移中心,围绕沿线各国共同面临的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生态保育、人类健康、绿色智造、资源利用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建立“一带一路”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农业科技产业孵化中心【6】,促进农业技术在沿线国家转化,推进沿线国家相关产业发展。

3.2高校做好规划和布局

高校科技管理部门加强重点研究领域引导和组织。高校应在既有的学校科学研究能力的基础上,深层次开发自身在国际级技术转移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面对不同国家的技术需求差异,主动与政府、产业界合作,发起成立与“一带一路"相关的产学研基地,根据“走出去”企业的需求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地的行业标准,组建科研团队,打造合作平台。

首先,联合组建“政产学研”基地。高校与国外研究机构、国际组织或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发挥各方优势,为“一带一路”联合打造研究网络和产业,根据沿线国家需求,设立若干重大重点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度的合作研发活动。比如,华南农业大学在“一带一路”校企方面的实践:2018年6月15日,碧桂园集团与华南农业大学等国内外17家合作单位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时倡议成立中国“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产业发展联盟。

其次,创新管理制度和方式,积极开展技术合作交流,为在国际科研合作中的高端人才培养夯实基础。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创造条件,积极鼓励科研人员到国外进修学习,建立合作基础。鼓励科研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拓学术视野。

再者,学校层面应重视各部门的团结协作,为科研合作提供良好的支撑服务。要统筹兼顾,充分吸收当前国内外国际交流合作的发展经验,探寻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实施有计划、有层次地推进。

3.3科研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

科研人员应关注科技政策,根据学科优势与已有研究基础、合作基础,进一步深化合作或实现国际合作项目零的突破。比如留学归国科研人员可以联络国外的课题组,寻找合作机会。学校科研工作能否得到进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题组成员的努力【15】。科研人员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推进与国外高校、院所、企业的对接、交流,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围绕现阶段热点和难点问题,分工协作,联合申报课题、开展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等。科研人员只有积极参与、相互配合、通力协作,才有可能完成更大的科研项目,取得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1】宋振华,“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1):1-9.

【2】刘辉,冯永平,邓秀新,农林高校把握“一带一路”战略发展机遇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17(1):11-15.

【3】郭锋,伍希,“一带一路”战略下西部高校国际科技合作【J】中国高校科技,2017(S2):81-82.

【4】夏易君,潘登,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有可为【J】.经济研究导刊,2016(10):66-69.

【5】张碹,王青青,鲁建华,余庆君,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今日科技,2016(4):51-52.

【6】王军胜,“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图景【J】,中国成人教育,2017(18):24-31.

【7】袁菊花.我校代表团访问巴基斯坦高校,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与合作【EB/OL】.(2017-11-28)[2017-11-29].http://www.scau.edu.cn/2017/1128/c1300a64460/page.htm.

【8】任虎,袁静,“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技术转移机制创新研究【】、科技与法律,2018(1):32-37.

【9】王星,张灵,“一带一路”对地方农业院枚战略发展分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290-292.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M】.2017:69.

【11】闫春,李斌.“一带一路”背景下深化中国国际技术合作的对策【U】.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16-125.

【12】 Ken W.F. Howardl, Karina K. Howard.The new "Silk Road Economic Belt"as a threat to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Central Asia' stransboundary water resources [J]. Environ EarthSci 2016(75):976

【13】EF Tracy ,E Shvarts , E Simonov , MBabenko. China s new Eurasian ambitions theenvironmental risks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Belt[J]. Eurasian Geography & Economics, 2017,58(1).

【14】高薇,地方本科院校國际交流与合作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27):238-240.

【15】陈刚,陈辛欣,孙迎春,于海涛,齐占鹏,李静平,如何提高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5):126-127.

猜你喜欢

倡议一带一路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倡议书的写法
Happy Afternoon Tea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欧盟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新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