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江流域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创新路径探析
2019-11-28陈格
陈格
[摘要]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规划的不断推进,区域经济的增长更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嘉陵江发源于秦岭南麓,流域面积达16万km2。嘉陵江流域经济是川渝经济带的重要部分,但区域内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总体经济实力薄弱。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战略规划上,协同好各区域间的发展问题,通过分析嘉陵江流域区域发展现状,找出影响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并着重从规划、协调、组织制度创新等方面,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嘉陵江流域;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嘉陵江全长1120km,流经甘肃、陕西、四川及重庆等地,在长度上仅次于汉水、流量上仅次于岷江的内陆大河。嘉陵江流域内各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紧密,发展沿江经济走廊,顺应国家“一带一路”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需要,流域内各区域要能够从跨区合作机制中,科学规划、协同并进,发挥各区域经济优势,全面提升嘉陵江流域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立足嘉陵江流域区域空间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微观、宏观层面来探究经济运行机制,积极围绕生态经济目标,提出可持续发展创新建议。
1 “一带一路”背景下嘉陵江流域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水运是嘉陵江流域经济带的主线,从国家提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规划以来,沿江各区域政府积极响应号召,围绕水运为纽带,从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优势互补,产业合作,共同繁荣。从流域内各区情发展来看,具有显著差异性。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西部交通枢纽的建设,为嘉陵江流域经济注入活力。广元—南充—广安港口群建设、成渝经济圈发展,促进了嘉陵江流域成为新型经济增长极。被称为四川北大门的广元,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资源富集度高,广元、达州、巴中又是衔接成渝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在连接嘉陵江与长江、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南充的地理区位优势,可以很好的兼顾重庆、成都双核城市,特别是近年来南充对周边县区的经济拉动,对外招商引资项目的增加,利用南充人力资源优势,服务成渝经济圈建设。在沿江港口建设上,水运成为嘉陵江流域区域经济协作的重要载体。泸州港、宜宾港占据四川港口货运的一半份额,广元港、南充港年货运吞吐量也获得了快速提升,但广元港以砂石资源为主。嘉陵江是长江上游主要支流,在讨论长江生态建设、上游经济带发展问题上,对嘉陵江流域重视不足。但近年来,随着成渝经济圈的北扩,嘉陵江流域自北向南三条支流,全部纳入成渝规划区范围内。广元、巴中位于四川盆地边缘,均属嘉陵江流域,广元与成都经济圈关系紧密,巴中与重庆经济圈关系紧密,但因受秦岭、大巴山的阻隔,未能获得经济发展契机。西部大开发为遂宁、南充、达州提供了交通机遇,特别是一些铁路线、高速线的建成,成、南、遂、渝快速崛起。随着成兰、兰渝、西安重慶高铁、西安成都高铁的建成,广元、巴中、达州等枢纽城市,又成为嘉陵江流域重要节点,必将推进成渝经济圈的进一步北扩。
2 嘉陵江流域区域经济的微观分析
流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表现,从微观层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利益性关联。从流域经济层面来看,经济利益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机,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受到利益驱动,也成为各区域各政府追求经济利益的重要内容。从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各沿江省市纷纷挖掘自身资源和区位优势,来加快区域经济建设。如三峡工程建成后,沿三峡水库发展起来的诸多经济项目,构成三峡经济产业集群。水资源是流域上下游经济发展争夺的焦点,因水资源、土地资源竞争而带来的利益冲突,也是制约流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难点。同样,在嘉陵江流域,对于因利益机制而诱发的区域不协调问题,更应该通过协同组织机制来进行化解,特别是从流域经济整体规划上,在确保嘉陵江流域各区域整体利益基础上进行优势互补,避免水资源过度开发。二是竞争关联性。竞争是市场机制的重要内容,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对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使用。从嘉陵江流域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竞争机制是残酷的。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对于流域内各区域管理者,仅考虑自身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各行其事,导致水资源开发过度、破坏了生态环境。从流域内产业结构发展来看,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推动了流域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但也从另一方面带来了更为严峻的恶性竞争,进而影响流域内的产业布局。如从原材料、人力资源到市场份额的争夺,都导致流域内城市间的恶性竞争。从微观层面来审视市场机制,更应该突出嘉陵江流域经济带协同机制的统一规划,立足流域内各区域人口、社会、地理、水文、气候等特点,从构建跨区协调管理机构上来科学管理、协同优化,建立相互补充的产业结构体系,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合理分工和最优化配置。
3 嘉陵江流域区域经济的宏观分析
相对于微观分析,宏观机制的构建,着重从流域经济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出发,加快对流域经济的综合开发与协调发展。首先,要明确规划机制。科学规划是实现嘉陵江流域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通过规划手段,明确生产、需求之间的内在关系,借助于规划机制,来优化资源合理化配置,促进各区域经济有机协同。在规划机制中,要立足嘉陵江流域经济发展战略,流域经济总量增长与平衡、流域空间组织关系等问题,发挥规划机制的统合作用。一方面,要深入嘉陵江流域,对各区域进行全面调研,了解实际情况,编制发展战略、预测未来目标,梳理关系到流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并就此进行战略规划。另一方面,要立足规划,兼顾流域经济增长与平衡问题,特别是在提升流域经济总量上,要注重对各区域经济间的调节与均衡。嘉陵江流域各地方政府,要从规划调节中来优化各区域经济结构,从空间组织的集中与分散上,兼顾产业平等与产业效率。其次,要明确协调机制。为了促进流域经济各区域间的协调、平衡发展,必然需要构建协调机制,来约束和规范各区域经济发展方向,来实现互惠共赢、协作互补。如通过制定统一的协议、政策,来避免流域内各区域间的经济矛盾和恶性竞争。同时,积极顺应国家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需要,立足嘉陵江流域,制定金融、政策、财税、投资、法律法规和制度,来指导流域经济各区域投资、产业的稳步发展。最后,要完善组织机制。所谓组织机制,就是要依托现代产权学派的创新理念,通过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来协同各区域经济规模扩张与内部结构的关系。如引入现代科技,降低生产成本,通过制度创新来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4 完善嘉陵江流域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纵观嘉陵江流域经济带的发展现状,建议将广元、南充、合川、广安等作为流域内经济枢纽,以水运为纽带、增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差异化、协同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
4.1 树立开放发展理念,统合流域经济整体目標
嘉陵江流域经济带建设,要转变过去各自为政的发展格局,树立开放的经济视野。明确兰渝铁路、嘉陵江航道的独特交通地位,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进行关联,提升嘉陵江流域发展理念,为“两带”战略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同时,顺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发挥自身流域区域优势,加快建设西南经济大通道,拓展与东南亚、中亚等国际间经贸往来,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另外,凭借“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区位优势,要逐步打造四川内陆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4.2 合理定位,积极融入成渝城市群建设
推进嘉陵江经济带建设,要依托流域经济发展实际,着力发展广元、南充、合川等城市节点,培育产业结构,完善水陆交通体系。同时,加强关键节点城市核心力建设,构建成都、重庆次一级城市群体系。如依托南充、广元、合川等人口集聚优势,来打造连片城市群,实现区域经济的集聚效应。
4.3 整合水陆运输,实现交通动脉无缝衔接
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以嘉陵江经济带为主线,积极建设水陆多元化交通体系,降低运输成本。如在港口建设上,从财税政策调整上,来优化收费问题,避免收费过高影响水运吞吐量,要协同好各区段收费问题。如泸州港在经营管理上,要统合省交通厅、财政厅、发改委等多部门意见,适度降低泸州港集装箱运输费用。其他沿江港口在运费管理上,也应该合力争取优惠政策,促进流域内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同时,在水资源开发与利用上,要处理好发电与通航关系。考虑到当前发电与通航分属不同机构,存在多重利益矛盾的实际,建议从航道建设、改造中,来化解航道、发电矛盾。
4.4 注重产业分工,构建成渝经济大市场
据统计,2013年合川城镇化率达到60.64%,远高于南充40.89%,广元更是面临人口外流的严峻形势,城市吸引力下降,人口流动带来的经济市场效应难以发挥。提升嘉陵江流域城市群的凝聚力、辐射力,加强对人才的引进、集聚人气,构建成渝大市场。一方面,在轨道交通上要积极与重庆、成都进行对接,打造重庆、成都一小时经济圈;另一方面,加强广元、南充、合川轻轨对接,延伸城际高铁网络,对接德阳制造业。另外,在城市医疗、教育、养老方面,来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增进人流汇聚效应。
4.5 加强招商引资,实现错位、创新发展
嘉陵江流域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立足各自区域经济现状和优势,从人力、财力、物力集中,实现“错位”发展。在对外招商引资中,要走出税费优惠怪圈,要突显各区域经济总实力,从软环境、硬设施等方面,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广元、南充、合川要发挥人才教育资源优势,提升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与区域合作机制。建议各区域节点城市能够依托人才教育平台,加强对区域内产业科技水平的提升,组织重大科技工程、攻关项目,打造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优先发展技术成熟的科技项目,提高流域内科技创新水平。
5 结语
嘉陵江流域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地方经济发展,还要串联国家经济战略。面对未来发展前景,嘉陵江流域经济各区域政府,要发挥导向作用,转变理念,开放视野,注重区域间合作与协调,促进嘉陵江流域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兴华,钟业喜,李建新,等.长江中游城市群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子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24(06):899-908.
[2] 李峥荣,徐邓耀,雷舒砚,等.成渝城市群县域经济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8,27(03):76-85.