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2.0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2019-11-28孙文静
孙文静
[摘要]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当今我国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业态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数字经济2.0时代对于人类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基于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数字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安全问题、高端人才稀缺、劳动密集型就业机会减少等方面。在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数字经济的发展要从强化技术储备支撑、人才培养支撑、政府管理支撑的“三个支撑”来入手。
[关键词]数字经济;机遇;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
在2017年,“数字经济”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让企业广泛受益、群众普遍受惠”。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指出要“壮大数字经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加快应用,一场声势浩大的数据革命席卷全球。
1 数字经济的概念及其发展
在当代,任何深层次的变革都离不开数字技术。魏琴等认为,数字技术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系统中应用,使传统的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发生巨大变革。董晓松认为,数字经济的基本内涵可以界定为以知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为基础,在数字技术催化作用下,制造领域、管理领域和流通领域正在形成一种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在概念上有近似之处,但又不尽相同。何枭吟认为,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反哺知识经济,同时三者的交织融合逐步形成了向数字经济的过渡。欧阳日辉等认为,数字经济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数字经济基础部分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信息通信业和软件服务业等信息产业;二是数字经济融合部分,也就是传统产业应用数字技术带来的生产数量和生产效率的提升,这一部分的新增产出也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数字经济的本质在于以数字化信息和技术为基础实现经济活动的数字化,是一个信息和商务活动都数字化的社会经济系统。
2 数字经济2.0时代我国面临的机遇
2.1 全球最大的信息消费群
我国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首先得益于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信息消费群。中国市场的独特优势,就在于它庞大的网络用户数量和相应的用户数据。数字经济2.0时代下,我国网民规模不断扩大,网民红利更加凸显,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在网络用户基础层面,截止到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高于同期欧洲人口总量。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后,移动消费用户群以爆发式增长。从移动设备应用的角度来看,中国市场的进化方式与西方发达市场相比有很大不同之处,表现为中国市场进入移动时代的步伐要快得多。中国的后发优势恰恰是其最大的优势,它实际上是从头开创了很多新业态,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功能、原创应用和原创模式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2.2 数字经济规模优势凸显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模式和行业生态需要转型与升级,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成为了全社会关于创新增长方式、注入经济新动力的共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2019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论坛”上发布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19年)》(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显示,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从这一数据中可以看出数字经济成为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引擎。同时,我国网民数量、网络零售交易额、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规模均居全球首位,信息产业规模具有显著优势。
2.3 数字新技术的融合与应用创新
如果把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比作路径的话,数字经济就是最终的结果,而推动数字化转型向前发展的则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重要技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演化,在数字创新的过程中衍生出许多新产品和新服务,可以说数字创新拓展了传统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功能以及内涵。当前,在众多的传统行业中,制造业无疑将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数字经济的主战场,而数字化的生产方式将会成为未来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型升级,需要大力发展数字技术,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变革,从而在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式。在传统制造业不断创新提升的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创新,数字经济的未来将是一个“大融合”的未來。
3 数字经济2.0时代下的新挑战
在新的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我们要认识到中国虽然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大国,但仍然不是数字经济强国,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挑战。
3.1 信息安全问题
我们在享受数字化时代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承担着数字化带来的诸多风险,其中,互联网的信息安全问题尤其重要。网络安全不存在地缘和政治的界限,是全球性的威胁和挑战。目前,以防御为核心的传统安全策略已经过时,信息安全问题正在变成一个大数据分析问题,海量的安全数据需要被有效地关联、分析和挖掘。在数字化时代,很多关键的工业控制系统、金融系统密切相关,并且都存在着被攻击的风险,但在国际上却没有一个相应的准则来保障。因此,对于网络安全的构建不仅仅需要个人和国家的努力,更需要全世界各个国家相互合作、共同出力,从而找到新的战术和战略共同解决信息安全问题。
3.2 高端人才稀缺
数字技能人才的短缺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对各行业融合发展、跨界监管等一些领域提出人才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急需建设新型专业化、综合型人才队伍。数字技能人才的短缺也对我国的国际化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目前我国正积极地推动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并于2017年5月提出建设“数字丝绸之路”的倡议,这些举措增强了我国在数字技术与应用领域的国际竞争力。高端科技和自主创新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基础,因此人才储备及企业的人才吸引对于我国提升数据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尤为重要。
3.3 减少劳动密集型就业机会
生产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同样的数量产出需要的劳动力减少。数字经济将进一步减少劳动密集型就业机会。随着数字技术变得无处不在,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将被取代。如果数字经济开始代替传统的销售和服务,传统工作者必须改变认知和技能,来适应数字经济带来的巨大改变。劳动力构成也随之发生巨大改变,更多地从“非技术”工作向技术工作改变,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不断提升数字实践技能。数字化在短期内会导致大量从事非技术性工作的人失业。从长期看,数字化可能会带来新形式的非技术性工作机会。
4 展望与对策
现阶段,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争夺的未来产业高点。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数字经济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何把握好机遇,应对新挑战,对于数字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1 技术储备支撑
当前,科技创新已经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市场,成为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大动能。创新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首先,加强研发数字经济关键技术。要以数字革新技术为核心,加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夯实发展基础。其次,加强数字经济应用领域的拓展研究。数字核心技术的研发要与数据处理技术相结合,开发出高质量的数字经济应用产品,为数字经济应用领域拓展提供技术支撑。最后,加强数字经济专项技术的产业化突破。在数字经济核心技术领域设立重大专项,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
4.2 人才培养支撑
数字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部门传统行业和岗位被技术设备所取代,所属就业人员将面临失业的风险。与此同时,数字技术进步也带来了大量新行业、新岗位。数字经济行业新增就业岗位往往需要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数字技术知识和能力。数字经济的发展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首先,企业要改革传统的管理方式,在内部实施人才激励机制,对企业内部人才进行人才培训。其次,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培养数字经济通用人才,汇聚、壮大数字经济人才队伍。最后,认真分析数字经济发展的短板,摸查复合型人才缺口,培养业务和技术汇融的复合型人才。
4.3 政府管理支撑
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不但为各个产业的革新提供源动力,而且逐渐构成新型社会管理的主平台,并为前沿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打造强载体。快速和靈活的数字经济时代特征给政府的管理习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部门的传统管理方法无法满足多样化的数字经济战略要求,因此要实施政府数字经济管理工程,全面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为数字经济的活跃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当前,数字经济的分享与独占、搜集和窃取、原创与借鉴、私人和公共的边界十分模糊,迫切需要政府不断撇弃一成不变的静态化管理标准,逐步建立动态化管理标准体系。同时,政府规制和行业自律应该并重,要做到既鼓励面向群体、服务社会的数字化革新,又要防止侵犯个体隐私;既提倡共享,又要防止侵权。
5 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数字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的转型成为必然选择。目前,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数字时代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机遇。数字技术在飞速改变社会和经济,同时一边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一边带来深远的挑战。我们相信数字时代给人类进步带来的机遇将最终胜过其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魏琴,欧阳智,原华.数融未来:图解大数据+产业融合[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8:5.
[2] 董晓松,等.中国数字经济及其空间关联[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8.
[3] 何枭吟.数字经济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内涵比较[J].时代金融,2011(10):47.
[4] 欧阳日辉,文丹枫,李鸣涛.大数字时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1.
[5]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Z].北京: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19.
[6] 贾映辉.浅谈我国数字经济发展[J].互联网经济,2019(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